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欧阳黔森:看万山红遍

来源:《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 欧阳黔森  2018年09月19日07:43

欧阳黔森,男,汉族,一九六五年十月生。研究生学历,文学创作一级,二级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五百余万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十部。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有《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电影有《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十二部。曾四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全国电视“飞天奖”、两次全军“金星奖”、两次国家广电总局剧本大奖,以及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五十余次。入选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我在乌蒙山脉腹地的海雀村深入生活,有了这样的认识:如果说,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一九八六年六月五日对海雀村事件的批示,拉开了国家有组织、大规模扶贫的序幕,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展开,在二〇二〇年全国人民一个都不落下得以实现同步小康,就是为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扶贫攻坚战画上圆满的惊叹号。

如果说,习仲勋书记的批示上,那三个力透纸背的惊叹号是对官僚主义的严重警告和批判,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这个圆满的惊叹号,就是对“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一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这个惊叹号,举世瞩目,将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在乌蒙山区深入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我目睹了精准扶贫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与老百姓促膝谈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感恩共产党、热爱人民领袖习近平的感情是真挚而纯朴的。

在采访中,我与当地老百姓朝夕相处,对于他们这种感情,我感同身受。当旭日从磅礴的乌蒙山升起来的时候,我举头仰望东方,东方正红,阳光温暖,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温暖千古的名句。于是,我撰写关于精准扶贫的报告文学便有了一个温暖的名字——《报得三春晖》。

我无数次被采访中的人物和事迹所感动,更是无数次感到心灵震撼。友人说看了我撰写关于花茂村的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很感动,他说,我给你提供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你的家乡,只要你回来实地采风,我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我说,为什么?你说来我听听。他说,你写的花茂村,是说一个贫困村在实施精准扶贫后,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的故事,而我要告诉你的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这个故事,你说分量够不够?我说,你说的是铜仁万山吧?

当然要眼见为实,写完《报得三春晖》的第二天,我忍不住驱车赶往万山。贵阳距万山近四百公里,需四个小时左右。在这四个小时的旅途中,人还没有到万山,我的思绪已经萦绕在铜仁万山那些往昔的记忆中。

万山于我而言,是神秘和向往之地,虽然我的出生地铜仁市碧江区与万山区距离很近,我却很少涉足,但这并不影响我了解万山。父亲作为一名地质队员,参加过万山汞矿大会战。我小时候,父亲就给我带来无数关于万山的故事,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关于老虎的故事。父亲说,万山冬天的那个雪啊,太大了,脚一踩下去雪能没到膝盖头,老虎没有吃的,经常在地质队的简易房周围留下深深的足印。地质队的简易房是用竹条编织的,用黄泥敷在竹条上,也就算是一面墙了,但这样的墙并不结实,经北风一吹,时常会有泥屑掉落,久而久之,泥墙也就变成了竹墙。父亲甚至从竹条的间隙中看见过豹子、老虎的身影。房子里虽然生有一盆炭火,父亲和同事们并不担心一氧化碳中毒,因为房子到处漏着风。室内的温度当然很低,北风呼啸着咆哮着,从竹条的间隙中挤进房内,钻进耳朵,刮在脸上,像刀锋抚过人面,火辣辣的。有一次,父亲睡不着,起床出门夜尿,猛一抬头,看见石坎上坐着一只老虎,正盯着他看,吓得父亲转身闪进房内。幸亏那时候父亲年轻,身手敏捷,要不然也就没有我的存在了。我是一九六五年出生的,父亲遇虎,是一九五八年的事。这个故事,就是我对万山最初的印象。

长大后,我也成了一名地质队员,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我的地质找矿工作从未涉及万山,因为那时候万山汞矿已经面临枯竭。即便我到万山的群山中从事地质找矿,也不用像我父亲一样担心受到野兽的伤害了,因为这个时候,万山不要说老虎,狼都没有了踪迹。

万山的名气实在太大,大到几乎每一个铜仁人都会把万山挂在嘴上。那个时候,大家对万山众说纷纭,负面的多,正面的少。比如有人说,万山没有蚊子。乍一听,没蚊子好啊!万山没有蚊子,当然好啊,可是这个“没有”却令人恐惧。众人谣传万山汞蒸气泛滥,空气中弥漫着汞毒,蚊子都被毒死了。

既然蚊子都被毒死了,那么,人生活在那里,就是一个慢性中毒的过程。这个传言够令人恐惧的吧!还有个传言,更可怕,有点危言耸听,说,万山这座城市,随时可能坍塌,因为采矿,地下都被挖空了。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我与一友人在兴义市行政学院宿舍创作,我在楼下,他在楼上。下午两点半左右,我感觉到身子有点晃,起初我以为是因为创作时间太久,有点眩晕,一定神,发觉不对啊,不是我摇晃,而是整个房屋在摇晃。

当时,我并没有往地震方面去想,因为贵州不在地震带上,贵州在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地震。房屋摇晃了一会儿,就不再摇晃,我也没把这摇晃当一回事,继续搞我的创作。

一个小时后,我听见友人急促的脚步声,他从楼上咚咚咚地跑进了我的房间。他说,完了完了完了。我看见他急匆匆的样子,有点好笑,我说,完什么完?他说,万山完了,万山整个城市坍塌了!我说,瞎扯哦。他说,是真的。我说,我们现在兴义,离万山有七百多公里,你眼见为实了?他说,铜仁有人打电话来说的。他这样一说,确实吓了我一跳。

以我搞过地质找矿的经验,我认为汞矿的开采是顺着矿脉洞采的,而汞矿主要产于上寒武纪的石灰岩当中,岩体相当厚实,即使有地震发生,最多也是局部坍塌,何况万山不在地震带上。

我之所以被他所说吓了一跳,因为这是铜仁人说的。万山是铜仁的一个区,铜仁人说万山坍塌了,确实让我这个铜仁人心慌。虽然有点动摇,但我还是对友人说,这不可能。我拨打手机询问,铜仁市文联的同志告诉我,有这个传言,他也问了万山的朋友,说没有坍塌啊。我放下电话,嘲讽地对友人说,你这个玩笑开大了啊。他说,这种事,我哪里敢开玩笑!确实有人打电话告诉我的。我说,这些话你也信?危言耸听,以后这样吓人的故事,你眼见为实再告诉我。

一小时后,确切的消息传来,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这个震惊全国的大地震,震感波及许多地方,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这和万山坍塌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相信万山坍塌了这个危言耸听的故事?在以后的十年中,只要遇上与铜仁万山相关的人,我都会不断地寻找和询问这个故事的起源。生活在万山的人们说:你说,他说,我说,都在说,哪里还知道源头?由此我判断,万山许多危言耸听的故事,其实是一种心态。有这样的心态,显然是不正常的,但是,这是不是能说明,万山区正处在一个不正常的时期呢?

显然,这样的结论是毋庸置疑的,从二〇〇一年十月十八日,万山汞矿宣布政策性破产关闭后,这样的不正常尤为严峻,一直持续到二〇〇八年。

万山曾经辉煌过,汞矿职工的福利待遇非常好,是这一带老百姓羡慕的对象,即使是万山区的国家干部,也是非常羡慕的。如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万山区地方干部的月工资大致在三十元左右,而汞矿工人的月工资可达一百余元。而到了二〇〇六年,竟然流传汞矿的职工偷农民的红薯充饥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故事很感人:一名汞矿的职工,在地里偷挖了几斤红薯回家,农民追上门来一看,这名原汞矿职工家徒四壁,锅里清汤寡水的,比自己还穷,不由心生怜悯,说,你以后想吃红薯,尽管去我家地里挖。这个农民回到村里,感慨万分,说给村民们听,村民们也深表同情,村主任说,哎呀,我看啊,人家都这样了,以后他们来拿点红薯拿棵白菜的,大家记住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村民们也纷纷表示赞同。村主任没有用“偷”而是用“拿”,可见他是动了恻隐之心。

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而且流传很广。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还很多,不同于这样的故事也很多。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的万山区处于怎样的一种境况。我们可以从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的话“贵州的稳定看铜仁,铜仁的稳定看万山,万山的稳定看汞矿”觑见端倪。

那时候,贵州汞矿的职工在省委门口搭帐篷上访,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省长林树森高度重视,为此制定解决措施,首先解决当地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再逐步解决住房、就业、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但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贵州铜仁万山汞矿,是一个老企业,离退休和在职人员共一万多人,子弟众多,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〇〇一年,宣布铜仁万山汞矿破产的消息得到证实后,我非常感慨,写过一篇取名《断河》的小说,发表在《当代》二〇〇三年第五期,紧接着《新华文摘》也转载了此文。这个短篇小说从英国人在万山开采丹砂说起,一直说到二〇〇一年宣布破产,时间跨度近两百年。在小说的结尾,我写道:

在世纪末充满沧桑的一天里,被誉为汞都的特区却因为汞矿石枯竭而宣布汞矿破产。汞矿没有了,城市还存在。这个城市还继续是特区政府所在地。

采过汞矿的土地是不能复垦了,汞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东西,种出来的粮食一定会含汞超标,太不符合人类食品的健康要求。

是的,当老虎岭没有了老虎,当野鸭塘没有了野鸭,当青松坡没有了青松,或者,当石油城没有了石油,当煤都没有了煤,这也是一种味道。

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当时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绝望。

万山区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东南部,这座城市以盛产朱砂被誉为“中国汞都”“丹砂王国”而闻名天下,一九六六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共和国第一个行政特区,二〇一一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万山行政特区,设立万山区。在这四十五年中,万山行政特区的主体万山汞矿曾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偿还苏联外债有过大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其为“爱国汞”。

说到汞矿,还要普及一下常识。朱砂、丹砂、辰砂都是一样的矿石,只是叫法各异。这种东西经过高温烧制后呈液态,俗称水银,也就是汞了。汞是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名列第八十位,元素符号Hg,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呈银白色闪亮光泽的重质液体,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在常温下即可蒸发,形成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有剧毒。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汞和无机汞化合物名列在三类中。

