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文学退潮时,还有他们与时代一同前行

来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陈辉  2018年09月06日08:24

读书好求古,可谓时弊。

古一点的书,因为经过时间检验,确实会更经典一点。 但这是古典时代的法则,在今天,剧烈的社会变动已消解了这种可能。

在今天,20年前的书便足以称古,重读时,颇如隔世。 其实,以当代信息增值与积累的速度,是古代几千年也没法比的,则20年积淀下来的东西,又怎能说不如古书经典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求古实为一种障目的执念,除了生产出精致的牢骚外,别无意义。 所以说,心可求古,但书却要读新,不读新,不足以论世。

世上太多伪古董,总以为从古中能挖出一个神圣世界、永恒世界来,其实那是自障过多,已近于盲,这种知识残疾往往被无所不知的幻觉所包裹,反而会将无知视为一种骄傲。

新时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辉煌的巅峰,不仅因它在很低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乃至涌现出获得诺奖的作家,更因它如此丰富,几乎包容了所有现代文学的尝试与突破。对于认真的读者来说,新时期文学即使有稚嫩、模仿的东西在,也绝对是一条认识世界、拓展心胸的正道。

万物有兴必有衰,文学亦如此。也许它终将凋谢,但新时期文学的丰赡与奋斗,必将铸入青史,为后人所景仰。

当文学退潮时,还有他们

新时期文学从伤痕文学开始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文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也是新时期文学最早涌现出来的文学流派。它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生活图景。

《伤痕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白亮编)选取了伤痕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数十篇,编者以“选家”的眼光把值得发掘和发现的文献史料呈献出来。书后附有更加详尽的研究资料索引以便读者参考。选择精当,视野开阔,展现了文学研究的丰富材料和历史信息,学术价值重大。

开启文学全面复兴的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

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朦胧诗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李建立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改革文学,一座历史的纪念碑

改革文学堪称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比之“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朦胧诗”、“先锋文学”等,它或许不是最显眼的,但它同改革的关系是最直接的。之所以称其为纪念碑,是因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已成为历史——使命与愿望达成,意义归于历史。改革文学思维方式是陈旧的,但其所含的“希望”是新鲜大胆的,尽管这种希望仍然由乐观历史进化论所催生,但它至少表明了与过去决裂的勇气与决心。

《改革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陈华积编)集大成地体现了相关研究成果。

反思文学,比伤痕文学更深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一批作家从各个层面上还原历史,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文学。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延伸,更是它的深化。

《反思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谢尚发编)汇集了对这一文学流派研究的重要论文。

先锋小说,力求与世界接轨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先锋小说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

《先锋小说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李建周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新历史小说,换个角度追寻历史真相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也承认有客观历史的存在,但这些理论家们却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

新历史小说的抒写是反传统的, 表现在:民间视角、个人体验的强调;边缘人物、非史资料的撰写;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历史的存在。

《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白亮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真正的繁荣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不但呈现出百花齐放式的多元化创作角度,而且确实出现了一批艺术思想含量颇高的佳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创作除了数量浩繁,它在题材上也更广泛,真正走向了无边界,从历史到现实,从家族到市场,从社会化到个人化。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长篇最大的区别在于,那时作家的价值立场具有整一性、思潮性,即使手法缭乱,底牌大致如一,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家们的叙述立场和人文态度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他们观察生活的眼光和审美意识,特别是价值系统和精神追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各种价值观并存。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赵卫东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分水岭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第三代诗歌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张涛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

他们与时代一同前行

寻根文学,重拾文化自觉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 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根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谢尚发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迷茫中坚持的女性文学

19—20世纪堪称是女性文学的世纪。我国女性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正是因为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理想的群体性觉醒,出现在第一批现代女作家群即“五四”女作家的作品中。

中国女性文学共出现了三次高潮,最后一次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 然而,女性文学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进入九十年代的?在前进抑或在后退?在发展抑或在停滞?是困惑的,还是清醒的?是轻松的,还是沉重的?

《女性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孟远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九零年代诗人,在退潮中坚持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诗界由于观念和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出现的对立和分裂,有目共见。一些诗人的辛勤劳作,不能获得承认。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商品性趋向,也使诗的地位日见窄狭和窘迫”。上世纪九十年代诗人“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在混杂无序中寻找秩序,在失望中寻找得救,在缺乏诗意中寻找诗意。这是让人感到的精神和态度”。

《九十年代诗歌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张涛编)集大成地体现了相关研究成果。

小剧场,在都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先锋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是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的, 指的是戏剧结构和表现方法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话剧。先锋话剧的概念大约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认为林兆华先生执导《站台》是中国的第一部实验话剧,其实,黄佐临先生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在国内介绍布莱希特的戏剧及理论。实验话剧曾一度兴起,但因为探索过程中经验不足, 创作和表现手法上过于前卫或者过于迷信西方的经验,使得实验戏剧逐渐脱离了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

《先锋话剧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赵黎波编)汇集了对这一文学流派研究的重要论文。

新写实小说,变革时代中的追寻

新写实小说是以描写现实生活中平常琐事为题材的小说,笔墨淡雅,缺少激动人心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文坛的“新写实” 小说是一个拥有众多作家的复杂的创作现象。对这一创作现象究竟怎样认识和评价,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新写实”小说里,正统现实主义的现实观念和理想主义完全被突破了。新写实小说专注于“现象”,从司空见惯的、平平淡淡的凡人琐事中汲取诗情。新写实小说由于把自己贡献给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永恒的生存矛盾,理想主义便不得不从现实中隐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存在哲学——渴求活命或为活命而奋斗的哲学。它的题材都是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新写实小说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孟远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茅盾文学奖,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样的问题——几个评委,带着凝固的评判标准,去给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后排位。

茅盾文学奖一直因为“曲高” 而太过“和寡”,纵观茅盾文学奖所有的获奖作品,大多都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民族性的等,即多为现实主义文学。

《茅盾文学奖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任南南编)对茅盾文学奖相关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化散文,学者跨界创造的流派

20世纪80—90年代,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这些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 “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 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陈华积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外国文学,新时期文学的营养源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较为古板的小说,在外国文学被引入后的中国小说的内容就变得非常丰富,受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启发,在小说创造中合理使用新的叙事手法和描写方式使得我国的小说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彩,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给我国的小说领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

新时期文学是外国文学翻译的高潮期,特别是对西方当代文学的引进、介绍,为中国小说与世界接轨提供了巨大帮助。

《外国文学译介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李建立编)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