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创会代表畅谈文学创作—— 以青春的力量奏响时代新声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王觅  2018年09月22日07:32

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召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代表们提供了共同探讨文学、相互砥砺奋进的良好机会。在9月21日上午举行的分组讨论上,大家分享了参加此次会议的感受和各自的创作经历,并围绕当下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大家表示,新时代的到来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做时代新人、攀登文学高峰,是青年作家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以青春之名相聚 以文学之名奋进

对于很多代表来说,今年的青创会是他们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亲近文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同行汇聚在一起。两天的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丰富满溢。

评论家韩松刚说,以文学的名义、以青年的名义相聚在一起,让我们深思“文学”和“青年”这两个词的内涵与分量。老作家叶辛在给青年作家的寄语中由衷感叹:“年轻,真好!”但因为年轻,可能我们还没有完全发现它的美好。青创会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我们值得无比珍惜的一段宝贵时光。我们这代人出生和成长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无疑是幸运的。但如何把这种幸运通过文学的方式转化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和成果,青年作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家祁媛谈到,见到这么多优秀的前辈和老师,有了参照系,今后一定不敢松懈。以前总感觉作家就是写自己,也正是每个人的局限性才构成了我们各自的独特性。现在看来,作家不仅要写自己,还要写别人、写这个时代。因为新时代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就是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时代都是过去和当下多维交织的,因此对“时代”作为概念上的认知就多了一层。对自己来说,这是意味深长的。“文学告诉我,只要真诚、努力,总会写出不差的作品,文学也会因此敞开它无私的胸怀。”

作家王国平说,青创会就是一个“场”,大家以青春的名义聚在一起,以文学的名义聚在一起。写作主体似乎难以逃脱与时代和现实如何相处的问题。是掏心掏肺的激情抒怀,还是保持距离的理性审视?是化入其中的自我丧失,还是以礼相待的友善沟通?是欲拒还迎的策略试探,还是不闻不问的刻意回避?此中如何选择,彰显出写作者秉持的“写作观”,也可能是各自写作立场的分水岭。而中外优秀文学经典都在表明,好的作品,都是从生活深处生长出来的,都是人间朴素情感的集中发酵,都是人类与时代的一次深情拥抱。

勇担职责 在丰沛的现实中笃定前行

沉潜生活,用心抒写,塑造时代新人,攀登文学高峰,当是全体青年作家在新时代的职责与使命。作家沈念认为,当前青年作家面临的挑战和担负的使命,就是如何在具有个人性、异质性的写作中,更好更开阔地打通作品与现实的通道,成为所处时代复杂现实的发现者、发掘者,对社会现实有新的观察与认识,从而赋予写作在反映和推动社会现实进程中特殊的精神性价值。青年作家要学会在丰沛的阅读和纷杂的生活中“照见”自我,笃定前行,与时代同行同频,动用我们原始的力量——“初心”,来坚守文学、表达现实、创造生活。只有这样,我们如拨云见日般从现实生活中取出的“一瓢饮”,才会是文学和生活中最精彩、最闪光、最永恒的。

作家彭敏表示,每个时代的作家都在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殿堂添砖加瓦。因此,千秋万代的文学殿堂才变得巍然高耸、各擅其美。作为21世纪的青年作家,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景观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的笔去记录、感受和思考这一切。我们的成长是时代的成长,我们的跌宕起伏、琐碎庸常、大开大合,我们的命运、情感和心理,都是与时代高度同构的。我们的写作也应该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一枚琥珀,既焕发出普遍性的光泽,又带着青年人特有的纹理。用优秀的文本来捍卫文字的尊严与荣耀,青年作家责无旁贷。

时代向作家发出了邀约,青年作家要充分开采时代生活这座富矿。长期关注军旅题材创作的评论家傅逸尘说,近年来,“新生代”军旅作家作为一个充满锐气、活力、实力的创作群体,为军旅文学提供了新质的经验、思想和形式,已成长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力量。但在对时代生活的书写层面,与如火如荼的强军兴军征程相比,“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步伐尚未能完全跟上。青年军旅作家应当身入、更要心入基层部队和演训现场,以“轻骑兵”的冲锋姿态,及时深刻地表现改革强军的现实生活,鲜活生动地塑造“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形象,为变革前行的伟大时代建构新的思想精神与理想价值。 脚踏实地才能飞扬想象与创新的翅膀

文学创作永远离不开生活的滋养。作家徐衎表示,他始终坚信“生活最伟大”,认识并深入生活的能力本身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这就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里,激活自身业已“钙化”的经验,拓宽创作的边界,脚踏实地地飞扬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作品更扎实,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此次青创会期间,通过聆听一系列的致辞和报告、参与文学讨论,深感对自己所处地域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深入,浙江义乌这片自己熟悉又不熟悉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可待继续挖掘的空间。

作家陈再见谈到,对于自己来说,写作永远离不开生活的滋养,这几乎是源头性的意义。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这当然没错,从哲学层面或者技术处理上,文学不能照搬生活,因为哪怕是模仿也显得拙劣。不过从态度上讲,文学确实应该低于生活,尤其是写小说的作者,更需要低下身姿、俯首帖耳,谦虚而仔细地倾听和分辨来自人世间的声音和气息。作家要甘于做一个凡人、俗人,以凡夫俗子的心态去体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多彩和斑驳。

作家孟小书说,前不久看了智利作家保丽娜·弗洛雷斯的短篇小说《奇耻大辱》,深有感触。小说只有短短几千字,却温暖、犀利且打动人心。现实主义创作是一种难度极大的创作方式,经过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洗礼,很多更为丰富的文学元素又添加到其中,因此它的创作方式是开放性的。什么是真正的现实,如何抵达现实主义,都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些年来,自己也在创作中努力尝试并不断进行总结。

作家甫跃辉认为,在任何时代,脍炙人口的作品总是像沙中之金。有些作品所谓的“创新”大多只是表面上看似新颖,其本质的内在精神仍然是旧的。现在年轻一代的作家,或许还没有写出那种真正能改变文学方向的作品。我们现在的时代精神其实就隐藏在每天日常的生活片段里,青年作家只有不舍对生活的思索,葆有对世界的热情,不沉溺于名利的深渊,才有可能真正写出足以为时代命名、能改变文学方向的“方轨前秀,垂范后昆”的作品。

作家蔡东表示,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方法或表现形式上的变化革新,也不是灵机一动想新就能新的。比如卡夫卡的艺术手法是和他的生命气质血肉相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法上的呈现。就艺术形式而言,从来没有脱离生命的形式,也不可能有脱离生命的内容。因此,除了更广泛的阅读,还应尝试去接触一个真实驳杂的世界,熟悉与不熟悉的都去了解和体会。这样再返回到写作中,也许活力和新意就会伴随着生命内容的更新自然而然地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