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做人民心声的传递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纪红建  2018年09月21日16:4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坐在如此温馨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现场,我内心非常激动,这份激动来自组织、领导和老师对我们青年作家的无私关心,以及海一样辽阔的包容与大爱,来自众多青年作家用激情和理想凝铸的滚滚激流。

是的,文学需要呼唤真实而强烈的激情,但更应保持该有的理性。作为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是我们必须时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这一属性也决定了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行走与思辨。这几年,在中国作协和湖南省作协的具体指导下,我一直坚持行走,行走在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的前沿,抵达生活和历史现场。坚持思辨,以对人民对信仰对真理的爱,去呈现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创作实践让我深深感悟到: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青年作家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作品。方向是根本,行动是关键,报告文学作家更需要扎扎实实、默默无闻地行走、记录、思考和报告。

关于行走。报告文学的行走,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价值,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是责任与担当的选择。既包括脚步的行走,也包括思想的行走;既有现实生活的抵达,也有历史现场的抵达。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报告文学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多方体验,与时代的创造者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到现场去体味他们在生活、生产以及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写出真实完整、充满温度、震撼人心的故事。抛弃一切功利,坚定而又坚实地行走在中国大地,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再现历史图景,关照现实,是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近几年来,行走成了我的生活常态,既行走在书本中,更行走在现实生活和历史图景中。为了创作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儿搭灯台》,我在山村吃住两个多月,走遍湘西革命老区;为了创作长篇报告文学《见证》,我在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生活了近半年,深深感受到了革命老区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为了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我先是在书本里行走,通读并研究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扶贫理论书籍和扶贫文学作品100多部,接着走入火热的生活现场。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独自行走于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过湖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贵州、西藏等14个省39个县的202个村庄。今年初以来,为了创作一部反映“一带一路”的长篇报告文学,我重走“长沙窑”出省、出国、进入海外市场的路线,探秘“长沙窑”兴起并打入海外市场的原因,探秘中国制造远销海外的文化和经济因素。我想通过唐代盛世中国的强大海上贸易,既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思考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在辽阔的大地和无边的海域行走,不仅让我吸收了文学的营养,更让我深深体味到“精神”二字的宽广与无垠。

关于记录。报告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记录什么?怎么去记?报告文学作家除了要有独到的发现,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挖掘出事物本质的决心,更要挖掘鲜为人知的,向上向美向善的独特故事。所记录的内容,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有情有义,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以良善之情怀引导人民向前看、向上看之心,为人民生存、生活、生命的健康、持续发展,建树人生前进道路的里程碑。

要特别注重挖掘具有文学空间的故事,要有典型意义,有戏剧冲突,故事要实要真要细,切记不能记流水账、假大空,否则就会成为读者眼中的“表扬稿”,受到诟病。在创作《见证》时,我和合作者将隐没在乡野100多位老人令人心颤的记忆,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作品主人公质朴平凡,但他们原始的革命动机和质朴的信仰,却令我们景仰。为了挖掘到鲜活独特的故事,我们给自己定量,在被采访的老党员家至少要待半天,采访的笔记至少要一万五千字以上。有的老党员瘫痪在床,记忆模糊,甚至不能说话,我们就找他的后代聊,找邻居聊。有时觉得实在没什么可聊的了,我们就到房前屋后转转,看看房子、树木,看看附近的水塘和桥梁,总能找到相关的话题,挖到令人惊喜的故事。

关于思考。或者说思辨。报告文学最重要的力量,或者说文学的张力,来自思辨。思辨就是要有反思,有忧患意识,有问题意识,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毫无疑问,报告文学是最能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创作,最能体现作家人格与良知、风骨与气质的一种创作。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一种文体能像报告文学这样最公开、最直接、最尖锐地面对社会的挑战、现实的挑战,同时也是面对作家自身的挑战。当然,这必然是建立在“思想精深”的基础之上。只有拥有现实主义精神,才能重建历史真实与强烈的现实关照。所以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思考,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曾说过:“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报告文学作家,对时代、对国家、对人民要有情怀与担当。我觉得,这是报告文学创作思辨的核心,也是内在动力所在。

关于报告。应该包括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写人性,写人心,呈现真善美;是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让人们看到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在《乡村国是》的采访过程中,我有无尽的感动与感慨,特别是贫困群众自然流露的感激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贫困山区确实难,难于生活,难于扶贫,难于脱贫。但再难,大部分人都挺了过来,贫困已经成为过去时了,或者已经渐渐成为过去时。就包括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曾经对生活绝望的群众,也因为搭上了精准扶贫这趟列车,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家中生活境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看着浩浩荡荡的脱贫队伍,我看到了喜悦与温暖,更感受到了豪迈与自信。

我该写一个什么样的报告呢?这个报告又该如何着笔呢?思来想去,我决定把这部作品的话语权交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把尽量多的笔墨留给他们,把他们心声呈现和传递出来。虽然他们生活在最基层,他们是草根,但他们纯真、朴实,他们有一种摧不垮的高大与伟岸。

除了想尽快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我还急切地想把自己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倾诉给读者,这是我的心愿。然而,面对如此壮阔的场景,如此重大的命题,我矛盾、纠结过,但最终,我鼓足勇气把这个作品写了下来,紧紧围绕着贫困乡村,围绕着贫困乡村里的人和事,围绕着人心和人性,围绕着精神和灵魂。

于我而言,这次青创会,是鼓励,更是鞭策,做一个忠实的默默无闻的行走者、记录者、思考者、报告者,做人民心声的传递者,这一点,在我心中从未动摇过。

关注这个巨变的时代,以扎实细腻的笔触,探索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等深刻的现实话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人民心声的传递者,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们青年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