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乡土文学“走出去”:在国际视野中保持真实与真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18年08月30日08:33

8月25日,由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办,纸托邦策划组织的第三届北京出版交流周公共讲座——“外语译介中的中国乡土文学”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家贾平凹、贾平凹的西班牙语出版人艾莲娜·巴赞·巴拉兹、“贾平凹项目”策划人尼克·斯坦博、美国大西洋·格罗夫出版社编辑皮特·布莱克斯托克,从写作、翻译、出版策划等多个角度围绕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进行了探讨。活动由纸托邦负责人艾瑞克主持。

贾平凹是较早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外国小说奖”、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荣誉。但他在多个活动和采访中,都曾提到自己已被翻译的作品“影响力不大”,“西方人未必喜欢中国作品”。像贾平凹这样作品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与传统的作家,怎样与海外读者发生共鸣?这一议题不仅仅在中国作品外译中需要讨论,在文学“全球化”的今天,是所有本土性突出的“世界文学”或“翻译文学”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中国作家要坚持写中国故事

谈及乡土文化时,贾平凹认为,当中国说“乡土”时,与外国说的“乡村”是有区别的。中国的乡土文化,历史很长,非常深厚,现在的中国人实际上大部分也还是乡土思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乡土文化将越来越影响着全球的格局与秩序。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窗口,世界关注中国,也关注着中国的乡土文学。

贾平凹一直在书写乡村生活与乡土文化,如《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极花》讲述了女主人公被拐卖、被囚禁于农村窑洞中的见闻;《高兴》中,进城拾破烂的农民工男主,目睹了西安城市与家乡村镇的种种差别,也体悟到了乡下人进城拾荒的曲折与辛酸。他还写商州、写清风镇,写无名的村子和窑洞,也写秦岭中的涡镇……

中国作家大多都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就自己的创作而言,贾平凹坦言,他曾为了写作做过长期的研究——对中西文学、文化进行比较,寻找自己写作的路子。比如寻找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在中医和西医之间进行比较,把油画和水墨画进行比较,对比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等。他认为,中国作家在创作时要坚持追求一种现代性和普遍性,要写出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显示人性的复杂,这是世界文学的一种普遍性。但在形式上要尽量中国化,比如方言、乡土化的人物与情节,而在翻译里最难的也恰恰是如何表达出中国叙事方式特有的味道。如果因为翻译困难,就去迎合翻译,作品将失去该有的真实与真诚,中国作家必须坚持写中国故事。

海外出版人:发现、发展、分享

中国乡土文学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趋势。来自墨西哥的出版人艾莲娜·巴赞·巴拉兹认为,为了发掘更有价值的作品,出版人的工作不仅仅是出版,而是要去发现、发展、分享。她创办的墨西哥及西班牙出版机构“做书人”,正在努力推出能够呈现真正中国“本土性”的作品。

对于墨西哥读者来说,他们没有生活在中国,也不会说中文,他们希望通过贾平凹这样的作家来认识中国,比如她自己在翻译贾平凹的《极花》时就几度落泪。中国不止有熊猫、书法、北京奥运会,同样有着活生生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个体命运。她希望能够通过发现和出版,呈现给墨西哥读者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同时,这些中文书籍将被直接引入西班牙语,不再介入第三种语言,以便中国和墨西哥可以直接通过文学的交流来加强国际合作。

在尼克·斯坦博看来,贾平凹的作品在中国已经算是很流行,出版人要发掘好的作品,找有价值的书评,关注中国人自己喜欢看什么也很重要,这同样也是一种本土性,不需要刻意地迎合国外的流行偏好,而是要把这种本土性分享给世界。皮特·布莱克斯托克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在海外受欢迎,离不开出版人的努力推广,此外市场需求实际上也很大。以美国为例,在传统书店不景气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兴起。美国的4000多家书店,都在源源不断地卖出新书,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推介也应把握住这样的市场机遇。

在全球化中保持独特的本土性

全球化对于中国乡土文学走向世界而言是有益的。中国乡土文学作品进入世界视野,在面对更高层次的普遍性后,必须依然能够回到自己的特殊性,发挥出更高的文学价值,产生独特的意义与影响。

中文作品语言非常复杂,甚至还会有一些文字游戏,翻译过程困难重重。但尼克·斯坦博认为,翻译犹如攀登,需要挑战未知的内容。每个地域都是独特的,每个作者也是独特的,翻译者必须超越语言局限,脱离经验和传统的束缚。翻译中国乡土文学作品更需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向全球传递更多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当贾平凹说“西方人未必喜欢中国作品”时,他并不是悲观的。而正因如此,才更要将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以更好、更准确、更丰满的翻译文本呈现在外国读者面前。另一方面,与此相伴相生地,出版界也在寻找独特的、本土的声音。

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时代的呼唤,中国文学到了和世界文学携手并行的时代。纸托邦的负责人艾瑞克表示,邀请国际编辑、出版人来中国,是帮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被世界认识的有效途径;搭建国内外编辑沟通与交流平台,传递中国图书和出版行业的第一手信息, 探索新的出书模式和合作模式,有助于提升国际出版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落地生根。

 

相关阅读——

纸托邦:创立于2007年,是一个互联网共同体,是中国文学英译者的“线上联盟”。主要编辑、项目人员分布于美、英、中三国。主要项目包括中国当代文学数据库、Read Paper Republic 短读计划、北京出版交流周、书籍出版等,呈现出“中国文学资料库+翻译出版非营利组织+出版方”的多样化形态。

北京出版交流周:纸托邦每年请十位左右的海外编辑、出版人到北京一周,与中国出版界、文学界的编辑、作家进行交流,最终目的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可以在各个国家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