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叶辛寄语2018青创会:难忘的谈话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叶辛  2018年09月20日15:46

非常感谢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我参加这次青创会。

走进会场,我都感觉到自己变得年轻了。我要由衷地对青年朋友们说一句:年轻真好!

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青春常常让人想到春天,想到朝气蓬勃,想到明天。青春蕴含着希望,蕴含着一切都有可能,蕴含着灿烂的未来。

看到一张张青年男女的脸,我不由得想起了40多年前我的青年时代,我最初叩响文学之门时的一件往事。

记得那是难忘的1976年的秋末冬初,我回上海修改了多时的三本书稿,经历了打倒“四人帮”之后的又一次复审,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送到印刷厂去排印了。那个年头,一本书稿从发排到正式出版,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到明年的春夏时节,你的三本书,会先后正式出版。”

青年朋友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那时的情景,想着自己辛辛苦苦写下的一行一行字,会变成书出现在人们眼前,我的心情整天处于亢奋之中。借用一句上海俗话,梦头里也会笑出声。

就是在这个时候,在1976年的冬天,我经历了一次谈话,一次终身难忘的谈话。

出面和我谈话的,是出版社的两位老编辑,一男一女。男的是巴金先生的弟弟李济生;女的是后来出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的陈向明,当时是普通编辑。

他们让我在沙发上坐下,又给我倒了一杯茶水。态度和蔼可亲,脸上始终挂着笑。

如此客气,反而让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郑重其事。

谈话是以聊天的形式进入的,你说一句,他讲两句,十分亲切。

记得是老李用他浓重的四川乡音挑起的话头儿。他说,听说你的三本书,经过修改,分别发到印刷厂里去了。我和老陈两位,都为你这么年轻,很快就会有三本书出版而高兴!出版社认识你的编辑们,都在为你高兴,回家以后讲起你的情形,还让子女们要向你学习。

老陈随之说,是啊,所以出版社委托我们两位出面,来和你谈这一次话。我们是高兴地接受这一任务的,相信小叶你一定也听得进我们的话。

我点头,我当然听得进,我投到出版社的稿子,就是他们二位负责阅读编辑,从成百上千部稿子中挑选出来(这是他们曾经说过的原话)送进编辑室进一步重审的。

老李说话直来直去,和我也更为坦率。因为我会用一口贵州话,和他的四川话可以摆龙门阵。他说:小叶啊,书一印出来,几十万册摆进新华书店,出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没有稿费(这里我要说明两点,一点是1976年我们的稿费制度还没恢复;一点是我最初的这三本书,每本开印都是20万册),出版社只给作者送100本样书。但是你叶辛的名字印在书上,读者和群众,就会把你看作是“作家”了。

老陈插话:和“知青”不一样了。

老李又开玩笑似的说:图书馆也不会把你拦在门外了。(我曾去图书馆借书,因既无工作证又无学生证,被人挡在门外。聊天时我跟老李说起过)

老陈笑着道:说这一番话,你一听就明白,人们对作家的要求,和对没工作没收入的知青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今往后,你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注意一点,回到贵州山乡,以往和老乡们怎么相处,还是怎么相处,千万不要……她显然在斟酌字眼。

“自以为是。”老李用四川话抢过去加重了语气道,“自以为当上了作家,了不得了,尾巴翘到天上去了,目空一切了,那是要不得的。”

老陈笑起来了,朝老李摆着手说:“小叶也不会这样的……”

“嗳,你不要说,”老李的眼睛瞪得很大,认真地一本正经强调:“有这样的人来,出了一本书,自以为了不得,领导不在他眼里了,周边人他都瞧不起了,摆作家的臭架子,小叶,你要变成这样,我第一个不认识你!”

“好了好了,”老陈连连摆着手,笑得更欢了:“小叶你是聪明人,一听就懂了,我们和你谈话的目的,就是一个,你还年轻,文学的道路很长,出了书成名成家之后,一定要谦虚谨慎,走进文坛,踏上社会,会有很多诱惑……”

“漂亮姑娘还会给你写信。”老李又插话了。

“小王还好吧?”老陈问。

小王是我今天的妻子。当时是对象,回上海探亲时到出版社作者宿舍来看过我,老陈认识,我答说她仍在电厂,现在带几个徒弟了。

谈话就在这样的氛围里结束了。但是这次谈话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后来我当了《山花》杂志的主编,编辑部编发了一个新作者的处女作,我要求发稿编辑和一位老编辑,或两位副主编中的一个,也同作者谈一次话。每次谈话之后,无论是副主编,还是发稿编辑,都说这种形式很好,对年轻作家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40多年过去了。和我谈话,把我的稿子从海量的来稿中挑出来的两位老人一位已作古,另一位也已是百岁老人,需日夜陪护了。现在我也老了,再过不到一个月,我就要蹭进“人生古来稀”的门槛。中国作协让我代表老作家给今天的青年作家们讲几句寄语,我不由得想起了初初出书之前的那一次谈话,把她说出来,和青年文友们分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