万山丹砂的开采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据《万山志》记载,西周武王时期,从西北方来了一个梵姓女子教当地土著在崖壁上沿着丹脉敲凿取丹,久敲久凿而成洞穴。梵氏将丹砂献给武王,武王服之,不仅治好了心悸不宁的毛病,而且神清气爽,颜面红润,体力倍增。武王大悦,敕封产丹之山为“大万寿山”,万山从此以丹驰名。此后,秦方士徐福曾由苏州到万山两次索取丹砂,以供帝王陵墓防腐之用,炼取丹丸,称之为“长生不老药”。看来以丹砂提炼的“长生不老之药”并不能使人长寿,要不然徐福也不可能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据《本草纲目》记载:朱砂,亦名丹砂,为本经上品。李时珍谓后人以丹为朱色之名,故称朱砂,有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的功效。西周武王服食丹砂的功效便是如此。

人们对丹砂的认识过程是漫长的,丹砂被视为亦正亦邪,正之即《本草纲目》之说,邪之即方士“长生不老药”之说。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红丸案”,为明末三大案之一,就是丹砂惹的祸。

泰昌元年(一六二〇年),泰昌皇帝病重,炼丹方士李可灼进献红丸,称之仙丹。泰昌帝服后,刚开始精神爽朗,下旨赏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不想再服之却病入膏肓,继而死去。有人怀疑是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甚众。这件因“红丸”引发的宫廷案件,史称“红丸案”。

现代中医仍然信奉《本草纲目》李时珍对丹砂入药的功效,但丹砂宜少服,忌多服、久服,否则,轻则中毒,重则致死。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多是这块土地最明显的特征。贵州西部有雄伟壮丽的乌蒙山脉,东部有峻峭旖旎的武陵山脉,这是贵州最大的两条山脉,美丽但极度贫困,在中国现有的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榜上有名。

但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乡铜仁市并不贫困。我没有过食物匮乏的记忆,倒是食物的丰富和特色构成了我味蕾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时候,我的哥哥姐姐们已经离开了故乡到外地就业,从我母亲的口中,总能听见他们埋怨食物的匮乏,而母亲总能想方设法给他们寄去大米和一些故乡特产。我总是庆幸自己生活在铜仁,我相信和我有着一样经历的故乡人,都会有着和我一样的感受。那时候,作为一个铜仁人,我们是很骄傲的,更何况《贵州府志》佐证了我们的骄傲。府志上说: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乃“鱼米之乡”也。但这样的骄傲,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人口倍增,而耕地不可能倍增,铜仁后来被列为贫困地区,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常行走在云贵高原云盘山东延的地带,这里,万峰成林,云雾缭绕,神奇而美丽。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出生地。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青少年,那些青春时期的梦想和记忆,化成我不断回到故乡、行走在故乡的情怀。

我的故乡就在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山脚下,它商时为荆州之域,周时属楚,秦时属黔中郡,汉时属武陵郡。何谓“武陵”?据《后汉书·先贤传》记载: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贵郡何以名武陵?”潘京答道:“《左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武陵郡的设置时间,据《水经注·沅水》记载,为“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

“武陵”这个地名便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武陵山区,东临两湖,西通巴蜀,北连关中,南达两广,是中国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之地。武陵山区面积庞大,区内聚居着土家、汉、瑶、苗、侗等民族,汉语方言的西南官话使用量最大,少数民族的语言有苗语、侗语、土家语、瑶语、佤乡话等。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山系连绵不断,蜿蜒千里,延伸至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境内,总面积十一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两千三百多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一千一百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这个区域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它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近些年忙于创作,很少听闻铜仁万山的消息了,这是不是印证了一句谚语:没有消息反而是好消息。这不,好消息就来了。友人说,万山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这样的消息,无疑会给我带来意外和惊讶,我必须眼见为实,因为那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经过三番五次的走访、实地勘察,可以说,我把眼见为实进行到底了。

那天离开万山时,我站在云盘山上,一览众山之小,云雾间升腾起一股磅礴之势,这样的气势来自于太阳的光辉。那时候,阳光四射,光芒在莲花般的云朵里弥漫开来,天地间豁然开朗,在这一刹那间,我的心充满光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主席脍炙人口的名句,从我心中喷涌而出。

忆往昔,毛泽东主席曾经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回应了那个时代对革命产生动摇的一些人。这篇文章,可以说指引了革命的方向,坚定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长征,并建立了新中国,让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而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人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从而形成了万众一心跟着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巨大动力。

新的时代、新的长征,人民感恩共产党,拥护核心,热爱领袖,必将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中华崛起不可阻挡。

万山区化蛹为蝶、凤凰涅槃的故事,佐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讲话精神的本质所在,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贯彻落实、深入领会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方法论,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那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吹响之际,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就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办好“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就是最好的抓手。截至二〇一八年五月底,万山区共开展八百余场次讲习,宣讲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精准扶贫”和农科技术,万山区共有一百一十个固定讲习所,区、乡、村固定讲习员五百零八人,受众人次达二十八万余人。

对于一个只有二十七万人的区来说,累计二十八万人次的学习,可谓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足了功夫。事实证明,只要下足了这样的功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事业就能立竿见影。以下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关于贵州省二〇一七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的通报,共分为“差、一般、较好、好”四个评级,其中十五个县考核评级为好,万山区在“好”中排名第一位,其次是三十五个县考核评级为较好,十一个县考核评级为一般,四个县考核评级为差。

记得我在高楼坪乡夜郎村采访时,听说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正在宣讲,很想去体验一下,不巧的是,当我走到讲习所时,宣讲已经结束了。这时,一位满脸皱纹扬着笑容的老人走了出来,见她一脸的笑容,我忍不住就想和她聊几句。

我走上前问她,老人家,你贵姓啊?今年多大年纪了?

她说,我姓余,今年七十五了。

我说,宣讲内容你都听得懂吧?

她频频点头,听得懂,听得懂。一边说,一边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又大又厚的笔记本,摊开在我面前,我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写下很多字,都是关于讲习所的宣讲内容。

我有些惊讶地问她,你来听过多少次了?

她说,我每次都来。

我拿着她的笔记本又翻了几页,看见一长段似打油诗又似歌词的文字,我问她,这是什么?

老人有些腼腆地笑了起来,说,这是我写的歌。

我一下子来兴趣了,我说,老人家,能不能请你现在唱一段?

老人有些犹豫,见我很真诚,便愉快地唱了起来。她的歌用的是《洪湖赤卫队》《刘三姐》《天仙配》的曲调,唱的却是她新填的词。

她唱歌的时候,见我很认真地在听,她便来了精神,一首接着一首变换着曲调唱,不给我打断她的机会,我也不打断她,索性让她唱个痛快。她唱得很快,由于年纪大,口齿不是太清晰,但我还大致能明白她唱的是什么,比如:“没有劳力也要奔小康,快快乐乐把晚年过。”“你把家庭搞富了,老婆不会和你吵;你把家庭搞好了,老婆也就不会跑。”“精准扶贫就是好,脱贫一个都不少。”“十九大精神闪光芒,照得我们心里亮堂堂。”

这位老人家确实唱得很痛快,这一唱就是半个小时,她终于停顿下来,开始翻她手中的笔记本,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年纪大了,有点记不住了。然后,她又开始唱了起来。她先唱的是贫困户助学建卡生的内容:学前、小学补助六百元,初中补助一千元,高中补助三千元,中职补助三千五百元,大学补助三千七百元。然后再唱贫困户医疗保障托底救助:以前看病真是难,现在看病真方便,大病小病有保障,不用担心不害怕。

说实话,我还挺佩服她的,她能反复用《洪湖赤卫队》《天仙配》《刘三姐》的曲调把这些词唱出来,确实不容易。

从与她的交谈中感觉得到,她文化不高,却很能说,不懂作曲,却对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和《刘三姐》《洪湖赤卫队》运用自如。她说,现在吃穿都不愁了,才能有闲心写歌唱歌。

后来从村干部那里了解到,这位老人叫余秀英,原来是夜郎村的贫困户。她家有六亩多地,仅土地流转费每年就有四千八百余元,还要逐年增长,除此之外,还有低保和养老金维持正常生活,还能在合作社里分红。前几年,她和老伴住进了一楼一底的新房。她每次都参加村里组织的讲习活动,通过讲习所,她对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各项惠农政策非常熟悉。一些吃不透政策的村民还经常找到她,她给他们讲得头头是道。村干部说,可以说,她是我们业余的讲习员。

据了解,万山区各乡镇(街道)脱贫攻坚工作组每周安排两个晚上,在所辖社区和村庄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放映正能量纪录片,如《情系梁家河》《中国习近平时代》《大国崛起》《创新之路》等片,用影像把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发展、创造性改革、蒸蒸日上的生活风貌真实地呈现出来,使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切实感受到祖国的进步与腾飞、繁荣与昌盛。

那天,我走访参观了三个村、一个社区的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感触很深,万千思绪由此萦绕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激动,一直延续到我采访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的交谈中。

在我们的交谈中,我当然要谈到在万山的眼见为实,这些眼见,有“讲习所”的见闻和“精准扶贫”的实例。我体验到“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是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足功夫的抓手。

他说:“沧海横流方显砥柱,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燎原之势,万山红遍。”

我脱口而出:“看万山红遍。”

我要写的文章立刻有了一个醒目的标题:《看万山红遍》。后来,当我结束了万山区海量的采访,在电脑屏幕上打出《看万山红遍》时,我想,《看万山红遍》中的这个万山,一语双关,不仅仅是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万山这个概念,还是祖国大地的万水千山、千山万壑。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市提出的“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铜仁市委、市人民政府强力推进“一区五地”建设,即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大力实施“六绿”(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工程,推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此外,还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万山区正是不打折扣地遵循了这一战略定位,坚决贯彻落实了省委、市委的决策布局,才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万山转型全过程。

在这次眼见为实的过程中,我是在震撼和惊讶中度过的。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蝶变的数据:二〇〇一年万山区汞矿破产时,万山区的财政总收入仅仅为三百二十万元,而且全部来自于农业税。那时候万山区的一产滞后,二产的主体工业破产了,三产几乎没有。我记得,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一个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自古以来,纳皇粮是天经地义的事,种田不纳粮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项巨大成果,表明中国已完全具备了取消农业税而不至于影响国家全局发展的经济能力。然而对于那时的万山区来说,取消了农业税,它还能有什么税呢?

