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多民族作家走进四川峨边 书写脱贫攻坚新成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秀娟  2018年09月12日09:34

9月9日,“当代作家走进峨边•文化扶贫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四川省峨边县举行。活动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与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出席发布会。《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峨边县委书记谭焰、县长栗那针尔,冯艺、徐剑、郭晓烨、吉米平阶、徐可、陈亚军、哈闻、何炬学等来自全国各地多个民族的30余位作家,以及峨边当地有关部门干部职工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由峨边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孙廷鹏主持。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谈到,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民族文学》杂志和峨边县委、县政府共同组织多民族作家走进峨边,开展系列文化扶贫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贯彻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不仅仅是一方政府的责任,也是全党的责任,中国作协和《民族文学》杂志有责任、也有热情在文化扶贫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谈到,峨边是一个彝汉杂居、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地方,自然风光神奇秀美,民族关系团结融洽,历史文化深厚独特,尤其是抒情长诗《甘嫫阿妞》,表达了彝族女性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她不仅仅是彝族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贵典藏,希望作家们在这次深入生活的实践中,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倾听人民的心声,生动记录15万峨边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攻坚脱贫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峨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峨边、了解峨边、宣传峨边,提升峨边的知名度,推动峨边的文化发展,为峨边在2020年实现脱贫提供精神和文化上的支持。

石一宁在致辞中谈到,峨边有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同时,峨边又是四川省级贫困县,我们了解到,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未来,始终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的主题,开展“交通大会战、脱贫大攻坚、旅游大开发、城乡大统筹”四大会战,有脱贫翻身的雄心壮志,有绿色崛起的坚定决心。全国各地的作家来到峨边,见证了峨边人民脱贫攻坚的雄心壮志,也感受到了峨边丰富绚烂的文化,在地域环境如此偏僻的地方,能创造高水准的文艺作品,让我们对峨边的文化扶贫工作有了充分的信心。他表示,做好峨边的文化扶贫工作,责任重大,为此,杂志社和峨边县进行了长时间的策划和论证,希望将活动办出品牌、办出影响、办出实效。

谭焰介绍说,峨边地处西南小凉山山区,作为四川省8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底蕴与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量大面广交织并存,当前,峨边的干部群众在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下,向深度贫困发起了最后的攻坚战。他表示,在推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致力彝区物质和精神同步小康的伟大使命中,迫切需要用文化之光涵养心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彝区精神面貌,焕发彝区乡村文明新气象,确保高质量脱贫摘帽,和全省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希望通过系列文化活动,能凝聚发展的正能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也为峨边留下一批触动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参观在建公园施工现场

了解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峨边县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举办“文化扶贫系列活动”,重点推进“123”系列活动。“1”是演好一台戏,以打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为核心,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2”是推进两个融合,即推进彝汉文化融合发展、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3”是办好“当代作家峨边行”、“全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论坛”、“甘嫫阿妞全国女性文学征文”三大活动。

发布会上,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当代作家峨边行”正式启动。在4天的时间里,作家们深入五渡镇胡坝村了解文旅融合助推移民扶贫,到先锋村天缘牡丹基地参观采访,到羊竹坝、背峰山等在建公园项目施工地了解情况,深入底底古村、古井村感受彝寨新变化,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峨边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峨边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未来的规划和现实的困难,思考峨边发展,积累创作素材。

为解决就业和特色产品销路,峨边多个村镇发展起电商产业

到胡坝村村史馆详细了解该村搬迁历史

九家村阿依园(幼儿园)吸引作家们驻足

作家们在峨边行文学实践活动座谈会上交流感受

采访结束后,主办方举行“当代作家峨边行文学实践活动座谈会”,交流体会,听取建议,启发创作。作家们谈到,来到峨边充分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脱贫攻坚的饱满精神和实干作风,在与群众的交流中,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实现小康的信心。神奇的变化与神奇的山水文化一样,正发生在这篇古老的土地上,真实、生动、可信,从道路交通、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医疗深入村寨,让人真切感受到扶贫工作的力度之大和细致程度。

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文化使作家们深受吸引、触动。深入了解峨边着力打造“甘嫫阿妞”文化和“黑竹沟”旅游文化的规划与设想后,作家们认为,峨边独特的地理与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是天地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生机,值得好好挖掘、打造、推广,创造出民族特色与时代生活和谐发展的多种可能,展示它的独特性,为峨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动力,让峨边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地理人文主题的打造、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上,作家们也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一定要重视原生态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作家巴音博罗建议,为了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可以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保留一部分原汁原味的彝族民居;在积极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传播力的作品时,刻意保护一部分纯粹原生态的文化。

“如果我们这些文化人没有拿起笔来记录下来,这些古老的文化形态很可能就被岁月的风沙摩擦掉了。”作家秦锦屏建议从歌、舞、剧多种形式创作以甘嫫阿妞故事为原型的作品,既要融合现代艺术元素,又要契合甘嫫阿妞的精神,体现人物的主动追求、主动反抗,落脚在人物的精神上,才能吸引和鼓舞峨边人民以及更多的观众。

“当我在火塘边听毕摩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时候,非常震撼,这是真正的文学。”徐剑认为,在着重打造“甘嫫阿妞”和“黑竹沟”文化品牌的同时,要重视“毕摩文化”、“火塘文化”和“大渡河”的宝贵,认识到这片土地上蕴藏的“大主题”,以敬畏之心保护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山水与文化。

作家们表示,峨边是一篇大文章,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峨边人民艰苦卓绝的创造,也需要作家的挖掘、记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