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别有洞天的历史转型期文化评述 ——评《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

来源:文艺报 | 顾 苹  2018年09月03日08:13

赵润田的《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最近再版了,受到许多读者喜爱。这部历史文化著作是属于“长销书”一类的出版物,所述内容不受热点潮流限制,生命力反倒显得坚韧久长。看得出,作者对传统书法艺术和历史人物兼有研究。这部书选择了一个特殊时间段:从清帝逊位至1949年,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期;同时,这部书也选择了一个文化聚焦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嬗变,这是数千年毛笔书写走向终结的最后一曲。

当然,作为一部有着艺术评述宗旨的专著,该书的严肃性自然存在,作者评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和繁荣情形,展示具有典型意义的书法人物活动状态,从文化学、审美学的角度追溯其嬗变、发展和繁荣的深刻动因,并以娓娓而谈的独特文学语言贡献于读者面前,使人在轻松愉悦中领略学术成果。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风发生前所未有之大裂变的特定时期,书法也发生了重大历史突破,取得极大艺术成就,对后世具有重要启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和事件淡出历史视野而变得野逸无闻,同时出现学术空茫,对民国书法的认知和评价很不到位。该书重拾这一历史链条,探究民国书法繁荣的奥秘,深入收集历史资料,对民国书法人物和成就给予应有的评价和展示,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意义。

作者集历史、艺术和文学三者的深厚底蕴,通过全景式民国书法艺术展示和文化评述使全书具有独到价值。同时该书熔铸了大量史实,其中不乏少有人知的人物掌故和历史珍闻,因此也会得到民国文化探求者的喜爱。书中荟集了259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煊赫的历史人物的书法作品,这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阵容、书法阵容,他们也许在信仰、政治、军事等方面非属同一营垒,甚至曾经势不两立,然而,这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在书法艺术这一领域,却联手奏响了撼人心魄的文化交响乐,那是中国毛笔时代的终结之曲,当农耕文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书坛出人意表地超拔雄健,猛士如云唱大风。

这样一段特殊历史的风云人物以书法为焦点齐聚一书,作者是下了极大功夫的。作者在《序言》中透露,实际上远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对这段历史的艺术人生产生兴趣,并着手收集资料。最初出于好艺之心的个人兴趣,而作为一位媒体人和文史工作者而言,一切个人兴趣其实都通往专门研究和写作方向。无法想象,一个对艺术兴趣不大、感触不深的作家会以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为写作内容。而赵润田恰恰是对历史、艺术和文学三者都一直保持热情的文史作家,他除了《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之外,还曾写作、出版了《寻找北京城》《一门一世界》《撕裂北京的那一年》等多本文史著作。北京电视台曾在晚间新闻中以“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记录者”为题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其缘由则是赵润田曾在十几年间对深藏在北京街巷中的建筑进行摄影留存,积蓄了大量珍贵的建筑文化图片,并在自己的多种著作和散见在杂志、报纸的文章中发挥作用。赵润田曾是一位媒体记者,对社会生活中的变化有着天然敏感度,当他把这种思维特点投射到渐行渐远的上世纪艺术文化领地的时候,他同样深切感受到时代变化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所以,他着手做了一件并不好做的事情,收集资料,将进入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书法特征进行研究,最终拿出自己的学术成果。

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做到“真、美、雅、趣”共举。书中所遴选的图片力求避免赝品。众所周知,市场前提下,社会上涌出不少历史人物的赝品伪作,写作艺术史必须慧眼识真假,不能被假象所迷惑,此为“真”;这部书的设计极有个性创意,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文,相信人见人爱;由于该书的内容所涉,都是现代史上风云人物的书法成就,造就了该书的高雅气质;而所谓“趣”,更多地体现在这些传主的书法人生所留下的遗闻轶事。这几点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图片和语言的共同作用烘托出来。

翻阅此书,读者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在历史、艺术和文学之间行走的人所写的书。那些大量珍稀的书法图片固然精美可赏,单单只是文字,每一篇也都可以当作优美独特的散文来读。这正是一个“文”与“史”并重,“写”与“玩”共举的作家所具有的特点。一直以来,赵润田对文章的叙述语言有独到的追求。他主张,读书就是读文字,所有的思想、情感和议论都是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字无趣,佶屈聱牙,死板机械,必然无人爱读。他对古典文学下力极深,写文章特别讲究凝练,他反对使用浮光掠影的“大词”,而是在貌似平易中徐徐散发独有的韵味,追求素朴之中寓美感,这其实很难,归根到底须得力于学养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