现在看来,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从下面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二〇一七年,万山区的财政总收入为八点三亿元,生产总值为四十六个亿。

从三百二十万元到八点三亿元,这样的数据对比,一目了然。这样的蝶变,完全可以用化蛹为蝶、凤凰涅槃来概括。

二〇〇八年以前,万山人缺乏自信。往日的辉煌与现在的颓废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万山人的巨大失落,而这种失落,弥漫在万山人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就在那年冬天,一场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袭击了万山,导致万山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失去饮用水,通讯、电视广播基站全部停止运转,秋冬农作物面临绝收,十万亩林地受灾,一万多头牲畜被活活冻死,四千多户居民的房屋受灾严重,境内所有企业因停水停电而全部停产,部分企业厂房倒塌。全区四乡一镇十七个行政村四百二十八个村民组受灾,全区受灾面积达百分之九十二点六。

走访原万山区常务副区长吴泽军时,他依然感慨万分。他说,我们这里的雪凝叫桐油凝,与北方的雪有区别,北方的雪下得再大,脚一踩上去就是一个深深的脚印,也不会太滑;桐油凝就不一样了,别说脚印了,你就是拿铁锹、锄头去铲去挖,坏的一定是铁锹和锄头,那个桐油凝啊,冻得梆硬的,一尺多厚,滑得像冰砖上抹了桐油,不要说行走,站都站不住。那时候我们急啊,村寨、村民组都散落在几百平方公里的群山里,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我们只好集中所有的干部,分成十几个小组分头到各村寨查看灾情。由于路滑山陡,非常危险,每个小组就带着绳子和稻草。绳子的作用是互相有个牵扯,以免出现人员滑跌下山坡,稻草的作用是捆在鞋底防滑。由于路途比较遥远,走不了多久稻草就磨断了,要不断地换稻草,所以每人身上都背了一捆稻草。

原万山镇副镇长杨尚英接着说,那个时候断电持续二十多天,因为煤油几乎拉不进来,蜡烛、煤油价格高得出奇,原本两毛钱一支的蜡烛涨到了两块,最高涨到了十块钱一支。这样肯定不行啊,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这桐油凝和雪不一样,冰雪一撒盐就能缓解,桐油凝上撒盐毫无效果,我们只好在路面上垫石砂,汽车的轮胎加挂铁链条。即便是这样,汽车也常常滑落到路旁的沟里,而垫的那些石砂,两个小时后又被凝冻覆盖,这么长的路段,垫砂石成本太高,我们也垫不起啊。抢运进来的蜡烛和煤油均平价销售给受灾群众,使群众的焦躁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吴泽军说,哎呀,平常五分钱一斤的小白菜,二十块钱只能买到一小捆,也就两三斤。你说,那个时候万山的干部职工收入本来就不高,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就是雪上加霜。

那一个冬天,是万山人永远铭记的一个冬天,当他们的心都要冻僵的时候,来自中央的问候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这个问候,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来的。

走访冲脚社区党支部书记田茂文时,他说起来依然十分激动。他说:“可以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万山之行,就不会有万山的今天。那天是二〇〇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星期四,事前,我们只知道有中央首长来,并不知道是谁来,大约下午一点四十分左右车来了,首长一下车,那个气场就把我们惊呆了,那个高大啊,和蔼啊,给人的踏实感啊!因为到我们社区来嘛,我就带路,习总书记就问,这是一个什么单位?我说,这是一个社区,是原来万山汞矿的一个主要生产单位,汞矿关闭后,变成了一个职工的托管社区,叫作冲脚社区。习总书记一边走一边问,我也就一边走一边汇报情况。”

吴泽军插话给我介绍:“二〇〇八年的冲脚社区后来合并到犀牛井社区了,冲脚社区是万山汞矿关闭时成立的十个职工托管社区之一,从人口上讲是第二大职工托管社区,关闭前叫‘贵州汞矿四坑’。‘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按苏联模式命名的矿山二级生产单位。一坑、二坑、三坑……贵州汞矿共有十八个坑。四坑这个地方,又是全矿的主要生产单位,采、选、冶全有,偿还苏联外债的时候是牵大头的,有九座高炉,别的坑也就是一两座高炉。四坑的技术力量也是比较雄厚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汞矿关闭的时候,尽管政府对职工实行了社会职能单位移交安置一批、按政策提前退休退养安置一批、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安置一批、资产重组分流安置一批、劳动托管服务中心过渡性安置一批的‘五个一批’安置措施,但上千年来万山人赖以生存的矿山倒闭,周边区县又无其他支柱产业,职工就业非常困难,所以生活困难的家庭比例相当大,往往一个人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要养活全家祖孙三代五六口人,所以老百姓也有怨气。当时的冲脚社区有居民一千八百多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矿山就发不出工资,到二〇〇八年,绝大多数家庭一家五六口人还住在四五十平米的工棚里。因为这些原因,四十岁以上的未婚大龄青年就有六十七个。所以,当时我们的社区工作很难做啊!幸亏我们还有一百零四名党员,这对我们社区的稳定起了不小作用啊!这个事啊,田茂文同志起了大作用,他原来是汞矿科研所的书记,转岗到社区当书记,原汞矿的职工们对他很信任。”

田茂文接着说:

我在汞矿工作了几十年,太熟悉他们了,所以首长来的时候,领导叫我来介绍情况。我先把首长引到了杨通宝家。为什么要选杨通宝家呢?是因为在万山,他很具有代表性,七十八九岁了,打过淮海战役,当过志愿军,转业后一直在矿上工作,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汞矿大会战,到偿还外债,再到七八十年代的创造辉煌,都做了很大贡献,跟社区绝大多数人家一样,汞矿破产后,他家里比较困难,住房也很破旧。首长一进门就对杨通宝老人说,老人家,辛苦了!党中央、国务院十分牵挂受灾群众的生活,派我来看望慰问大家!

然后,首长就问一些情况,比如家里有没有米啊,有没有水喝啊,问老人的身体状态、退休工资和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基层政府对社区居民的关心情况等等。杨通宝老人是老党员,他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些情况。他给首长反映了凝冻后水、电断了的问题,照明用的蜡烛不够等问题。总书记听了他反映的情况后,当即对在场的干部和我吩咐:“像蜡烛这样的生活必需品,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供应。你们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最好能有电视看。春节就要到了,还要让大家能够吃上年夜饭。”

在这个过程中,杨通宝老人讲不出话来,激动啊!我只得代表社区群众见缝插针补充汇报一些情况。凝冻一个多月里,我们组织了一个送水队,发动年轻党员、团员,用冰车拉水来,给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七十岁以上老人送到家里;我们还成立了应急巡逻队,为困难群众搬运救灾部门送来的柴米油盐,检查居民家中防火情况、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每天定时去敲敲空巢老人的门,预防老人出意外等等。首长听完我的汇报以后,对我和在场的干部说,一定要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能让群众没依靠!

从杨通宝家里出来后,首长又在他家门前看看周边房屋的情况,跟杨通宝老人合影、寒暄。这个时候,周边群众知道中央首长来了,就从四面八方拥了过来。我当时很担心啊,汞矿破产后,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居民的就业、收入、住房等困难积累了十多年,很多人心理不平衡啊,我怕他们对首长说一些有失分寸的话。

习总书记真是伟大啊!按说他这样大的领导是一级保卫,来了那么多群众,当地领导都很紧张,但首长和蔼地径直走到群众当中,本来闹哄哄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下来,首长即兴对大家讲起话来,时间长了,我也记得不太清,大概意思是:同志们好!大家辛苦了!万山的困难我知道了,万山受到的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很关心,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惦记,委托我来看望大家,大家在灾害面前能够相互支撑、相互帮助、紧密团结,我很感动。请大家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打好打赢抗灾救灾这一仗,一定让大家在大灾之年过一个欢乐年、祥和年!

习总书记的话,句句说到了我们社区群众的心窝里,有的本来是想老调重弹来诉苦的,听到这些话,都忍不住鼓起掌来。那掌声太热烈了!

接下来,我就引着首长去到李来娣家。为什么选她家呢?她身体不好,汞矿破产后她自强不息,一直带病努力打拼,累死累活、省吃少喝也要供着女儿读大学。她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进到李来娣家不久,她家隔壁邻居听说有中央首长来了,好几个下岗或退休的女工都挤了进来,婆婆妈妈地向习总书记诉苦,习总书记对困难群众那个耐心啊,我真是见识了。他不但不烦,反而还问得特别细致。李来娣说,天气太冷了,躺在床上盖了三床被子,还是冷得糠糠抖。习总书记没有听明白这个方言,我给习总书记解释,这房顶是竹席子搭的,用竹篾子敷泥巴做的墙,冬天漏风,人也就感觉格外冷。

习总书记临走时,给他们每人赠送了被子、棉衣和慰问金。

从李来娣家出来,首长要去下一站了。习总书记上车后,我以为车就会开走了,但是车门又打开了,我赶紧走到车窗边,总书记握住我的手说:记住,绝对不能饿死一个人!绝对不能冻死一个人!我说:请党中央放心,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保证做到!

田茂文叙述到这里时,我看见他已经热泪盈眶。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已经过去了十年,可以想象,田茂文当时是怎样的激动心情。

我是在俄罗斯餐厅阁楼的阳台上采访田茂文的,这是一座苏式建筑风格的小楼,原来是供苏联专家办公、住宿的地方。

二〇一五年,万山区政府招商引资了一家省外文旅企业,按照5A级标准对原废弃的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开发。投资二十亿元建设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现已建成悬崖泳池、汞矿博物馆、玻璃栈道、影视基地、万亩红枫林等景区。朱砂古镇聘请俄罗斯厨师和服务员,在汞矿原苏联专家楼建起了俄罗斯餐厅,对原汞矿废旧生活区进行改造,通过人文塑造、还原生活场景等表现方式,建成规模宏大的影视基地,让游客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追寻不同年代的时光记忆。景区开园仅一年多时间,接待游客近三百万人次,实现了从三年前的人迹罕至、危楼遍布、上访频发的老旧矿区向商贾不暇、车流不息、安居乐业的旅游新区转变。

来万山之前我做了功课,在网上收集了关于二〇〇八年雪凝灾害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慰问万山的新闻报道,习总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他说:“这次自然灾害考验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应急能力,考验着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作风。广大基层党组织在抗灾救灾中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服务群众中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共产党员要在抗灾救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光彩。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带头深入灾区第一线,特别要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真正做到雪中送炭。带着大家干,才能走出困境!等这场灾害之后,我们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调动广大居民积极行动起来,尤其是身体好的居民要让他们发挥积极性,不能再让大家过苦日子!”

