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严坑之变

来源:人民日报 | 黎衍俊  2018年09月29日05:24

严坑是粤西电白一村名,是我的家乡。这里山地连绵,过去是“多见树木,少见人伦”之地。严坑东西、南北走向的山脉,把山旮旯围成一个“三角盆地”。西南、西北各有一个“岔口”。过去,“岔口”是两条坎坷小路。汽车罕见,路两边杂草丛生,中间一条小道蜿蜒伸向山外。

严坑有山,海拔三四百米,四季常绿,老树粗大参天,鸟儿多,“山野”多,果子也多。严坑有河,以合水口河最大,河中,虱鱼、乌鱼、七星鱼等等,多种多样。严坑人开垦的山田荒坡有三千多亩,冲积地,水稻土,土质松软,严坑人在这里勤恳劳作,使山脚荒田上茬茬稻谷飘香。

可是,这片土地上,“贫穷”根深蒂固,严坑成为“贫穷”的代名词。记得小时候,妹妹们还小,父亲工作在外,我家是“超支”大户,生产队分谷子,母亲常是空箩而归,我们十天才能吃上一次干饭。我十二三岁就成为家中主力,分担着生活对母亲的重压。我仍记得和母亲上山砍伐松树的情景。那时我还是少年,母亲也少力气。松树胶质多,黏性强,锯子又钝,我们只能拉拉停停,很不容易才能扳倒一棵。

四十年前的一声春雷,终于唤醒沉睡的大地,唤醒严坑人。春风吹开严坑山门,春雨滋润着这块贫瘠的土地。镇里派来工作组,到村庄积极宣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大家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干实干。

起初,村人除了分田种粮食外,对搞经济不敢越雷池半步。年轻人出去“走圩场”,搞点农副产品的贩卖,也是偷偷摸摸,不敢声张。

读过私塾的村主任,算是同辈里的“文化人”。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的他,因为在生产队时带动社员搞买卖,被公社点名批评过,因此,开始时他总是劝告村民,对于搞经济,大家最好等一等,看看再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区(当时镇叫区)里召开推进改革开放的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村主任回来后传达上级精神,说领导要求大家放大胆子,迈开步子,早出成果。村民对胆怎么个“大”法,出成果怎么个“快”法,讨论踊跃,村主任一时也解答不了。于是,就有人糊里糊涂地将“发财”目光投向山林,抡起斧头,片片山林毁于一旦。被贫穷折磨透的村民,面对获得的“第一桶金”,笑逐颜开。

可很快上级领导追究起来,村主任挨批评,做检讨,还写了保证书。以前在生产队受批评后,村主任做事谨慎起来,可这一次他却一反常态,鼓起勇气反问区里领导:“不是说要大胆干,早出成果,快致富吗?我哪儿不对?”回到家里想了半天也想不通的村主任,觉得领导有意为难他,于是一怒之下把当年喊工用的小螺号砸个碎,大声说:村里的“头儿”难做,再不当啦!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县里领导到山里走了几圈,结合县地依山傍海的实际,号召山里人大力发展种养业,开荒种果。从此,村主任的思想明白起来,带领村民种起果来。

阿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走出“山门”的严坑人,他到广州、闯深圳,几年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成为乡里第一个“老板”。他也是第一个回乡投资创业的人。他的父亲听说他要回来投资,极力反对,说这里是穷地方,辛辛苦苦才走出山门,又回来受苦。养猪、种果,往哪儿卖?没出路,行不通。

后来,阿英说服父亲,在上级大力扶持下,把“珠三角”地区的成功经验带回来,承包山塘养鱼,建猪场,大力开发荒山建设果园。在他的带领下,乡里种养业蓬勃发展起来。九十年代,年收入万元户比比皆是。

现在,阿英又在开发“绿色旅游”。他的父亲常在游乐果园里优哉游哉,人们问当时为什么反对阿英回来投资时,他就摸摸头,笑着说:“都是党的政策好,都是年轻人头脑好用。”

过去,严坑人认为读书没用,女孩不用识字,男孩学会算数就行。改革开放后,严坑人已明白知识的重要,从此,山里的娃娃不再是“看牛奴”“担柴郎”,而是充满理想,发奋求读。四十年来,高考中严坑人频频上榜。

1979年我参加高考,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后严坑第一个靠读书走出山门的人。工作在外的我,每一次回来,严坑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我,从泥砖瓦屋到红砖瓦屋,从“平顶屋”到高楼林立……最近我再回严坑,下高速路口,只见从前臭水横溢的路边大塘,现在已是塘中凉亭八角飞檐,栈道如彩带在塘中飘舞;岸边树木葱茏,绿荫深处的篮球场上一群少年在“撕拼”……

一位老板手拿一叠图纸向我走来。我细看,那不是“熊哥”么?转弯抹角是亲戚呢,我上前打招呼。

我们在绿荫下的石凳上寒暄起来。“熊哥”是外号。多年前,他因姊妹多,家穷,无本创业又不愿意打工,老是跟着别人游手好闲。改革开放后,看到勤劳的村民迅速富裕起来,他终于浪子回头,踏踏实实从泥水工做起,做到小包工头,再到公司总经理。如今他回乡投资建设,竞标成功严坑村委会下的二十多个村庄美化工程。

熊哥看了看手机说,快到吃饭时间了,我们一块到“农家乐”去,多年不见,喝上一杯。我无法拒绝他的热情,跟了上去。水泥村路转几个弯,在山边河岸的一片丛林中停下来。啊,“农家乐”如宾馆,好堂皇,美极了。

我们边吃边聊。熊哥说,这里的生意很好,几十个包间常满,很多外地人冲着菜味来,说这里的菜地道,肉特别香,还有多款客家特酿。加上严坑人也“讲排场”了,招待客人常到这里来……

熊哥感慨现在党的政策好,严坑变化翻天覆地,日子越过越好。他补充说,严坑大道年节时常塞车,大家正在酝酿捐资扩建,再装上红绿灯。到明年,大道更美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