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廖奔:比起太阳,文学更像是月亮 ——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吉林通化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18年09月29日15:31

9月27日,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吉林省通化市

廖奔为当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作讲座

9月27日,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2018年第七讲在吉林省通化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戏剧与文化学者廖奔为通化市150多位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作题为《文学的月亮》的讲座。通化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经希军出席活动并致辞,通化市委常委、副市长严寒主持活动。吉林省作协主席张未民,吉林省作协副巡视员、秘书长王永庵,吉林省作协创联部主任景凤鸣,通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刘丛林等参加活动。

适逢中秋佳节刚过,廖奔便以“月亮”的意象切入,从文学的功用和创作实践等方面,向在场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分享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在讲座的两个小时里,廖奔信手拈来的中外文人轶事、旁征博引的诗词歌赋,以及诗化的语言表达,让通化市的文学爱好者们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

文学爱好者聆听讲座

文学如月亮陪伴人生

比起太阳的明亮、灼热、盛大、辉煌,月亮则感伤、迷惘、眷恋、凄清。廖奔从一开始便抛出了“文学不是太阳而是月亮”这个命题,他表示,历代诗人中咏日者少,咏月者众,尤其是唐代诗人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总是与历史功绩相连,而月亮则与人的情感相连,相比于喜欢唱着《我的太阳》来表达情感的西方人,含蓄的月亮则让中国文人流连忘返。“文学不是哲学和政治,它不指导人生,它因此成不了太阳,”廖奔从文学的功用角度出发,认为“文学只是陪伴人生,它辅助人的成长,滋养人的精神,润泽人的情感,它因而只能是月亮。”

文学是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

中国自古以来便尊崇文学,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把中国浸染成了文学的国度。“人之所以不是动物,就在于他有文学” ,廖奔认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战胜自然、驾驭自然的限度,已经对生存构成了挑战。而哲学、文学、艺术则帮助人类思考和体验,将人类拉回到正确轨道,帮助人们产生悲悯、同情等情绪,从而回到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上。

而具体到文学功能,廖奔从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了阐释。从宏观的民族层面而言,廖奔认为文学“体现了民族的性格”;而具体到个体,文学则可以“提升人的内在蕴含”、“丰富人的情感”、“给人以思考、力量和希望”。

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作品

文学不是把生活放在太阳底下,事无巨细、历历分明,而是映照在月光下,增添了一层令人遐想的朦胧。“文学反映生活、照亮生活是一种作家个体的复杂精神劳动,要完成这一劳动的前提,是作家的自由思考与写作。”廖奔在谈到当下文艺创作的弊病时指出,很多剧作家从“我要写”变成了“要我写”,为了完成任务的写作不可能出现精品,唯有表达作家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作品。他认为,“如果触及了人生意识和宇宙意识,就会产生名作和大家”,廖奔以朗诵唐代诗人张若虚“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结,既呼应了《文学的月亮》之题,又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现场听众提问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许多听众表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给人予启迪。廖奔寄语现场的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子们,“你们是幸运的,爱好文学又能从事文学,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讲座后,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在现场举行。通化市的作家、文学爱好者朗诵了自己诗歌与散文作品,廖奔也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现场观众深受感染。

当地作家朗诵自己的文学作品

当地作家朗诵自己的文学作品

主讲人

廖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戏剧与文化学者。以学术著述和文艺评论为主,也写诗歌散文剧本和书法,有著述三十余种,曾获中国社会科学著作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曾任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摄影:金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