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之乡 文化之香

来源:人民政协报 | 郭文斌  2018年09月17日07:46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于此,宁夏的作家是走在前面的。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这是地理“标识”,如果从文化上找一个“标识”,“中国第一个文学之乡”无疑最有不可替代性位置。

要说,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最没有可能出产作家,因为那里最没“文化”。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那片土地又太有文化,而且有最本真意义上的“文化”,最“落后”的,成了最“先进”的。

单说我,童年压根就没书读。

因此,每当有记者问我,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哪一部作品对我影响最大。我只能说,是西海固那片皇天后土。我出生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明星村,不算西海固最贫穷的地方,但也常常饿肚子。

记得上小学和中学时,能读的书很少,有时候开学了课本还到不了,我们就只能借旧书或抄书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沉浸在一种岁月的天然里,伴着绸缎一样的阳光和麦浪一样的清风,享受大地和时光,享受成长和梦想。不是神农,却在尝百草,不是大禹,却在修水利;不是爹,遍地都是儿女,不是娘,满山都是子孙;不是树,我们结过果实,不是鱼,我们游过大海。

狂欢、自在、率性。除过“天恩浩荡”,再也找不到一个词能够承载对那片土地的感觉。

想一次,沉醉一次。那种幸福,现在出再高的价钱,也买不到了。

正是那种没有“文化干扰”的生活,让我得以走进一种大纯净、大富有、大善良、大审美里。现在看来,老天让我降生在那里,就是为了酝酿长篇小说《农历》,《农历》能够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最后一轮投票中排名第七,十次重印,全是这个小村落的功劳,它不是我写的,是这个小村落里的父老乡亲写的,甚至风写的,鸟写的,花草树木写的。

现在回想,那片土地,有一种原始性文学气质,是上苍专为生产诗情而设的。

拙著短篇《吉祥如意》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后,有人问,你是怎么写出来那么温暖、那么安详、那么诗性的文字的。我说,那不是我写的,是那个小村庄的日辉月露凝结成的,是那个小村庄像珍珠一样的日子串成的。

有时,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不敢相信,就是当年那个常常饿肚子常常光脚丫的小屁孩,多年之后,他的文集能够以精装八卷本的形式被中华出版老字号中华书局重点推出,签约译往20多个国家,他的随笔集《寻找安详》能够14次重印。

去年,央视到老家拍片,导演让我讲当年的故事,我再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安排”。有人说,郭文斌的作品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安详”,一是“农历”,没错,“安详”和“农历”,正是这个叫粮食湾的小村庄长势最好的庄稼。

正因为我童年没书读,当我有能力捐书时,我就大量向全国捐书,到目前为止,仅中华书局和长江文艺出版的书,已经捐出近200万码洋。但又想,自己这样做,也许又会打扰那些孩子的“天然”。

当中国作协把第一个“文学之乡”授予故乡,估计有不少人不服气。我常常说,从著名作家数量来讲,这片土地确实不如其它地区,但就文学的自觉性、神圣性、群众性、普遍性来讲,还真罕见。昼耕夜读、晴耕雨读,白天种土豆,晚上写小说,成了不少西吉人的生活景象。不说别的,就我主编的《黄河文学》杂志每年出版一期宁夏草根作家专号,西吉农民作家常常过半。

把全县领导干部组织起来,让一位作家讲一天,主持讲座的县长觉得不过瘾,再加半天,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还真罕见。不少笔会,有很多乡镇干部都会请假来听,在其他地区,还真罕见。问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文学能提高人的感受力,感受力提高了,就能更好地感觉到老百姓的冷暖。有一次,我问一个孩子,你为什么喜欢文学?他说:“我平时住校,每次回家,看到妈妈又增添了不少白发,心里就特别难过。我想有一天,也像您那样,用手里的笔,来赞美母亲。”有个农民作家写了部长篇,是为奥运献礼的。有记者采访他,你的作品发表了么?他说没有。记者惊讶,没发表怎么献礼?他说,祖国强大了,我们农民感受到这份强大,受益于这份强大,我们把心中的祝福写出来,就是献礼了。

多精彩的回答!

这才是原始意义上的文学,不为发表,不为出版,不为获奖,只为祝福。

因此,有大定,有大静,有大美。

就是在这种文学气氛中,前不久,西吉作家马金莲又摘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一个县,有两位作家摘得中国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奖项,在全国,也不多见。这将会给“文学之乡”以文学取暖的作者以莫大鼓舞,也会给整个宁夏的作家以莫大激励。

在我看来,整个宁夏就是一个大“文学之乡”。离开西海固到银川已近20年,我对银川的感情越来越深,感受也越来越深。我曾在散文《安详银川》里写道,银川的美丽是文学的,独有一种安详气、文学气、芬芳气。在这里,“十户之内,不废诵读”,大街小巷,全是书香;全国性的诗会不断,世界性的交流正热;音乐诗歌节,万人参与;每年的赏月诗会,百姓自由报名,同沐月晖,共浴诗情。

2016年,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把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大讲堂的第一讲放在西吉,由她首讲。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具有文学史意味的标志性事件。果然,她被这片土地神奇的文学热情感动了。她由衷地说,这里是文学宝贵的粮仓,文学是这块土地上最好的庄稼。接着,她从六盘山到贺兰山,一路向北,调研之后,又讲,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诚然。

期待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涌现,有高峰性巨著诞生,更期待文学之乡能传承好中华文脉,把传统和现代连接起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绘出更美的风景,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性的精神之乡。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