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津文学》2018年第8期|王永胜:醉里挑灯看剑

来源:《天津文学》2018年第8期 | 王永胜  2018年09月17日07:42

宋淳熙十年(1183年)春,落职闲退上饶的44岁辛弃疾,收到了41岁友人陈亮从永康寄来的书信。

陈亮在信里说,空闲没事可做的时候,总会想起俩人在临安时的相聚,“平生所谓学者,又将扫荡无余,但时见故旧,则能大笑而已”(多么动情的句子),又听说你刚造了宏丽的房子,这宏丽房子让朱熹很是感慨,所以想今年秋天来看你。在这封书信的结尾部分,陈亮还对辛弃疾说,听说你老是给别人寄词,怎么也不给我寄一首?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作者辛更儒先生认为,辛弃疾陈亮友谊深厚,陈亮来信求词,辛弃疾岂能无以答乎?所以就在这一年春夏寄去了那首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阕)。

“醉里挑灯看剑”,起始六字,豪气干云。历代注释者对这一句都是草草,少有注释,无他,唯“简单明白”尔。“醉里挑灯”四字好解:酒醉中拨亮灯火;可是“看剑”两字,却要费一番思量了,只是简单地“端详着宝剑”吗?

应该是杜甫把“看剑”两字最早入诗。老杜早年壮游齐赵,在一个有风无月的夜晚,推开左氏山庄,暗水花径古琴,有书有剑有酒。老杜在《夜宴左氏庄》诗中吟唱:“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又让我闷闷不乐的是,历代注释者对老杜诗中的“看剑”两字,又是轻易滑过去。

老杜诗成之后,“看剑”两字被宋人反复引入诗词,我“烧烛检书”了一番,发现至少有四十几处,而且还以南宋词人居多。南宋士人的愤懑,可谓溢于这两字之上。辛弃疾的朋友范成大和陆游,也写过“看剑”,“分弓了,看剑罢,倚兰时”(范成大:《水调歌头》(万里筹边处阕)》,“看剑心犹壮,开书眼渐明”(陆游:《遣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这个为大家熟知的动作,其实是南宋士人的常态。

2018年,我有幸追随瞿炜先生习剑。习剑时,他会一再告诫“眼睛要看着剑尖”,尤其是在出剑之后,剑尖已经刺到假想敌人时。我持剑四顾,嗟乎!剑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这就是“看剑”。祖逖中夜闻鸡起舞,白刃在夜幕里流转,他那双杀气腾腾的眼睛一定是一直看着剑尖的。

习武讲究“眼到手到”,这是对眼神的一种训练,关乎神、威的凝聚和准确性的培养。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哥舒翰枪法精湛,他有一个绝招,追上敌人之后,把枪放在敌人的肩上,同时一声怒喝,敌人一回头,顺势枭首,将其挑在空中五尺高,再用枪头接住。这纯粹就是凶残的虐杀了。不过瞬间要完成这一连串动作,想来哥舒翰如鹰鹫一样的眼神,一定非常可怕。陈亮形容辛弃疾“眼光有棱”,辛弃疾的眼神,同样是可怕的。

唐朝剑法鼎盛,宴席上常有舞剑助兴。大历二年(767年)十月十九日,老杜在夔州长史元持家里就仔细欣赏过临颍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同样的,在老杜早年壮游齐赵过左氏庄时,那位现在名字已经不可考的左庄主也举办了宴席,亮出了宝剑,也当有一番舞剑。老杜笔下的“看剑”,或许就是暗写剑舞。在这么好的夜晚,主人飘然起身,舞剑一曲,“罢如江海凝清光”,如利刃一样的眼睛看着剑尖,是为“看剑”。

和辛弃疾一样,陆游也英雄盖世,曾用剑刺虎,绝对是用剑高手。剑握在像辛弃疾陆游这样的盖世英雄手里,是绝对会手痒,不会只是端详这么简单。仆,凡夫俗子,学剑之后,一握龙泉剑,右手手腕就会自然翻转,然后一招前刺,呼气,眼看剑尖,体会力贯剑尖,抖动声嗡嗡。我握剑时如此,料想辛弃疾陆游握剑,也应如是。