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博大情怀。到了万山后,在实地采访中,又无数次让我震撼、感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是那样地深入人心、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只有亲自到这里来,亲眼所见,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人民领袖的那份爱戴之心、感恩之情。

我和田茂文坐在阳台上,喝着万山刚出的新茶。俄罗斯餐厅地处朱砂古镇的中心,左边是朱砂广场,右面是悬崖酒店和悬崖泳池,还能看见远处的空中观光索道。看着来来往往的旅游人群,田茂文深情地说,习总书记来了万山,万山才有今天的好日子啊!

我与他感同身受。在我采访李来娣的时候,她的感受和我们也是一样的。李来娣一说起习总书记来到她家,眼睛就亮了起来。她说:“习总书记来到了万山,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李来娣住在一套宽敞明亮的新房里,看得出,她笑得非常甜蜜,一脸幸福的模样。她拿出习总书记送给她的棉衣给我看,她说,感谢习总书记,我这辈子都没有想到,我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楼房里!

是的,当年她住的那种工棚,在万山早已绝迹。据介绍,习总书记离开万山三天以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住建部立即来了一批工作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调研后,决定在万山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以解决当地居民长期不能解决的住房难题。建房成本由国家住建部出大部分资金,地方政府负责一部分资金。廉租房的租房费用为零点五元每平米,根据房屋大小,年租金在三百至五百元之间,经济适用房售价为三百八十元一平米,售价在三点八万至四点一万之间。原汞矿职工根据工龄长短再进行补贴,并享受房改政策,工龄长的一些职工,基本上就是拎包入住。

好事一桩接着一桩惠及万山区人民,二〇〇九年三月,国务院将铜仁市万山特区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从此万山的脱困和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万山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对区情进行再认识,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理清转型发展思路。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来到万山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那几年,万山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铜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逐步向好,稳步发展。近几年,万山区可谓日新月异,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现代农业呈星火燎原之势,新兴工业迈出重大步伐,旅游产业全面开花,城市转型大踏步前进,社会事业全面提档升级,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转型发展中,万山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核心区”“二〇一七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最佳品质旅游目的地”“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省电子商务十佳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万山汞矿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二〇一六年十月顺利通过贵州同步小康县达标验收,群众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部其他地区、不同于全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李来娣告诉我,十九大期间她去了北京,去看习总书记。

我问她:“看到了吗?”

她说:“看到了,在电视上。”

我指着她家的电视机说:“在电视上,为什么不在家里看呢?”

她说:“这不一样。”

我说:“怎么不一样呢?”

她认真地说:“在北京看的,就是不一样!看习总书记更近一些!”

说完,她扬起笑脸,一脸的灿烂。这样真诚、朴实的笑脸,非常感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怀揣着对人民领袖的无比热爱,不远千里赶到北京,为的是“看习总书记更近一些”,这是怎样一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啊。

她在北京看十九大时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不难想象,一定是很感人很温馨的画面:她端坐在电视机旁,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她热爱的人民领袖的讲话。

从李来娣家出来,我一边走一边想,在电视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工作报告,其实没有远近之说,但是,这代表了一种人民对领袖的特殊感情。我一再思考她那句“看习总书记更近一些”的话,脑海里不断地闪出她那张甜蜜的笑脸和一脸幸福的模样,毋庸置疑,她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

她一直在笑,我敢说,没有人不会被这样的笑容所感染,一股热浪涌上了我的心头。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此时的心情,那就是“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我想,还有什么话能比这句话更贴切呢?

想到这里,我已经走到了云盘山上。立足远望,群山巍峨,五彩云霞,阳光明媚,不由得心生感慨,脱口而出:“沧海横流方显砥柱,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走访了那么多人,看到了那么多激动人心的事,要想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是不可能的,此时此刻,我脱口而出这句诗也在情理之中。事后仔细一想,前半句是郭沫若的诗,后半句是韩愈的诗,不过,这两句诗合在一起了,确实能真切反映我身在其境的感受。

我在想,二〇〇八年那场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把万山人的心都要冻僵的时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当中那番感人肺腑的话,温暖了万山人民的心,点燃了万山人民的希望。从此,万山人民不再气馁,重获自尊、自信、自强,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此后,万山区在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万山,二〇一三年五月四日,对万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批示:“铜仁市万山区二〇〇八年遭受特大凝冻灾害,这些年来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万山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实现了脱困目标,我感到十分欣慰。希望再接再厉,加大工作力度,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赵克志同志、时任贵州省省长的陈敏尔同志,立刻部署学习总书记对铜仁市万山工作的重要批示。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铜仁市万山工作的重要批示,情真意切,催人奋进,饱含着对万山和贵州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体现了对万山和贵州发展的关心和关怀,是肯定更是鼓舞,是激励更是鞭策,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信心、给了我们动力。会议要求,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上来,切实增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抓住用好国家支持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难得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转型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保障民生、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期望。

一般来说,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或以当前技术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五年时间,就可称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

而对于万山来说,汞矿的可开采量已经枯竭,远远高于百分之七十。据万山汞矿科研所原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张亚雄介绍,万山汞矿在二十世纪末基本上无矿可开,二〇〇一年十月十八日宣布破产。破产后虽然实施了“五个一批”政策,然而,说是妥善处理,其实是很难达到的。汞矿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现实问题更多,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很多国家在处理这类问题上都举步维艰。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就当时万山汞矿而言,符合以上特征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符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它必然要经历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说它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是有共识的。

从世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经历来看,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方式是不同的。转型方式的选择往往扎根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图景之下,其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美国式的。美国是市场式,政府很少做具体的转型控制,主要做好规划和服务工作,城市是兴盛还是衰败,更多通过市场力量和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决定。第二类是欧盟式的。欧盟式主要是政府引导,制定详细的目标、计划,通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类是日本式的。日本是产业指导下的产业援助,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情况和矿产区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和措施。第四类是以苏联和委内瑞拉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模式,政府几乎没有采取转型的措施。特别是苏联,国家的体制是计划经济,政府不参与转型,资源型城市只能停止发展。

就我们国家而言,一旦被国务院发布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些城市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但国内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困境,有很多专家对这种困境进行了分析、定性、归纳。万山的情况,可归纳为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几乎没有。

万山真正有效地开始逐渐转型,是始于二〇〇八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过之后。总书记没来之前,万山的困境已经到了冰点,再加上那场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席卷了万山,万山人的心几乎冻僵了,是总书记温暖了万山人的心,点燃了人们的希望。

如今,万山的一产二产三产全方面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回顾万山的发展,可谓筚路蓝缕,从一产的发展便见端倪。万山汞矿资源枯竭之前,周边的农民除了种水稻,还可以种点蔬菜瓜果之类的农产品卖给矿上职工,或者在矿区做一些基础设施维修、开间小饭店,可以说,大多数农民的日子还是能自给自足的。汞矿枯竭后,原来过着体面生活的汞矿职工和居民纷纷外出谋生,或举家迁走,原来围绕汞矿挣钱的农民收入锐减。于是农田荒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凸现。如高楼坪乡是万山唯一地势较为和缓的产粮区域,青壮年外出打工后,留守老人们象征性在自己家水田里种上稻谷,一亩地每年也就几百元收入。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有地不种的人还真不少。

万山地处武陵山脉的腹地,山多地少是这里的特征,贫困也是这一地区的症结所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这一地区的扶贫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逐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压力。但是,这一地区在中国现有的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依然榜上有名。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三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视察时,对扶贫工作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之后,全国掀起了学习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热潮,精准扶贫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解决了扶贫工作长期以来的困境和症结所在。

我常年在扶贫工作一线采访、深入生活,耳闻目睹了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在国家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有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这两个地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区。作为全国扶贫攻坚战主战场的贵州,未来几年要实现同步小康,不拖全国人民后腿,还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的扶贫工作,多次对贵州的扶贫攻坚做出重要批示,二〇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贵州这几年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无疑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实施和展开。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思想,把精准扶贫思想作为我们扶贫攻坚工作中的行动指南,才能真正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提出的“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伟大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〇一四年三月七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针对贵州淘汰落后产能、治理石漠化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贵州是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以山多而闻名天下。万山更是万峰成林,这样的自然条件,万山的一产严重滞后也就不足为怪了。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贵州所有问题的关键,万山更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然而万山一产的严重滞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如何破解这个困境,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采访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时,田玉军感慨地说,万山必须要有自己的高科技农业支柱产业,才能让广大农户开眼界、换脑筋,转换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才能起到辐射、示范、带领的作用。引进一家现代高科技的农业企业到万山,就成了当务之急。万山区瞄准了有“全国蔬菜之乡”美誉的山东寿光,先后五次派人到寿光的九丰农业考察,希望他们的高效农业园区能落户万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九丰农业博览园的招商引进,是万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打破观念瓶颈、创新发展思路后的一次遭遇战。

万山区要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消息一出,马上就有人狐疑得五官变形。万山搞农业?高科技农业?高大上的农业?千百年来这里都是搞采矿、冶炼的,没听说过搞农业的。一是没有先例,二是没有技术,三是没有信心。这“三没有”一时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我认为,前两个“没有”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主要是在第三个“没有”上。这个没有信心由来已久,这个由来是土壤污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万山人,是议论的焦点、恐慌的源头。在我往昔的记忆中,关于万山被汞矿污染的议论和恐慌很多,比如万山没有蚊子这一说是令人恐慌的,恐慌的由来是万山汞蒸气泛滥,空气中弥漫着汞毒,蚊子都被毒死了。人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岂不是慢性中毒?空气都被污染了,土壤还能好到哪里去?这些流言和传闻,于我这个曾多年专业从事地矿工作的人来说,都有些将信将疑了,何况非专业的广大群众,这些流言和传闻的滋生蔓延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科技农业对土壤土质的要求更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土质土壤达不到高科技农业的要求,这是很多万山人“没有信心”的根源。流言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汞化工行业的老专家也出来说话,汞是不溶于水和土壤的,我们搞了一辈子汞,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可怕。假如真有企业来投资,他们对土质土壤的要求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也不妨借此机会用他们那一套科学、成熟的标准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土质土壤。

九丰集团当然要检验土质土壤,这是能不能投资、产品能不能上市的关键所在。土样的采集点分布合理、点面结合,能有效地监测土质土壤。土壤样品除了九丰集团自己化验分析外,还送到济南、北京进行化验分析。三份报告出来后,指标出奇的好,不但没有汞污染,而且绝大多数指标优于其他地区。得知这一消息后,万山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长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促成山东九丰集团能尽快在万山投资,为显出诚意和决心,万山区人民政府提出,合同一旦签定,在签订合同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打一千五百万到九丰集团的账户上,如果两个月内达不到投资方开工的条件,一千五百万就当万山的违约金,九丰可以一分不退。此话一出,立马引起轩然大波。一些干部、职工、市民议论纷纷:哪有这样的事啊?从来没听说过。别的地方招商都是合同签订后,对方打钱过来,哪有我们主动打钱过去啊?现在利用投资作为幌子骗钱的太多了,假如把我们一千五百万骗走了,谁来赔偿?

