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抒写大别山深处的改革开放新篇章 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第三团赴安徽采访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8年09月07日08:00

采访团在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参观采访  谢峰 摄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位于安徽东北部的凤阳县小岗村看上去似乎是个不起眼的落点。然而40年前,正是在这里,18位村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的资源。

9月3日至7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率领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第三团走进安徽,前往岳西县石关乡、黄尾镇,霍山县东西溪乡,凤阳县小岗村等地深入采访考察。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作家、编辑、记者参加活动。

看改革开放40年,安徽是不可错过的富矿

9月3日下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合肥会见了铁凝一行。李锦斌对作家们来安徽采访表示欢迎。他说,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安徽省文艺工作者围绕大局,把握时代大势,围绕“四个讴歌”创作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推动了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安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希望各位作家慧眼观江淮,妙笔书华章,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时代精品。

铁凝谈到,来安徽之前,我和我的同行们就达成了一个共识,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看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安徽是一个不可错过、一定要来的地方,这里是一座文化富矿、文学富矿、创作富矿,值得作家艺术家们一来再来。此次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团走进安徽,对大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采访团的成员中有知名作家、编辑,也有年轻的网络作家和来自基层的农民作家,大家都对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希望大家充分珍惜这次机会,利用有限的时间,从这里汲取实践营养,得到精神滋养,激发创作灵感,以更多优秀的作品回馈这块美丽富饶、充满故事的土地。

精准扶贫不能丢下一个人,精准还原时代需要深入生活

岳西是安徽省首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松为灯,椒为盐,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2017年该县生产总值已达92.6亿元。9月4日,采访团前往岳西县石关村小垅中心村考察高山茭白、花卉扶贫产业,走访当地贫困农户,举行座谈会。5日上午,采访团前往岳西县黄尾镇黄尾村考察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的相关情况。5日下午,采访团赴霍山县东西溪乡考察月亮湾作家村、画家村,了解其给当地经济、文化等带来的诸多变化。

在茭白种植基地,采访团一行听党员村民余金国介绍茭白种植情况,了解茭白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大实惠。贫困户李叶森便是脱贫攻坚政策的受益者,他家墙上的建档立卡公示牌记录了这个家庭的致贫原因、帮扶干部、年均收入等。一踏进家门,铁凝和女主人聊起家常,了解家里的基本情况,询问家里的病人是否从新农合以及当地的“180”“351”政策中得到帮扶。女主人说,她们现在生活得很踏实,农家乐旅游、茭白种植、光伏产业改变了这个因病、因学致贫的五口之家。一年下总收入有七八万元,两个孩子学费也有了保证。铁凝感慨石关村真正做到了让扶贫政策落地落实落细,使每个村民都能从中受益。她说,“脱贫攻坚是中国的大事情,也是作家们关心的大问题,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精准扶贫不能丢下一个人。”

这些也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浙江省文学院副院长黄咏梅谈到,走进一户户农家跟村民聊天,她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意义。“精准”二字何其重要,只有有针对性地落实到农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扶贫才能产生效果,致富、教育、养老、健康、环保这些农村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作为一名作家,她也深知“精准”二字对于作品的意义所在,这不是拥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实现的。“我愿意多参加这样的采访活动,只有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记录,才能在自己的作品里精准地还原这个时代的生活,从而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理解。”

来自宁夏西吉的单小花是一名农民作家,这次采访令她深有感触。她说,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脱贫政策不仅在这里落实,而且成果显著,让她震惊、羡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徽的山郁郁葱葱,不像十年九旱的西海固的山,让人感到荒凉。一走进村子,村民们老早就出来迎接,笑逐颜开,热情好客。“这次采访让我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我的创作思路。今后,我会把这里的脱贫经验写进作品里,让更多人特别是让家乡人了解安徽的脱贫致富经验。”

对创作保持机警之心,对生活常怀饥饿之感

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主要发源地。9月6日,采访团赴小岗村采访考察,参观大包干纪念馆,走进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当年农家”院落,观看小岗村村容村貌,在小岗村党员活动室举行座谈会。大包干纪念馆以翔实的图文资料、丰富的展陈手法,再现了1978年大包干从酝酿、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一走进展厅,国画《一九七八年凤阳小岗村》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这幅作品里,18个农民姿态各异,神情复杂,居于中间的4个农民坚定地按下了红手印。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场景在“当年农家”得到了印证,作家们走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茅草房,坐在签字室里按下手印,时间仿佛重新回到了40年前的那一天。只是40年来,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座谈会上,铁凝谈到,来到小岗村,踏上这片土地,我们对于历史、时代、生活和人民的理解都变得更加真切生动。大包干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惊雷,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40年过去,敢想敢试、敢为人先、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许多后来者砥砺前行。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这个村庄的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小岗村的经验表明,人民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一个村庄40年的改革实践,也让人感慨“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切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农村,理解当代中国农民,表现当下的现实生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铁凝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农民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同样就没有中国文学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作家的今天。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战线提出增强四个“力”的要求,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样的要求同样适用于作家。一个作家要对创作保持机警之心,对生活常怀饥饿之感,不断增强这四个“力”来磨砺自己身处新时代的生活和创作实践。

作家们对此也深有感触。《十月》主编陈东捷谈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家从自身的经验和文学作品的描述中,已经有了相当的体验和了解。但这次实地走访安徽省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现状,最突出的感受是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前所未有的惠民政策正在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留守农村的农民和离城返乡的务工者,在国家政策引领下都面临更多的选择。岳西县石关乡靠种植茭白、发展民宿致富,霍山县利用废弃的三线厂房设立作家村、画家村,昔日偏僻的山村,正借助青山绿水资源,形成新的文明生态。对农民而言,土地正迅速摆脱以往的滞重,给人带来生活方式的跨越式发展。城乡差别或许仍然存在,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进步,为所有人的诗意栖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身为鄂东人,来到皖西大别山区,感觉到不一样的熟悉和不一样的改变。”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说,他的作品《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黄冈秘卷》都是大别山这片山水的产物,这些作品所容纳的时光,正是改革开放兴起的前前后后。几十年过去,沿途所见,人们已经从热血浇灌的红色土地上看到了远方,找到了不背离发展正途的科学之路。离开皖西再到皖东的小岗村,回想那些写作,又有了新的体悟,安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体现的精神,正是文学创作中必须铸造的灵魂。

“在我们出生时,改革开放就已经开始展开,我们没有体验过那种艰苦,但当我们成长起来时,却已经在开始享受改革开放成功后的丰硕果实。”网络作家天蚕土豆谈到,此次能够参加采访团深入安徽农村,体验改革开放40年所经历的艰难与艰苦,这对他有很大的触动。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应躺在父辈的努力上选择享受,也更不应忘却上一辈在改革开放中的努力与付出。“我们应该加入到其中,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兴添砖加瓦。”

陈世旭、彭见明、邵丽、王跃文、滕贞甫、许辉、彭学明、何颖、吴雪、李云、许若齐、王手、凡一平、钟红明、司敬雪、董宏君、闫宏伟、孔海蓉、魏远峰、陆梅、天下尘埃、范党辉、王选选等参加采访活动。

安徽之行结束后,作家们还将前往浙江淳安、桐庐、安吉,湖南花垣、凤凰、泸溪、永顺等地,对当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