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锦潮:窗口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高锦潮  2018年09月29日16:46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窗口是房屋的眼晴。

那天去省会开会,下午报到时比较晚,入住宾馆时已是华灯齐放,走近窗前,顿时被都市夜景给震撼了。且不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被妆扮得多么绚烂多彩,单是从栋栋高楼里眼睛样炯炯有神的一个个窗口透出的万家灯火,就使我犹如置身繁星闪烁的银河,禁不住于触景生情中联想到四十年来,一扇扇窗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巨变。

我的老家乡下,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家乡依然在水患与水害中挣扎,农业生产保种不保收,绝收的情况也不鲜见。粮食不稳定,带来的不只是食不裹腹的凄惶,居住条件自然直接受到影响,大房小屋都是土墙草苫,厢房里所留的窗户则是泥搪的,不是圆圆的洞子,就是黑黢黢的泥孔,用来做档棂的,除了树棍,就是立起来的土脚(泥做的一种土坯)。由于窗口小,再明亮的白天,房间里也是漆黑一团,很是让人心里堵得荒,遇上下雨下雪或是大风严寒时,就得在外面用杈子或木棍抵上草帘子来遮挡,或者干脆用一团稻草,把窗口给堵死。晴天白日,由于窗口窄小,里面的人无法看到外面,所以,时常成为调皮捣蛋的同伴们恐吓的道具,不是忽然出现在窗口,把里面的我吓得心惊肉跳,就是装做鬼撒泥,悄悄扔进一把泥灰,搞得我大出一身冷汗地起鸡皮疙瘩。那时的农家寒酸得一贫如洗,连煤油灯都舍不得点,窗口天天夜晚都如深渊一样黑咕隆咚。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迈语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治水,显然是人们在征服自然中又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水患与水害,在人们的奋斗中转变成了水利,一下使粮食出现了稳产高产。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首先体现在居住条件上。不知是从啥时开始,人们纷纷把泥窗户改变为木窗户,就像房门那样用上了木扇门。这种窗户虽然关起来房内一片漆黑,但比起泥窗洞还是大气方便了不少,刮风下雨也不需要冒着嚯嚯的闪电和轰轰的惊雷危险,到室外去用草帘子抵挡窗口了,在家里就可以关窗闩门地遮挡好。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的搞活,摆脱贫困走进温饱的人们,反应最明显的,便是在窗口上。万元户们砌砖墙、盖瓦房的同时,窗口也变成了木窗框中间镶玻璃。“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工业生产中的玻璃产品,第一次走进寻常百姓家,使窗户如同架在农家的明镜,照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人们在心明眼亮中,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曙光。那时,人们一有空闲,总会情不自禁地谈论窗口,甚至以窗玻璃的大小与谁家的窗玻璃干净得能当镜子照人,来炫耀窗口。逢年过节时,主人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擦窗玻璃,用一尘不染的锃光瓦亮来显示自家窗口与祈盼好年景。更为出奇的是,左邻右舍们可以透过窗玻璃,围坐在院落中,观看主人家黑白电视播放出的节目。

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从温饱迈进小康的人们,对居住条件也开展提档升级了,村村户户纷纷盖起了小楼,于是,经不住雨蚀雪浸的木窗被宽大明亮的钢窗更新换代,原本阔大的窗扇人们还嫌不过瘾,竟然在上面还带起了摇头窗。一块块大玻璃,就像打开了人的心灵天窗,把明晃晃的亮光悉数收进房间,使栋栋小楼如同扬眉吐气的主人那样帅呆了。窗口还掩饰不住地显示出房间里的摩托车,透射出主人家庭经济的殷实。

再后来,人们又把小楼进行了改造。楼房好看了,作为房屋眼晴的窗口,肯定成为不二的标配,于是,钢窗在功成名就后隐身告退,塑料材质窗户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走上了前台。一扇窗户一块玻璃,而且还时兴起蓝玻,洁净的玻璃与塑料窗框相映成辉,使居住的房屋平添了抖擞的精气神。更为值得炫耀的是,楼上楼下除了电灯电话,电风扇电饭煲这些小家电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塑料窗户虽然大气,但密封程度有欠缺,造成使用空调不密封,显然也是电力的浪费,因此,塑钢窗户用华丽转身登堂入室了。如今,从小康生活奔向富裕的人们,在新时代步伐的召唤下,又有了更高的居住环保要求,乔迁新居的人家,都用上密封度极高的断桥隔热铝型材窗户,并且还用上了中空玻璃,不只是发挥了隔热,还起到了有效地隔音,即便是对面车流如水市场人声鼎沸,只要窗户关闭,室内也是相当安静。捧书品茗中歇息下来,隔窗欣赏着悄无声息飞速而过的车流,心中的那种惬意宁静,就像袅袅升腾的茶香,久久徘徊在眼前。

摁下遥控器,收起客房落地窗上的自动纱帘,豁然开朗的窗口使我尽情地饱览着都市的夜晚风景,透过这个窗口,我禁不住对四十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

一方窗口就是一个画框,浓缩着一窗风景;一方窗口就是一个屏幕,展现着岁月的过往;一方窗口就是一个镜头,纪录着社会发展的影像。想着这些,抑制不住的兴奋使我翻身下床,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如同舞蹈家那样,灵活流利地敲打出了上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