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枢元:新时期文学精神应传承下去 4年70万字梳理“文学40年”

来源:大河报 | 张丛博  2018年09月29日08:49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的轨迹是怎样的?文学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教授的团队耗时4年编撰的近70万字《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完整的图景。

9月26日,鲁枢元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锋杰,知名出版人、文学翻译家曹元勇一起做客郑州松社书店并接受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分享他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探讨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未来。

鲁枢元说:“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期,不但在1949年之后近70年的社会历史中拥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与开拓意义,即使放在辛亥革命以来百余年的历史中看,也应该是一个最富成效的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文学精神与情感、气质与风范、理论与思潮,对整个新时期40年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当前的文学批评生态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有哪些不同?鲁枢元表示,当今的批评生态存在圈子批评现象,一些批评家和作者形成了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固定圈子,说的都是捧场话,但在上世纪80年代时,文学批评比较纯粹。“不过也不用担忧,真正好的作品也不能被淹没,因为时间也是一个选择机制。”鲁枢元说。耗费4年时间研究出版这部著作,鲁枢元有自己的期待,“希望把新时期的文学精神传承下去,可能以后不再提‘新时期’这个词,但需要对这个时代做个总结。”

当天,十余名文学界、评论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还对本书进行了研讨。

专家们认为,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对近40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进行了整体性的总结和归纳。联系当代社会现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艺观念、人文思想,结合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展望大众文化的新发展方向,在古今中外的比较视域中,重新确立了近4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地位和价值,为新时期的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批评实践,勾画出一幅清晰的轨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