听到这样的议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会上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不要被我们以往教条的、陈旧的经验所禁锢。高科技农业如果能落户万山,将对万山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说实话,引进这样的企业,我们很多方面的条件处于劣势,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就是我们要有优质的服务来保障,必须给投资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句话,不栽梧桐树,哪能引得来金凤凰?我们现在的情况,想要后发赶超,有了这样的大企业、高科技企业的落地,我们的一产就有了龙头,这个龙头就能引领、带动我区的一产的跨越式发展。签订合同是用来相互守约的,我们是穷,一千五百万的违约金,看起来是怪吓人的,但是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决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跟不上而造成项目落不了地。既然项目能顺利落地,就没有了违约金这一说。对方有违约金的要求,我看也是合理的。既然我们有这个信心、能力,担心违约金,就是我们的不自信啊。

九丰集团终于被万山的诚意和干事业的决心打动,双方协商着把合同拟了出来。这是大事,必须上常委会决定才能签署。事情一旦到了立马执行的时候,很多人又紧张了。万一出了事情怎么办? 一千五百万元对于万山这个刚刚起步、经济体量还很小的小区可是个大事啊!好心办坏事的先例并不是没有,一个班子因为一个项目操作不当,集体倒霉的也不是没有。万一出事,我们在场的这些,丢了官帽不要紧,关键是无法向全区百姓交代。原本打算一个小时的会,不得不延续两个小时,又是放幻灯介绍情况,又是作解释。疑虑、紧张的表情在与会常委脸上渐渐消退。会议实行无记名投票,投票由区委、区人民政府、人大、政协主要班子成员十四人表决,结果是十三人赞成一人弃权。这个结果充分体现了广泛听取意见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集体决策过程是实事求是的,说明只要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就能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从最初征求意见时三分之二的人反对到绝大多数人赞同,这个结果就是实事求是的。

九丰集团的总经理苏培军感慨地说,万山区委、区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优质高效的服务意识,减贫脱贫奋力拼搏的精神,加快转型发展的决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九丰农业落地万山,就是冲着“万山速度”来的。

苏培军说的“万山速度”的确是高效而快速的,从以下项目的进程数据佐证了这样的速度。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式签约,五月一号破土动工,五月十六号流转土地两千亩,五月二十日,园区完成一万平方米的场平。

正当万山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九丰集团在遵义的现代高效园区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六月十六日视察了花茂村,走进了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参观了智能温控展示大棚,十分高兴,对来自山东寿光的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

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建设,在万山可谓万人瞩目,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消息,大家都十分关注,在新闻报道中,他们听到了总书记的讲话,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农业产品,以前的质疑声烟消云散,对九丰农业在万山建设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充满信心和期待。

六月二十日,万山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第一座钢架连体大棚搭建完成;七月十五日,第一座大棚进入种植阶段;九月中旬,万山九丰农业博览园开园迎宾,六十多个品种的新鲜蔬菜正式出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观看,一下子惊呆了,不由得交口称赞。

像这样的高效农业园区我去过不少,在我看来,万山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投资最大、规模最大,万山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无疑是升级版。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园区成为了全省唯一的农、文、旅一体化的5A级景区。

村支书张美明说,现在园区建在村里,村民都纷纷返乡,有的在园区旁边开起了农家乐,有的进入园区就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再是老大难问题,收入大幅增加,年人均达到了八千四百九十元,二〇〇八年以前,我们村人均年收入才两千元左右。

目前,园区已建成十三点八万平方米的蔬菜生产大棚,还建成了占地一点五万平方米、全国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单体智能大棚,带动周边蔬菜种植五万亩,解决就业三千余人,年生产优质蔬菜六点六万吨,实现年产值六亿元以上。此外,九丰农业博览园一期开园以来,实现年接待游客八十万人次以上。

九丰农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可以说是万山产业扶贫的样板。二〇一七年,万山区依托九丰农业的大棚蔬菜繁殖技术、种植模式、管理理念等优势,开始在全区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现已在十个乡镇发展标准大棚蔬菜,面积达一万五千多亩,带动三千多户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户均增收三千元。

截至二〇一七年底,万山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二〇一四年的七千七百七十五户、两万五千二百四十二人减少至五百三十五户、一千四百六十一人,其中二〇一七年减贫人口三千七百八十九户、一万零三百六十四人,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一十九点一二下降到百分之一点一五。

当我在万山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眼见为实时,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儿也是我的故乡,故乡的今天有了这样的发展,真是令我欣喜万分。

去年我在花茂村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采访时就很感慨,写过一篇名为《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的报告文学,应该说,对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也是比较熟悉的,没想到万山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规模如此之大,园区带动的相关产业更是超出我的想象。为了我固执的“眼见为实”,我坚持要去中华山村看一看,因为来万山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前,我提前做了一点功课,在网上一搜索,有一篇文章非常醒目,就是刊发于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一版的“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蹲点话脱贫”之《成了合伙人,幸福来敲门》的文章。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旮旯村”脱贫致富的故事,讲到为了让贫困户真正实现自我“造血”,中华山村采取了“村两委+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两委带头组建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整合多渠道资金,量化折算成股份分配给全村贫困户。这样,贫困户不仅可在合作社务工赚钱,还能参与年终分红。

这篇文章的标题非常吸引人,内容也非常吸引人,更吸引我的是“中华山村”这个村名。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小山村咋个就叫“中华山村”了呢?我赶紧找资料查出处,后来发现在万山,不仅有“中华山村”这样响亮的村名,还有“洋世界村”“高楼坪乡”“黄道乡”等令人称奇的地名。据《万山志》记载,武则天做皇帝时,万山进贡了一块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的晶体朱砂,该砂通体透明、红光耀眼,武则天赞不绝口,特赐名为“光明砂”,并赐封产“光明砂”之山为“中华山”,且欣然挥笔写下“中华山”三个刚劲大字,从此中华山大名享誉中国大地。

这么一个古老的山村脱贫致富了,我必须去看一看。我们驱车从云盘山往下走,一路上体验到了什么叫“云盘”。这条小公路可谓险峻之极,弯道一个接一个,朝山下盘旋延伸。公路两侧悬崖绝壁,峡谷两侧高山峻峭耸立,植被郁郁葱葱,山上云雾缭绕。

曾经从事地质找矿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胜境,但这条峡谷依然令我惊叹不已。下到山谷,我们朝另外一条山谷走去,视野逐渐开阔起来,显然这条山谷大于云盘山山谷。只见两侧的山峰形态各异,一排排向远方延伸,远远望去一座大山高耸如云,这座山的气势一下子就震撼了我,因为山谷两侧的山峰起伏连绵不断,像心电图的波峰波谷相对平稳,陡然间心跳加速,波峰高高突起,显得是那样的耀眼。我想,这一定是中华山。果不其然,万山区长张吉刚说,这就是中华山。

到了中华山脚,我不由得心旷神怡。万峰成林,青山如黛,山谷里芳香弥漫。站在山谷的中央,需仰视才能看见中华山雄浑的全貌,我想爬上去,在山巅一览众山之小,但当我极目中华山之巅时,立刻打消了念头,即便是我这样有着攀登经验的地质队员,也只能望而却步,因为,中华山的主峰部分实在太险峻。据我长期爬山攀登的经验,目视评估下来,中华山主峰部分比华山还险峻,我是无法攀援登顶的。

心情实在太好,以至于我们一群人的话题一直围绕着中华山,直到中华山村村委会主任毛照新邀请我去村委会办公室座谈时,我才想起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中华山村怎样脱贫致富的。

据村主任毛照新介绍,二〇〇八年以前,中华山村是一个贫困村,有三千二百三十五人,二十二个村民组。山谷里有十八个村民组,山脊上各有两个村民组,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稻谷等传统农业,年平均收入在两千元上下。二〇一三年开始发展各项农业产业,如养蘑菇、大棚蔬菜种植、养殖小黄牛和养鱼等,到二〇一七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两千元以上。

在短短九年时间中,中华山村有这样的变化,确实令人惊讶。据了解,这得益于毛照新创造的一种利润分红新模式,叫“六二二”模式,即年底纯利润的百分之六十用于贫困对象,百分之二十用于村集体积累,百分之二十用于管理人员的奖励。这样的模式,无疑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真心拥护。

说起办合作社,毛照新说,前几年,我们村支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远赴浙江调研学习,了解到食用菌生长环境与本村自然条件高度匹配后,我建议将这一“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引回村里。经过大大小小五次会议,全体村民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发展食用菌产业。路子的问题解决了,钱的问题怎么办?以前,扶贫资金都是直接分到贫困户手中,那点钱什么大事都做不成,所以,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来当合伙人,最大限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毛照新还率领村干部向乡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六十余万元,政府整合精准扶贫“先行先试”示范村项目资金一百万元、村集体筹集资金三十万元,购机械、建厂房、搞基础设施。成立合作社后,采取自愿的原则,贫困农户以土地作为资本免费入社、定股。贫困农户每亩每年在耕地上可获得保底股金八百元,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每月还可拿到两千多元的工资。

毛照新带领村民打破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生产菌种、菌袋发放给贫困农户进行生产和种植,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这种产业两头在合作社、农户在产业中端的生产模式,既实现村委会统一管理,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户的生产风险,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走“入股分红、分红致富、致富脱贫”新型农业化发展道路,而利润分红实行“六二二”分配的新模式,恰恰符合精准扶贫的本质所在——一个都不落下的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二〇一七年,毛照新被评为全国劳模,在京西宾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人民日报》也多次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中华山村以群众有增收、村级有积累、管理有报酬的“六二二”精准扶贫分红模式,已在万山全面推广,现已成为万山的扶贫“样板”。中华山村集体经济“六二二”模式案例,被写入中组部党员培训教材。

采访原贫困户李艳红时,她说,我们现在都是合伙人了!我又在合作社打工,一年收入两万多,土地流转租金一千三百多元,去年年底还有一千五百元的分红,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分红会越来越多!

