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施新弟:山乡旧貌换新颜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施新弟  2018年08月28日15:42

在马鞍山脚下的小峡谷中,海拔2700多米,属高寒山区的美丽山乡——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这里有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竞相绽放的万亩洋芋花、镶嵌在云雾山中的村寨……所到之处皆是水泥路平整而宽敞,一直通往大山深处。汩汩流淌的甘甜山泉从村落穿山而过,汇入高原湖泊海西海波光粼粼的清澈明镜里,掩映在风光旖旎的波光山色中。绚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共同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绚丽画卷。

福和村下辖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279户1443人。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主要有马铃薯、玉米、大白芸豆及中药材等,养殖主要有黄牛、猪、羊、马等。昔日,这里地域偏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出行困难、信息不畅、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单一等众多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发展和群众生活瓶颈。是全县17个贫困村之一。如今,这一切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车子离开国道214线,沿着蜿蜒平整的水泥路驶进福和村,站在村口俯瞰整个村庄,一排排精致的房屋依山势次第散开,掩映在绿荫丛中,山间云雾缭绕,静谧和谐,仿佛世外桃源……一栋栋新建成的水泥楼房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纵横交错,牛栏里的黄牛正吃着青草,禽舍里的鸡鸭鹅欢腾嬉戏,村民们脸上挂着幸福的喜悦……这是福和村幸福新生活的一个缩影。为了不让一个群众在危旧房、土坯房里奔小康,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换新颜……采取传统农业增收模式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互助社带动模式助力产业发展、“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金互促”模式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互联网+农户”的网络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劳务输出模式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增收致富……带动着广大贫困户共同致富奔小康。

易地搬迁的福和北村七八组,34户1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88人),家家户户按照白族民居风格建起敢新房,敞亮的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现在的清水,喝水有保障、用电不用愁、水泥路铺进村。以前,可是人背马驮、通信靠吼、交通靠走、吃水靠挑,电视经常飘雪花的落后贫困村啊!”对曾经住在山乡、基础设施滞后、道路狭窄、群众生产生活极其不便的山乡贫困群众而言,就如同做梦。然而,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了。村民罗仕春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了。“原来我们村子能住上砖房的人家很少,现在可好了,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和城里一样的大砖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新房子漂亮舒适,水、电、路、集中养殖小区一应俱全,政府的移民工作细致到家,真是想到咱农民的心坎上了。”一栋栋新房依山就势,装点着夜色,格外静谧。

针对福和西村不仅新建了西村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对进村公路加宽、硬化,实施墙体粉刷、白族风格彩画、鹅卵石花台、挡土墙及空闲地绿化硬化,还修缮加固西村古戏台、保护村内的古树,实施西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村子里安装太阳能路灯,既解决全村人的晚间行路安全,又美化村容村貌。

“山乡要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福和村把产业发展作为全村脱贫致富引擎来抓,紧紧围绕马铃薯、重楼附子当归中药材等,以及生态养殖等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顺应市场需求,抓住关键环节,扩规提质增效,推动特色产业由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变,把“小产品”变成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不断推进富民强村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到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使整个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穷变富的美丽“蝶变”。“一直以来,我们村太穷了,走到哪都被人笑话。现在好了,交通便利了,农用车也能派上用场,山货也能拉出去买了,家家户户都谋划着发展产业,多挣点钱呢!”说起村子里的变化,福和村党总支书记杨吉昆感慨万千。

“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村民罗仕春激动说,现在他们家不仅摘掉了穷帽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还发展起了产业。他说,村里如今也是大变样,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接进了屋子里,村里还建起了村民议事中心、文化活动室、阅览室……还有文化活动广场呢,每天晚上大家都要聚在一起,谈谈心、跳跳舞……

更让人欣喜的是,曾经的贫困户也与时俱进,迸发出不同以往的能量。他们在产业扶贫的引领下,用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山也不再是那座山,田也不再是那个田,生活更不是以前那个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再也不是山民生活的全部写照。

“扶贫政策好, 确确实实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罗树宝看到眼的一切变化。水、电、路、通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深入实施交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等,实施了进村主干道工程、村内道路硬化、文化活动中心、美化亮化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及七八小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现房前屋后庭院化、村落民居整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基层治理法制化、新风培育常态化……

路修了、桥畅了、水通了……看到日子一天天地有着新变化,改变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身边,村民们想要发展的念头也越来越强,干劲也越来越足。修新房住新家,发展有产业,出门有水泥路,夜行有路灯,阅读有书籍、娱乐有场所……昔日面貌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