习剑之后重读这六字,脑子中马上会有画面。淳熙十年(1183年)一个深沉的夜晚,魁梧的辛弃疾喝醉酒,把灯火拨亮,拔出好多年没饮血的佩剑,情不自禁舞了几个凶猛的剑招,剑划过黑夜,呜呜有声,他看着剑尖,想起“气吞万里如虎”的军旅生涯,强壮的右臂一发劲,将剑狠狠地插在地上,瞬间悲从中来,“可怜白发生”。

陈亮,早年生活困苦,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以布衣身份多次上书论国事,强硬主战,可称得上是南宋第一狂士。陈亮这样的狂士,却与宅心仁厚,性格宽和的吕祖谦是至交。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陈亮交友的单纯快意,吕祖谦的君子之风。陈亮住永康,吕祖谦住金华,两地相近,年龄相仿(吕祖谦比陈亮年长6岁),在俩人的通信之中,陈亮满肚子牢骚,吕祖谦是满满的鼓励。

陈亮可比三国祢衡,怀揣名刺,却无所之适。他在吕祖谦面前毫不保留,摊开自己的绝望和愤懑:“海内知我唯兄一人。”

淳熙八年(1181年),吕祖谦病逝。陈亮写了一篇泣血的祭文。那篇祭文却惹得一代儒宗朱熹不快,觉得“诸君子聚头磕额,理会何事?乃至有此等怪论!”

吕祖谦去世之后,陈亮内心孤独寂寞,“平生所谓学者,又将扫荡无余”,故旧又凋零,所以他才会提笔给闲退上饶的辛弃疾写信,想在淳熙十年(1183年)秋天去看辛弃疾。

不知是什么原因,那年秋天,陈亮没有去上饶访辛弃疾,随后他蒙冤入狱,又营造房子,直到五年之后的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季,俩人才得偿此愿。这一年冬天,陈亮从永康一路冒着大雪而来,奔波数百里,推开上饶辛弃疾的家门。

辛弃疾刚好卧病在床,以他平日写的饮酒词推断,应该是痛饮得病。辛弃疾爱痛饮,他在南归不久写的《满江红》(倦客新丰阕)里写道:“休感慨,浇醽醁。”醽醁是美酒,“浇”字用典阮籍。《世说新语•任诞》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美酒浇之。”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南归至今,胸中的垒块,已经浇灌了二十多年了,丝毫没有一丝一毫变小,反而裹上了一层厚厚的琥珀色包浆。

辛弃疾见陈亮来,拊掌高歌大笑,惊散楼头飞雪,重进酒,换鸣瑟,横空盘硬语,笑富贵千钧如发。对快意的朋友来说,无论是多远的距离,都可发千里一笑。

陈亮和辛弃疾有太多相像的地方。两人年轻龄相仿;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弃疾斩杀义端,带五十骑于五万金营之中绑叛将张安国,束马衔枚,日夜不粒米,生擒至临安斩杀,何其雄壮,文墨议论英伟磊落,笔势浩荡;俩人都是主战“死忠粉”,屡屡上书,政见有许多相同之处,却都不被采纳;两人都自比天下一流人物,想立不世之功,都郁郁不得志,牢骚愤懑满腹。

陈亮在上饶停留十日,与辛弃疾同游鹅湖,共酌瓢泉,众所周知,陈亮还约了朱熹于紫溪一同相聚,可惜朱熹没来,陈亮飘然东归。最妙的是,陈亮走后第二天,辛弃疾非常思念,就出门去追陈亮,赶到鹭鸶林,雪深泥泞,不能再前进,辛弃疾只得独饮方村,内心怅然良久,颇恨没能挽留。辛弃疾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听到很悲的笛声,就写下来《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把酒长亭说阕),下半阙如此吟唱: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辛弃疾一语双关,从错失追逐陈亮之误,引发今日之偏安半壁,皆有当初绍兴及隆兴和约所铸成大错之叹。

“笛吹裂”也是辛弃疾一再引用的意象。在他刚刚南归写下的《满江红•中秋寄远》(快上西楼阕)中就有一句“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这一声吹裂的愁苦,与他心中的垒块一样,横亘了二十多年了,让千百年之后我们读来,依然觉得惨淡笛声在耳。

……

(节选自《天津文学》2018年第8期)

王永胜,1982年出生,温州市作协会员,已出版《迷途的羔羊——中国托派沉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