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闵凡利:倾听村庄根部的呼吸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闵凡利  2018年10月09日15:35

闵凡利在闵家寨采访

一直想写一本对得起自己的书——对得起自己是个“拿笔吃饭的”这个称号的书。在二十年前的一天,我逐渐确定了一个选题,那就是给一个村庄写史。后来,我发现,我的姓氏很有渊源,于是我就把这本书定名为了《闵家庄》。

我生活的村子叫闵楼村,是山东省滕州市南部的一个村子。村子有近2000口人。据我们村西的村碑上写,我们村不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而是在五代十国时由曲阜移民而至,距今已有1500余载。也就是说,闵姓是滕州的老姓。当然,在鲁南地区,比闵姓古老的还有“滕”、“任(妊)”、“奚”、“薛”等姓,这些姓氏各有渊源和故事,成为和闵姓一样的土著。和这些土著不一样的是,闵姓是有功名的,因为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作为圣人弟子,我的先人也随着先师“至圣”而进入先贤行列,被封建帝王封为“笃圣”。并被历朝帝王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还得说说先祖。先祖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封建帝王之所以对先祖这么重视,原因是闵子骞是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孝行是做得最好的一个。明朝的二十四孝图中,排在第三就是“芦花顺母”。 说的就是闵损的事迹。“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也有的叫“单衣顺母”。故事说的是:闵损生母死的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二子寒”,意思是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故此,孔子让其子孔鲤跟其学孝行。后人把这段事迹改为戏剧《鞭打芦花》,广为流传。

中国是儒教治国,儒教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孝”所以说选择写《闵家庄》。其实就是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临沂市的闵家寨,和我住的村庄闵楼村一样,也是闵姓人集中的村庄。闵家寨离闵楼村有二百多里,位于临沂市的西北,原来归费县,现在归岚山区。闵家寨村有2000多口人,百分之八十多都是闵姓人。村庄的西南角是闵姓人的林地,也就是坟地,坟地有近百亩。坟地东南角有块石碑,上书“闵沃盈之墓”。据说是闵子骞儿子闵沃盈的坟。也就是说,闵氏二祖闵沃盈曾在这儿生活过,死后藏在了该地。闵家寨的闵姓族人都这么说:他们是闵沃盈的后人。

自从我决定把《闵家庄》作为我的一部重要创作的作品后,我就对闵家寨和与闵氏有关的闵堤口、闵祠等村庄进行走访和探寻。对闵家寨,我已经多次进行过采访。因为我的这部作品是要用写史的方法来记述一个村庄一千多年来的发展轨迹,所以,采访中,我力争和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接触和交流。我和村里以闵庆云为首的村两委干部交流;和从闵家寨走出去的现在临沂大学的学者闵凡信兄长交流;还和临沂地区商业界的翘楚闵祥云经理交流……。在和她(她)们的座谈中,我逐渐了解了这个村庄发展脉络,知道了支撑这个村庄生生不息走向繁荣的根源。

可巧,该作品的选题又被选为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深入生活作品之一。所以,在今年秋收这次的驻村时,我在村里多住了一些时日。白天在闵祥建宗侄的陪同下,我在村子里、田地里、族林里去采访我在作品中需要的东西;晚上,我住在本家的一个老爷爷家。他给我讲了很多村庄的故事和他本人的事情。特别老奶奶王英,她更是了不得,她带领着闵家寨的农村妇女,把广场舞跳到了中央电视台,获得了中国农民舞蹈大赛金奖;老奶奶也为此获得了“金牌教练”地称号。老爷爷和老奶奶给我说了很多闵家寨的人和事,使我对这个村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每到夜深,我就一个人走出老爷爷的家,来到了村子中心,因为是农忙时节,还有几家的灯光在亮着,他们在忙着往楼上提玉米,还有的在加班剥玉米皮。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在夜的深处,仿佛从井底传出的石块击水的声响,悠远又有清晰。我缓慢地走着,我知道,这个忙碌劳累一天的村庄已经入梦了,我听到了一个个隔着窗口跑出来的鼾声是那样的香甜和安稳。我站在闵家寨的家庙前,这是闵家寨在企业家闵祥云侄女带领下自发集资建造的家祠。家祠里供奉着先祖闵子骞。我在想,岁月虽然侵蚀和无情,但传统孝道的力量,却是我们这个姓氏的基因。他规整着我们,调理着我们,激活着我们,让我们流泪了就擦掉,流血了就接疤,始终以一种真诚和真实,坦荡和热爱活在这个红尘上。

走在村庄里,呼吸着来自田野里清凉的空气,聆听着村庄的呓语和鼾声,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村庄的密码,那密码就是生命的鲜活的根源和生生不息的源泉。

而这种根源,正是我深入到这个村庄才找到的。而这些来自村庄根部的呼吸和呓语,来自村庄的体温和味道,是我苦苦寻找的。她们是我这部作品的血液和魂魄,是这部作品的筋骨和神韵!

回家后,我就全力进入到该部作品的创作中。这部作品分正部、副部两大部分,有七卷组成。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我争取在2017年的春天,拿出这部作品的初稿。

作者简介:

闵凡利,枣庄市文联专业作家。国家二级作家。山东省滕州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枣庄市作协副主席。《抱犊》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先后在《当代》、《天涯》、《大家》、《红岩》、《散文》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380余万字。中短篇《死帖》《解冻》《神匠》《债主》等100余篇分别被《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读者》等报刊选载;小说《死帖》《真佛》被拍摄成电影,《冬日的散步》《带伞的日子》被拍摄成电视散文。作品曾获“吴承恩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省以上文学奖三十余次。出版长篇小说《紫青春》《人民公仆》,中短篇集《心中的天堂》《一路莲花》《莲花的答案》《皆大欢喜》等十三部;《像桃花一样胜利》等十余篇散文、小说被选入全国各省市初中、高中试卷试题。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化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