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聚焦新时期和新时代文学议题—— 文学研究需回归历史和当下现场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文学的四十年创作成就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波澜壮阔的图景。回首四十年文学发展,如何评估与总结经验,让文学研究发挥更好的作用,是当下文学界关心的话题,这也不难理解,已经连续举办13届的 “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今年将主题定为“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文学研究面对的一个难题,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会议开幕致辞中所言,新时代文学所能确立的传承资源,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文论、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创作成就这三者的结合,“文学研究的创新生命更是来自时代,在人类广阔活跃的社会实践当中循迹文学的使命和未来”。
文学研究涵盖了文艺理论批评、文学鉴赏和文学史整理等多个层面内容,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着眼于对文学史的重新整理评估以及呼吁理论研究应深入当下文学现场。从新时期到新时代,针对文学史的书写一直处于变动调整之中,新的史料研究与研究方法都对文学成就的整体评估以及当代作家的写作资源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文学研究既要立足于当代生活,也要回应传统与世界两大资源,在此基础上,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认识和评估四十年来的文学成就,回顾总结经验得失,才能更好着眼当下,瞩望未来。”由此出发,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提出,当下文学研究界忽视了许多史料的价值,比如一部分作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零散写作,他提到作家茅盾晚年的个人回忆录以及沈从文、汪曾祺的后期写作,尚未在文学史上获得全面评估。
当一个作家清晰看到文学传统并且深入理解时,也将看到自身当下的写作指向何方,来自中国社科院的评论家李建军近年致力于重新研究评估俄罗斯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他认为研究界对许多俄罗斯文学概念依然没有理解透彻,比如如何理解普希金被称为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从他写作经历看,他是整合了世界文学的经验才开创了全新的俄罗斯文学传统,他身上流淌着自由主义、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等文学观念。”在李建军看来,只有全面客观理解了俄罗斯文学的经验与传统,才能对当代中国作家反观写作资源、打开思想视野有更好的助益。
“传统文学经验的复杂性和现实的复杂性都在要求文艺理论与时俱进,应对这种复杂性。”《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刘大先如此回应。与会文学研究者普遍意识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丰富性让文学研究颇有难以招架之感,文艺理论本应发挥自身的思想前瞻性和阐释作用却并未及时介入创作现场。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再次强调了批评在文学中的不可替代性,他以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研究鲁迅小说和自己研究莫言小说为例,认为评论家要客观而及时指出作家创作中未及言出的隐蔽部分,无论是肯定还是批评,都将有助于作家和读者看见一部作品的完整面貌和深层表达。进一步而言,《钟山》杂志副主编何同彬表示,文艺批评之间的论争也应加强,推动评论场域的活力前行,但同时他也表达了文学理论存在的焦虑感,他认为当下一流的作家和文本实在太少,一流的理论往往对应着大量二三流的作品,让理论研究产生了焦虑感和疲惫感。
然而,文学创作的丰富性多样性也在要求文艺理论应及时更新和拓展,特别是青年写作和网络文学的发展让一部分评论者注意到理论研究的突破方向。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长期关注网络文化动态,他从符号学角度解释了媒介革命为何能赋予网络文学“超接触性”,提出了从理论研究层面关注网络文化也就是关注人类文化发展未来态势的紧迫性。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让许多评论者都感到自己正与当下读者关心的话题越来越远,这也在提醒研究者直面现实和大众需求是理论发展必然的方向之一,青年评论家项静特别提到倡导现实主义写作让作家有意识地在重新审视19世纪文学传统留下的遗产,她也指出网络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写作生态尤其值得大家关注:“近期看了网络文学作品《大国重工》,感慨当下的文学理论难以介入到这样的网络现实主义题材当中去分析,这是理论研究面对的难题和拓展的方向。”放在全球文学格局中看,中国网络文学派生出的许多类型是超前于世界的,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从创意经济角度提出,网络文学代表的创意文化正在为理论创新打开许多空间,其中本土性与人民性尤其值得注意。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则提醒大家面对数量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学,应立足于批评的真善美原则,避免被商业化因素所影响。
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青年写作,回归文学现场是众多评论家呼吁的重点,文学现场的复杂性也要求评论者有更高的视野去把握。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认为当下文学写作纷纷试图与流行的网络文化、人工智能等发生关系,他看了几部传统作家写的这类作品,与科幻作家文本一比较就发现了前者的理解还很浅层化。“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宇宙,两者其实都不了解对方,但我们理论研究可以做的就是尝试把双方放在一个话语平台里,看看是否会产生交流碰撞。”青年评论家金理也提及了一个案例,当他把这两年文学期刊做的“90后”作家专辑小说给学生看时,他们认为青年写作并不是只有这些面貌,并推荐了一些新媒体公号上的小说给金理看,这让他感慨文学现场包含的平台和声音太不一样了,这提醒研究者不妨打开视野多看看不同的文本,了解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对象。“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里说以前专业读者也会去读通俗流行作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打个比方,研究鱼群生态可以不必非要钓起来,让自己潜下去看看最鲜活的场景是更好的选择。”
新时代文学研究面对着一个如此广阔复杂的空间,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当下现场,才会看到更多的文学生态、群落以及生物链,传承与创新的潜能也自然蕴含其中未来可期。本次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当代文坛》编辑部承办,眉山市文联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