记得采访铜仁市长陈少荣时,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只有发展精准的产业来带动扶贫,脱贫才稳得住,才可持续,这样才能达到脱贫不返贫。”这种思维就是坚决贯彻落实扶贫工作的“五个坚持”和“六个精准”,这种方法就是以“五个坚持”和“六个精准”为行动指南,因地制宜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扶贫发展道路。

万山区依托九丰农业博览园,按照“中华山六二二模式”,发展农业扶贫产业。在十个乡镇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一万五千亩,在十九个贫困村建成产业基地,带动三千多户贫困户实现农业产业从“一树花开”到“满园芬芳”的大好态势。

如高楼坪乡的夜郎村,由于地处夜郎谷,地势险峻,地形切割深度三百米至四百米,像一道深不可测的裂缝,“V”形沟谷两侧,悬崖峭壁、飞瀑众多,谷长十五公里,谷底狭窄处竟然不足三十米,可谓险峻之至。就这样一个地方,扶贫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采访高楼坪乡夜郎村种植大户产业带头人冯忠情时,他说自己从不会种菜到逐渐种出优质蔬菜,再到今天有了五百余亩的蔬菜大棚基地,除了党的扶贫政策好之外,还要感谢科技副乡长,自从他来到村里,大到各种蔬菜品种,小到各种种植细节,他都仔仔细细、手把手教大家,大家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

现在,冯忠情成立了蔬菜公司,还在村里雇请了劳动力一百八十余人,每人每天工资八十元,包一顿午餐。另外,他还鼓励部分村民入股他的公司,每人年底可以分红一千五百元。冯忠情一年收入在四十万元以上,他的公司购买了六辆农用机械车,自己也开起了小轿车。

他自豪地对我说,我现在不是小康,是大康了。

我说,你这个大康带出了多少小康啊?

他说,不敢吹牛,我们村百分之八十都是小康。

我说,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怎么办?

他说,你不用担心,不用到二〇二〇年,我们村肯定脱贫摘帽、同步小康。

谈到村里变化时,他说,这几年发展速度太快了,简直是井喷式的发展。

我笑了起来,开玩笑地说,“井喷式”的发展,好像是干部说的吧?

他也笑了起来,说,不是干部说的,是我自己说的。你别看我文化低,讲习所的老师水平很高啊,我这一学习多了,水平也就提高了。他一拍股东张小进的肩膀,对我说,你问他是不是?

张小进也是高楼坪乡夜郎村种植大户产业带头人,当初在外地打工,在冯忠情的劝说下,他决定留在村里发展蔬菜种植,现在是公司的股东之一,每年收入也在二十万元左右。

谈起村里的变化,张小进也十分感慨,他说:

从总书记来了万山后,万山变化太大了,以前的万山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稍微下一点雨就是一脚稀泥。村里人前几年春节回万山时,一下车,街道全变了,那个公路四通八达,一下子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变化实在太大了。现在不仅修了通村的路,还通到了村民组,换作以前想都不敢想。如石竹社区的刘永奇,当过兵,在外做过生意,以前还当过一届石竹社区的主任,思想观念较为开放,是田玉军书记专门从外面请回来的几十个“能人”之一。现在,刘永奇联合石竹社区九十九户贫困户,还有谢桥社区十三户贫困户共二百九十九人发展精品水果,产品主要有红心猕猴桃、火龙果、水果黄瓜、圣女果等。其中,水果黄瓜属于新品种,产品还未成熟,便与铜仁华联超市签订独家供货合同,产品成熟后,将供货给铜仁地区十六家华联超市。社区种植的圣女果除了销往省城外,还销往湖南、重庆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这之后,刘永奇带领大家建起了一个占地二百亩的水果大棚,专门用于种植圣女果和水果黄瓜,大棚一个季度可收益二百万元,一年可以种三季,收入可观。除此外,刘永奇又带动社区群众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现已投入两千余万元对社区的一处景点进行包装,打造“石竹养生谷”,发展康体养生产业。

还有大坪乡山地现代高效生猪培育基地,整洁的产业路、宽敞的培育圈舍、错落有致的绿化令人眼前一亮。该项目计划投资一千万元,建设标准生猪圈舍二十个、年出栏三万头成品生猪,种植精品水果一千亩,养殖鱼一万尾。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一千五百万元,带动养殖户五十户、种植户十户,基本覆盖全村贫困户,解决就业一百余人,户均增收三万元,集体经济每年累计达二十万元。

金盆村也是这样,村里成立的贵州金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繁殖饲养无公害肉鸡、蛋鸡、散养土鸡和种植有机蔬果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农业服务型企业,项目总投资三千万元,分三期建设,可实现年销售额约一千五百万元以上。一期饲料加工房、孵化车间、育雏车间、蛋鸡舍等已建成,可容纳五点三万只蛋种鸡,容纳鸡蛋十二万枚,每七天可出雏鸡三点五万只,每次可育六十天龄雏鸡二点五万只,解决贫困农户就业三十余人。同时,村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订单”的模式,带领周边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九丰农业博览园引领示范着万山的各个乡镇、社区,各乡镇、社区又有各自的引领示范项目,如鱼塘乡的花卉药材种植产业、瓮岩村的现代高效果蔬基地、黄道乡的万亩香柚基地、下溪乡的万亩高山葡萄基地、敖寨乡的食用菌基地等等;乡镇一级的引领示范项目,又引领着各个村。到二〇一七年底,万山区农业产业“一乡一精品、一村一特色”的惠民富民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参观了中华山村的大棚种植基地后,我实在忍不住问张吉刚,中华山是否可攀登?

张吉刚说:“关键是谁攀。”

我说:“我攀。”

张吉刚说:“怎么攀?”

我说:“当然是攀顶。”

张吉刚说:“你攀也不行,不要以为你曾经当过地质队员就行。我告诉你,没有人登顶过,不过,我可以带你到绝顶的下面,就这个地方还是因为你当过地质队员,否则我根本不敢带你去。”

我一挥手,说:“走。”

一边走,张吉刚一边给我介绍,这东、南、北三座山峰构成了中华山全貌。山顶由三座孤立的悬崖绝壁构成“山”字形的主峰,两侧峡谷如刀削斧劈般,岩壁陡峭、奇峰挺立,常见云雾缭绕,山中连山、山中连洞、洞中连瀑,登高望远、俯瞰谷底,路如丝线、人如蝼蚁、田如棋盘,真是一览众山小。据当地老人介绍,唐朝初期,佛教信徒们开始在中华山建寺传教,先后建成正殿、副殿、玉皇阁、观音阁及文武诸殿和佛客禅堂、金顶寺等,雕塑千姿百态的各种菩萨有三百尊。至清末民初,中华山寺庙建设达到顶峰时期,寺内有坐僧和尚达两百余人,每天上山拜佛的信徒数百人,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天,来自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的高僧远道而来研究经事佛学,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朝山拜佛,人数过千,中华山寺庙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研佛拜佛的寺庙之一。后来山上各殿宇相继被毁,现仅存古建筑遗址和部分碑刻及三座方丈墓塔。其中有一石碑上仍载有旅游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华山其殿巍峨,梁栋辉煌,山峰挺拔,溪水妖娆,当亦心旷神怡而叹仙境之不与凡境同也。”

到了“山”字形主峰下的平台上,映入眼帘的是由一块块青石垒起来的山门。山门顶部一块黄色的石匾上“中华山”三个字清晰可见,黄色的石头由于岁月的磨砺显得有些斑驳,但在周围青石的映衬下,这块黄色石匾依然耀眼。在“中华山”三个字的两侧,还有两块黄色石匾,两只金色凤凰栩栩如生。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有些地方志的记载缺少可考依据,而被历史学家归为传奇、传说之类的记载不少。但眼前的景象可是我眼见为实的啊!

从万山很多有趣的地名可以看出朱砂文化对这一带的影响,比如“黄道乡”肯定与几千年以来道家的炼丹有关,而“中华山”的得名更是源于朱砂;“高楼坪乡”没有高楼,现在没有高楼,不等于几百年前没有高楼,那个时候,英国人在万山开采朱砂的时候,当地的房子肯定都不高,英国人修的房屋有几层高也是正常的,这在当地人眼里,就是高楼;“洋世界村”现在没有洋人,不等于以前没有洋人,这个地名来自于英国人在此开矿的推测,也就不言而喻了。

站在中华山五亿年前早寒武纪的岩石上,我感觉到自己很渺小,深切体会到了何为沧海桑田、白驹过隙,由此,我想到人生可怕的不是渺小,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渺小。伟人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浮现于我脑海。是的,精准扶贫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近在咫尺,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只争朝夕呢?

