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强军故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郑润良  2018年09月21日16:5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文学界的老师、各位青年作家代表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并且作为解放军代表团成员作会议交流发言。中国作协和共青团中央组织的这次全国青年创作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在新时代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文学盛会,是对广大青年作家的又一次关心、扶持与引导。

我是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作为军队的文学批评作者,我们欣喜地看到,军旅青年作家方阵整体上呈现出强劲不息的创作风貌,特别是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崛起,更是值得关注。今天,改革强军战略全面实施,领导指挥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焕然一新,我军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大变革,为军旅文学的审美表达提供了题材富矿和广阔图景,为军旅青年作家提供了难得机遇。责任在肩的军旅青年作家没有缺席,推出了一批生动反映改革强军实践的文学作品。但也要看到,当下军事文学的整体品质未有大的突破,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还滞后于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保持军旅文学发展的良好势头,补齐存在的短板,要求广大青年军旅作家深入探寻文艺创作的源头,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汲取丰厚营养。

我的博士生导师南帆先生文学理论造诣深厚,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他对我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也帮助我打下了较为深厚的文艺理论基础。2010年,著名作家林那北老师邀请我为《中篇小说选刊》做专栏点评,对每期作品进行综合评点,我坚持了下来,这一做就是6年。通过作品阅读和网上交流,我和许多一线的实力作家尤其是与我年龄相近的作家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并由此走上了当代文学批评之路,在各级报刊发表评论400余篇,还主编了几套以青年作家为主体的文学丛书。总结个人这些年的文学批评实践,我发现自己的批评主要关注70后到90后这一批作家。由于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我觉得自己更容易理解同代人的作品。在我看来,批评和创作有内在的共通之处,都是创作书写表达我们对时代与人性的理解。正是在与众多青年作家、青年军旅小说家的交流与帮助下,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批评、对文学、对时代的理解。正如习主席所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作协一直在大力培养扶持青年作家。我个人认为,青年作家的成长和创作成就决定了未来中国文学的高度。

这些年,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审美趣味与批评倾向,我们尤其应该关注书写当下现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是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正面强攻与直接回应。但在对于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现实的正面强攻方面,我们的作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作家们面对现实发言的欲望空前高涨,都力图为急剧变化、转型中的中国提供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这是五四以来“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脉流的凸显,无疑是好事。但同时,作家们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书写当代其实更需要历史感,这样才能超拔于现实从而审视现实、洞察现实。我们的青年作家,只要打开自己的想象与视野,走出个人化写作局限,把自己的创作与更广阔的人群、更宽阔的生活现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真正有质地、有深度的中国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各级组织加大了对纯文学期刊的扶持力度,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就军旅文学而言,新世纪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以70后为主体的富有创作活力的青年军旅作家。青年军旅作家们积极响应强军号召,书写基层官兵在强军路上的梦想与豪情,也不回避“和平积弊”对官兵的影响,同样不讳言军人作为社会的普通个体可能面临的各种世俗性的困惑与抉择。军旅青年作家必须深入备战打仗的演训一线,以“轻骑队”的冲锋姿态讲好强军故事,鲜活生动地塑造当代革命军人形象,为变革前行的伟大时代建构新的思想精神与理想价值。

新时代为青年作家们的写作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作家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这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青年军旅文学作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相信他们将继续以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中国军旅文学增光添彩,发出时代文学主旋律中的最强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