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声音,通过文学获得世界表达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18年10月02日08:58

9月29日,“文学:中国声音与世界表达”中外作家交流研讨会举办

9月29日,参加鲁迅文学院“2018国际写作计划”的外国作家来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参加由鲁迅文学院和人民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文学:中国声音与世界表达”中外作家交流研讨会。《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主持研讨会,《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坤,青年作家石一枫、陈楸帆等参加研讨。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展示《人民文学》外文版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通过文学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中外作家、学者就此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希腊小说家、诗人克里斯托斯·克里索波洛斯发言

“中国文化呈现出的宏观面貌,包括语言、人民、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等等,其独特性和多样性,都让我深深着迷。”来自希腊的小说家、诗人克里斯托斯·克里索波洛斯首先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印象。他坦言,面对跨越如此久远时空、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己的内心充满敬畏。但同时,他也发出疑问:中国文学所发出的声音就在我耳畔,但他到底说了什么?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有什么贡献?在他看来,面对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文学成为世界共通的语言,中国文学应当通过思考中国人自身的困境,反观问题、表达愿望,继而迎接挑战。中国作家可以通过书写这样的中国故事,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他们自己所处的困境,中外作家以此联结,一起审视经济、技术、种族、性别、环境等人类共同面对的命题,互相沟通,互为启示。他强调,“作家”两个字也意味着责任,作家需要思考写作应当承担的责任。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坤发言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互联网发达的全媒体世界,身为中国作家,需要思考写作在这样的时代的用处是什么。”徐坤从新媒体时代角度谈到了她理解的中国声音与世界表达。她曾经疑惑,全世界信息交流如此发达,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知晓,为什么外国读者还是会对中国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对此,一位汉学家朋友告诉她,互联网上能够获取的只是碎片化的信息,而中国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中国人的内心,这是与零碎的资料完全不同的完整表达,所有的欢笑、哭泣、兴奋、愤怒,代表着整个思想感情的脉络。她认为,作家无法通过追赶新闻去书写生活,而是要把信息归纳整理、再次挖掘,文学的优势就在于深度与广度,中国文学更是立足于表现当下中国的现实,最终目的在于书写世道人心。只有这样,中国声音在传达到世界的时候,才能被聆听,才能在世界人民心中激起共鸣。

中国青年作家石一枫发言

石一枫对“要从中国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人的内心”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说,要了解一个陌生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人,还是需要读这个国家的作家作品。“假如文学要被赋予一个功能,就是让我们认识活生生的人,让一群活人认识另一群活人。”此外,他谈到,当下社会最大的特质就是整个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今天的文学也在一个共同场域,这种特质影响到了作家的写作,文学就是要把这种连接写出来,中国文学要传递的声音亦如此。

中国青年作家陈楸帆发言

陈楸帆从科幻文学的领域谈了他对中国声音的理解。他表示,世界文坛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关注度让他惊讶。因为科幻小说其实源起于英国,在美国发扬光大,全球科幻文学市场是以英美为引领的,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年轻的门类。他发现,从宏观上看,科幻小说在中国历史上每次兴起,都跟社会变革有密切联系,比如说在晚清、改革开放、新千年之后科技爆发热潮,正是中国科幻小说兴起的几个阶段。科幻小说受到重视,与思想、生产力以及文化上的解放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国际上重视中国科幻小说,也是想通过这一窗口了解中国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的发展。从微观上看,科幻小说涉及的末日话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担忧,这种对境遇的共同关注,对情感的共同分享形成了一种联结。而中国科幻小说的中国性探索任重道远,年轻一代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最前沿的科技里吸收灵感,从更为深厚、庞大、精微的文学经典中汲取能量。

意大利小说家加布里埃·迪·弗朗左发言

研讨会上,意大利小说家加布里埃·迪·弗朗左讲述了庄子画螃蟹的故事,以此类比作家对写作的推敲,并以卡尔维诺、纳博科夫、菲利普·罗斯等作家为例,说明了正是作家们严谨、真诚的文学态度,才能使得世界文学交响之乐震撼演奏。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夫·惠勒认为,在中国声音传达到世界的同时,中国也为外国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中外作家通过文学这一共通的语言得以交流和沟通。

意大利小说家杰妮娅·兰碧堤发言

同时,克罗地亚小说家马瑞科•可塞克表达了对全球化的忧虑,他强调,独特的个体文学,包含国家的、民族的文学,不能在世界文学语境中被同一化。哥伦比亚诗人塔卢拉·弗洛雷斯·普列托对此表示认同,“如果被完全同一化,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将会消亡。”意大利小说家杰妮娅•兰碧堤,以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为例表达了同样的忧虑。中外作家就此达成共识,认为在世界文学交流中要时刻记得世界是多元的,因为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文化才得以组成丰富的人类共同体。施战军也提到,《人民文学》杂志9个语种的外文版的编辑、翻译团队全部由外国专家组成,这种运营模式,正是为了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促进更为积极、包容、多元的国际文学交流,也由此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及中国当代文学。

参加研讨的还有王杨、吴欣蔚、李兰玉等。

(摄影: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