万山的一产转型发展筚路蓝缕一路走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个事实佐证了只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五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贵州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根据总书记的指示,贵州省委做出了明确安排: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的要求,如何谋划万山发展的全局,一、二、三产业这几枚重要的棋子如何落下,显得至关重要。

铜仁市万山区二产的转型发展必须是一步到位,如果还需再转一次,那就是失败。所以,在招商引资中,必须选择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兴项目,同时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推动现有的传统工业升级提档,符合现代工业发展要求。

万山区的具体措施是:一、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低汞触媒、无汞触媒、铜触媒等多金属新型催化剂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利用锰、磷、铅锌矿、重晶石等资源发展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矿产勘查、采冶加工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二、实施特色产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以酿酒、中药制剂、茶叶、农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把万山建成了省内重要的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工程。巩固服装鞋帽、打火机等产业承接成果,加大承接转移力度,推广“代工”和“来料加工”模式,配套上下游产业链,到二〇一七年上半年,实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产值达到了二十亿元。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高起点发展铝板带箔系列产品,大力培育发展建筑、装饰、包装、印刷、电子、电力等行业用的铝材深加工产品;促进含钾页岩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支持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城。

几年来,万山区为传统工业改造科技立项三十五项,专利申请七百一十七件、授权二百九十八件;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工业、资源型工业向技术型工业的全面转型。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在万山调研时强调,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要从万山特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突出工业文明特色,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旅游业发展相融合。

按照省委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万山因地制宜设计了“两个转型”的发展模式,即“产业转型、城市转型”。

就万山区转型问题,我与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交流,他的观点我深以为然,他说,不管“产业转型”还是“城市转型”,首先必须是观念的“转型”。只有以观念的转变促进产业的转型、城市的转型,万山才能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保证转型的一次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贵州这个内陆省份,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第一要务。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六日,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同志在万山考察了万山工业遗址博物馆,希望该遗址要开发好,做成有特色的精品。他强调,要按照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和陈敏尔书记要求,把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精准谋划,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万山的工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工业实现了发展的龙头,即万仁新能源汽车集团落地万山,实现万山工业“五百亿”的目标。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二日,万山区委、区政府与万仁新能源汽车集团正式签约。该项目从签约到全面开工,仅仅用了十七天,投资商感慨地说,这估计是全国从签约到动工最快的一个项目,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万山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生发出来的“万山速度”。该项目占地一千亩,投资二十个亿,年产新能源电动汽车十五万辆,每年可实现产值一百亿元,将解决四千人的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可达五百亿。二〇一七年二月,一期工程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生产车间厂房建设基本接近尾声。二〇一七年七月三十一日,随着第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万山这个曾经的工业特区再次开启了工业再创辉煌的序幕。从签约到第一辆汽车下线,十五个月过去,万山的“工业强区”有了真正的龙头。

九年前,万山的传统工业破产之后,这个昔日辉煌的工业城市,工业几乎处于零的状态,如何能破茧蜕变,一直是万山人最关心的事情。在二〇〇八年以前,万山人经历了困惑、彷徨、绝望;二〇〇八年初那个百年不遇的寒冬,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万山人已经到了绝望的临界点,但是万山人没有放弃,没有气馁,他们始终坚信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他们。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坚信,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冰天雪地里来到了万山,点燃了万山人的希望,从此,这个希望乘着梦想的翅膀开始飞翔。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重要批示,是万山加快转型、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便是万山人众志成城的心声。从此,万山人以梦为马,开始了追梦、成梦的征程。这个征程,无疑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凤凰涅槃的决心,才能浴火重生、破茧成蝶。

今天的万山走出了一条蜕变重生之路。九年来,万山实现了从传统工业、资源型工业向技术型工业的全面转型,传统产业也实现了“六个转变”,由资源型汞业向技术型汞化工转变。千百年来,万山粗放型生产朱砂水银,并将朱砂水银作为资源“外卖”,加速了汞资源的枯竭。汞矿关闭后,“汞都人”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先后创立了红晶公司、红菱公司、矿产公司、银星公司等八家汞化工行业,吸收了近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低汞触媒、氯化汞等系列产品。汞产品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百分之七十的市场份额,目前年销售收入可望达二十亿元,可创造税金五千万元。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汞化工企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达到“零排放”,节能环保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单一的矿山开采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依托万山丰富的不溶性钾岩石资源优势,引进贵州远盛钾业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难题。目前,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拟投资三十亿元,建设年处理二百万吨含钾岩石生产线。

我记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陈敏尔同志曾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论断新要求,这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指南,既有时代价值又有全球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的重要指示。陈敏尔一再强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贵州要明确把发展底线量化为经济增长、人民收入增加、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等底线指标,把生态底线量化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等底线指标,强调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更不能走“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贵州要走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万山走的正是这样的道路,而振兴三产的发展就是强有力的举措。万山三产的发展更是彰显了“万山速度”,旅游业变废为宝,实现旅游业井喷式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

旅游是最重要的棋子之一,朱砂古镇则是一步绝妙的好棋。二〇一五年大年初八,万山区四大班子领导集体赴江西招商旅游项目;二〇一五年四月,江西吉阳公司投资考察团来到万山;七月二日,吉阳公司跟万山签订了开发、营运“万山国家矿产公园”的协议;七月二十日,项目正式动工。“万山国家矿产公园”正式命名为“朱砂古镇”。二〇一六年五月四日,朱砂古镇开门迎客。昔日人工采矿坑道变身迷幻的“时空隧道”,以往矿工们贴着崖壁上下工的小道被改造成了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原闲置的矿办大楼成了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原蛛网满布的苏联专家楼被演绎成了别具风味的俄罗斯餐厅和悬崖宾馆……仅仅十个月,一片荒芜的废矿区,变成了二十世纪工业文化符号的工业怀旧小镇。开园三天,接待各地游客近二十万人次。

4A级景区朱砂古镇、4A级景区九丰高科技生态农业博览园和夜郎谷漂流风景区连成了一体,开启了万山全域旅游的新篇章。

自二〇一六年五月开园到二〇一六年底,朱砂古镇共接待游客一百五十余万人次。二〇一六年国庆黄金周,以朱砂古镇为龙头的万山旅游,七天共接待游客七十七点八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四点一亿元。

景区周边摆摊卖饮料和小吃的老矿山居民,每天的毛收入达七八千元,而他们中很多人在企业破产后,全家四五口人曾经一度靠每月几百元、一千元的收入过日子。老矿工吴老满感慨万千地说:“这在过去的万山,是做梦也不敢想啊!”

高楼坪乡老山口村村民姚玉秀是唐绍维的二儿媳妇,九年前她亲眼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家里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八十一岁的公公唐绍维,那一天,为不让习近平总书记受冻,姚玉秀把炭火烧得很旺很旺。她感慨地对我说:“二〇〇八年习主席来我们家,我家还是一幢旧瓦房,房子和堂屋破烂不堪,你看这墙上的照片嘛!”

这两张照片我相当熟悉,一张是习总书记给老矿工唐绍维送上被子的照片,一张是习总书记坐在唐绍维家堂屋中。总书记的笑容慈祥而温暖,唐绍维两手紧紧抓住习总书记的手,一脸幸福的笑容,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扬起了笑脸。照片中那一盆炭火确实烧得很旺。照片在网上、报纸上流传很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也收录了。

姚玉秀说:“五年前,我家就建了两层楼房。去年买了‘铁牛’耕田,柴也不砍了,煮饭烧水都用电;二〇〇八年前全家收入只一万多元,现在一年全家收入二十多万元。”姚玉秀还说,老伴会泥工,每月收入有五千多元,俩儿俩媳也在工业园区打工。

九年来,万山以转型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万山人民与唐绍维、姚玉秀等一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〇一七年万山区全年接待游客二百二十五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八亿元,均同比增长百分之七十,仅朱砂古镇旅游收入就达到了一点六亿元,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四点零三亿元。在二〇一七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省旅发委公布:朱砂古镇仅门票收入就达到三千八百二十二万元,位列贵州省各大景区第三名,万山九丰农业博览园门票收入排第九名。

贵州被誉为“公园省”,国家级五A、四A风景名胜景区很多,万山朱砂古镇和九丰农业博览园能名列第三、第九,真是一个奇迹。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三日,“全国特色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高峰论坛”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举行。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对论坛做出重要批示:“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指引下,扎实打好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文化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可以大显身手,文化主战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创造减贫奇迹的伟大时代应该英雄辈出。”希望本次论坛进一步探索文化与扶贫的融合新路,在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贵州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贡献更大力量。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二日,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在万山朱砂古镇召开,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慕德贵同志肯定了万山的发展,他指出:“朱砂古镇融合了很多内容,可以说是点石成金的效果,产业都要提高文化创意,对于项目建设应该更深更高的层次来融合,文化+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文化+旅游+科技、文化+时尚等方面都大有可为,朱砂古镇就与大数据紧密联系,文化+扶贫的效果就产生了。”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峰一行分别调研了朱砂古镇以及九丰农业博览园,实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及产业业态,对万山区坚持历史遗存与矿山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铜仁与重庆、湖南接壤的区位优势,做好外地游客引流,结合当地自然生态和风土人情,精心规划路线,不断优化服务,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将其打造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二〇一七中国社会发展高峰论坛暨二〇一八《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于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召开。会上,万山区荣获《半月谈》第八届品牌生活榜“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最佳品质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

对于万山旅游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充满信心,他说,我区将按照铜仁市委要求打造文化旅游胜地,“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的工作思路,全力提升朱砂古镇创建国家5A级景区,着力打造以朱砂古镇和九丰农业博览园为双龙头的旅游产业链。

如何把旅游业和省委提出的“大数据”与“大扶贫”有机统一起来?如何以大数据促进大扶贫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将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好产品卖个好价钱,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实现万山农副、服务业、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成了区委、区人民政府领导人的心结。

朱砂系列饰品、贡米、高山葡萄、食用菌、香柚、竹笋、原生态红薯片等历来为万山特产,也是万山近几年精准扶贫的产业。二〇一五年十月,万山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促进局,百万年薪聘高人、打造万山电商生态城的方案在区委常委会上通过。“百万年薪”聘电商人才,当时还沸沸扬扬好一阵。

万山区要花一百万年薪引进一个电商人才?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百万年薪,相当于万山区一名普通公务员当下二十年的工资,难道我们一个公务员干二十年的贡献还不如外来人一年的贡献?到底是何方神圣?

迫不得已,区里将这一大事拜托给了国内几家大的猎头公司,几经反复,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才。

当武陵山腹地的人们静观万山区百万年薪引进的人才到底有几板斧的时候,从浙江一家大型电商企业CEO位置上“孔雀西南飞”的八〇后电商企业家陆晓文已经在万山走马上任了。他说,其实年薪对我们来讲不是最重要的。贵州的山好水好产品好,贵州各级政府对人才的热情是我前所未见的,贵州的电商刚刚起步,正好符合我们想大干一番的想法,于是我就来了,我的两位搭档阳敏、卢海栋也很赞同我的想法,所以也跟着来了。一年多来,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这里干部的观念很开放,作风很扎实,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二〇一五年十月,万山区确定了电商生态城的建设方案,两个月后正式开工,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式营业。

事实证明,百万年薪引进的不仅仅是人才,而且是一个蓬勃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电商生态城一开始就采用双向孵化模式,以项目孵化带动创业人才培养。

之前疑惑的人没想到的是,开业半年后,电商生态城商家入驻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二亿元,其中农特产品上行销售额达到六千四百万元,带动农村创业就业两千五百多人;更没想到的是,仅仅在当年“双十一”那一天,万山电商生态城十几个小时的销售额,就达到一千三百五十三万元,十多万张订单,销售的商品绝大部分是当地农产品。二〇一七年,万山电商生态城的销售额已超过四亿元。

二〇一六年,铜仁市万山区电商产业被评为贵州“全省十佳电商示范县”“2016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获得《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从卖万山农产到卖铜仁全市的农产,再到全省的“黔货出山”,到如今的“买卖全球”,万山大数据商业一路走红。二〇一七年七月,万山电商获得了“2017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之后,通过电商人才实战培训成功孵化项目并与沿海发达城市电商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由生态城与周边高等院校达成合作、生态城负责人才培育及输送、沿海发达地区优质电商企业负责人才接收的“三角形”循环模式,有效保障了入驻众创空间开展实训课程的待毕业高校学生实现百分之百就业。

二〇一六年开园后的半年时间,共完成电商专业培训十余场,培训三千余人次,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了以往培训资源稀缺、培训业务外包的困难局面,实现了优势资源实时共享、培训业务外部输出的良性环境。

采用特色服务模式,以品牌打造带动企业升级为动力。生态城以打造电商产业生态链为核心,以服务外输、抱团协作、资源共享等方式着力构建“前端引入、全程跟踪、末端输出”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通过“三个一批”方式,即传统产业转型一批、培育孵化新增一批、外部招商引进一批,不断增加电商企业和人才基数,促进“网商大军”蓬勃发展,有效提升电商发展环境,同时加快品牌打造带动企业升级,打造了万山特色品牌“味万山”,通过统一包装、 设计、推广,助力农产品上行。

采用产业聚集模式,以企业抱团带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一是筑巢引凤,逐步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引进摄影美工、网站建设、网货供应、教育培训、物流仓储等电商配套服务企业,完善电商生态城整体服务要素供给,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商运营模式。二是加强引导,通过平台资源导入和技术支持,打造标杆企业,引导入驻生态城的配套服务类企业与当地的传统销售类企业建立沟通合作渠道,通过平台资源导入和提供技术支持方式来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例如对接微盟平台,在产品上架后的四个月时间内就成功吸引了一千多个全国分销商;两个半月时间,实现了以往日销量不过几十单到日销量突破千单的巨大转变。三是通过线下参展或节会推动企业的成长、聚合。如带领园区企业参加二〇一六年广州国际互联网电子商务展览会,让万山特色产品“朱砂”“万山香柚”“跑山牛”等从线上走进节会现场。如成功举办二〇一六年万山区首届农特产品“网商年货节”,承办二〇一七铜仁市第二届网商年货节等等。

四是不定期组织生态城企业开展“头脑风暴”沙龙。各企业之间提出自身发展理念及下步打算,然后进行探讨,共同商议并提出有发展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最终通过分析决定是否执行,真正实现让生态城企业抱团取暖、资源共享。

铜仁市万山区电商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供不应求,仅仅一年时间,从构想变成现实。

我与在这里从事电商的全国人大代表华茜很熟,我们同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期间,我目睹了侗族青年华茜成为众多媒体的采访对象,她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万山的发展、牵挂着万山的人民。二〇〇八年二月,总书记亲临万山特区视察指导抗凝工作;二〇一三年五月,总书记对万山做出了重要批示,勉励万山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党的十九大召开时,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结束时再次询问万山特区转型发展工作的相关情况。万山深刻牢记总书记的亲切嘱托和深切期望,感恩奋进,大力实施工业园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战略,发展新能源汽车、朱砂工艺产业、观光农业和湿地公园旅游业。现在的万山,已从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为一个旅游观光型城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人居环境条件的显著提升都离不开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深切关怀,离不开国家对万山的扶持和帮助。来开‘两会’,想借这个机会转达万山人民对总书记的诚挚问候,欢迎总书记再到魅力新万山视察和调研。”

“两会”刚一结束,华茜来到铜仁万山高楼坪乡夜郎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给大家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她说:“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就是要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让我们农民富裕起来。我们电商要把产品卖出去,关键得靠大伙合力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咱们的荷包才会鼓起来。”

那天的宣讲,让夜郎村沸腾了,村民热烈讨论“两会”精神,当听懂了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是怎么回事时,乡亲们扬起了笑脸。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视察花茂村时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些话可谓一语中的,引人深思。

二〇一五年,华茜加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成为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为基层群众免费提供代购和代销服务。后来,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她办起了电商服务中心、农特产展示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同时义务辅导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在她的努力下,当地的红薯片、野蜂蜜、米粉、米酒等原生态绿色产品走出了万山。目前,华茜一共注册了十四个商标,其中就有“朱砂古镇”“黔乡百味”。二〇一七年,华茜的电商公司总产值八百余万元,净利润六十五点八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两千多名群众发展。

万山区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不仅让白云深处的绿色产品“飞”出大山,也吸引了在外打拼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提出要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让华茜代表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带头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心中也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力争实现农村电商生产销售一体化,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总书记指出,五年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方面工作不断有新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在采访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时,这位十九大代表仍然很亢奋,他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与代表们一一握手、交谈,当握住总书记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时,他激动地说:“总书记,我是来自铜仁市的代表陈昌旭,二〇〇八年凝冻受灾害时,您到铜仁万山看望贫困的乡亲,乡亲们一直都惦念着您。”总书记说:“代问乡亲们好!那里的汞矿枯竭了,实现了转型发展,我还做过批示。”

短短数语,饱含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殷殷之情。

陈昌旭在乌蒙山区的毕节市工作过,当年习仲勋书记对乌蒙山区海雀村的批示,他耳熟能详,那里的人民对习仲勋书记有着怎样的感情,他深深知道。我与他感同身受。在乌蒙山区眼见为实的采访过程,我都写在了《报得三春晖》那篇文章里。现在陈昌旭在武陵山区的铜仁市工作,他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铜仁万山人民的殷切关怀,也感受到了这里的人民对人民领袖习近平的感恩之情。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从二〇〇八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到二〇一八年这个温暖的春天,铜仁万山人民十年磨一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变成了一个退出贫困大踏步走向小康的城市,这样的华丽转身说明,只要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方法论,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就能乘着梦想的翅膀任意飞翔,从而实现我们的梦想。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还有什么比浴火重生的过程更令人感到党和国家恩重如山的呢!

二〇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贵州省“两会”召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列席聆听了谌贻琴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个贵州人,我深深感受到了报告中的感恩、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当我听到“贵州综合经济实力大踏步前进,决战脱贫攻坚大踏步前进,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改革开放创新大踏步前进,增进民生福祉大踏步前进”这五个大踏步前进时,我心中升腾起无比的自豪。

谌贻琴代省长的报告掷地有声,言犹在耳:五年来,我们全力“赶”、加快“转”、奋力“超”,绘就了贵州砥砺奋进的崭新画卷。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正在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 五年来,我们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离开万山之前,我再次来到朱砂古镇,那一栋栋红砖黑瓦的房屋在我的眼里,显得是那样的安详和庄严。万山汞矿是有着优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从建特区以来,共有八十九位获得省部级表彰的劳模,其中三位是获得全国表彰的劳模。在这里的街道和广场上,九十多位劳模的塑像栩栩如生,让我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今天的辉煌。站在广场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竟然有些依依不舍。有这样的感觉,于我而言是少见的。从小到大,凡是人多的地方,我都很少去,我喜欢安静,这也许与我在地质队长大、曾是一名地质队员有关。地质队员大多数时间不在喧嚷人群里,而是在寂静的群山中。人群的喧嚷不可能持续不断,总有归于寂静的时候;寂静的大山也可能因为有矿石不再寂寞而变成沸腾的群山,万山汞矿的昨天就是鲜活例证。当沸腾的群山不再沸腾时,那么,万山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于今天而言就显得弥足珍贵。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还想讲一个故事:万山汞矿总工程师樊龙辉的女儿樊静帆还在襁褓中时,被母亲抱在怀中一家三口从上海来到了万山汞矿,她在万山长大且生活过多年,对万山的感情极深。

樊静帆大学毕业时,正值汞矿宣布破产不久。她回到万山,看见往日工友、同学蹲在屋外、两眼空洞,不知路在何方……她说,我一岁时是母亲高高兴兴抱着来万山的,大学毕业时是哭着离开万山的,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回万山了。

二〇一六年,已经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樊静帆听说万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忍不住辗转回到万山,站在父亲樊龙辉的塑像前,她激动不已,再次落泪。离开时,她对万山区长张吉刚说,以后万山要是有设计、规划方面的需要,尽管找我,我的女儿现在是法国一名大规划师的助手。如果找我,不要打电话,国际长途太贵,我给你们打过来。

张吉刚对我说:现在我们万山每个人都打得起国际长途,与世界的沟通毫无障碍,樊静帆这样说,也是出于善意。出于礼貌,他没好接她话,只是说欢迎她以后多回来看看。

就在我结束采访准备离开万山时,传来了万山将迎来“贫困县退出国家级第三方评估验收”的消息,告诉我这个消息的田玉军同志一脸的从容。从他的从容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的自信。他的自信,就是万山人民的自信;万山人民的自信,就是万山人从深度贫困到退出贫困这个过程的缩影。

从我前后五次到万山采访的眼见为实来看,我有理由相信,万山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肯定会实现的!

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领袖在二〇〇八年深冬,不远万里来到铜仁万山,在那场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中所带来的温暖和关怀;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践行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誓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毫无愧色地告诉我们的子孙:我们参与了脱贫攻坚战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