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规避“社交文体”风险

来源:人民日报 | 龙 一  2018年08月27日08:03

自从发明了社交软件,人们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开掘这种社交文体的表达方法。

早在“电子邮件”时代,邮件是对传统书信的继承,邮件语言的优雅或率直,是由发信人决定的。然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收到过这种“奇怪的邮件”,就是既没有正常书信的抬头,即对收信人的正式称谓与问候,也没有落款,即发信人的祝福语和姓名,而且全文不分段落、糊涂一片的邮件。这种邮件往往出现在熟人之间,发信人以为邮件地址已经显示“他是谁”,便不必多此一举,其实这种想法大谬。正确的书信格式,得体的称谓与问候语,雅致的书法,是书信文化基因般的三要素,电子邮件省略了“书法”,但另外两个要素则是“文化标签”,是对收信人的尊重,也是发信人的自重,若将这两个要素省略掉,便是失礼甚至无礼。所以说,新文体与旧文体之间,存在着不能割断的文化联系,不肯对其文化符号擅加运用,难免将书信这种优雅的文体粗鄙化,并将发信人自我展示的机会变成收信人的“不快”。

等到社交软件发明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体便由“书信体”向“对话体”转化了。而手机短信,则是在书信体与对话体之间的过渡文体,使用的人已经不多了。

社交软件的文体看起来很新颖,它能够利用文字、语音、符号、图片、动图和音乐等多种载体进行表达,但是,对于文字之外的那些表达载体,我们完全都可以将其视为“广义文字”,是言者向听者传达信息与情绪的工具。同时,在表达环境上,还存在有“公共环境”下的表达与“私密环境”下的表达,即“朋友圈”和直接对话。

这种社交软件上的“对话体”文体,其实是对传统面对面交流的继承与发展,语言规范和礼仪是相同的。然而,任何一种新文体都是有风险的,例如,说话者有可能因为输入法的联想功能、同音字或是手误造成输入错误,或是在使用表达情绪的符号时输入错误,此类错误会使说话者陷入窘迫的境地,甚至给听话者造成误解。这样的错误发生之频繁,以至于专门有一种网络文章将其搜集在一起,娱乐大众。

类似对话中的错误造成深度误解的几率不大,但是,造成“不快”和“芥蒂”的几率却很高。因为,这种全凭工具的对话,没有现场感受和现场反应,没有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参与,属于“一言既出”式的表达,于是,“错误”很容易变成“失言”,小小芥蒂往往会成为远期矛盾的诱因。因此,养成仔细校对的良好习惯,避免错误出现,在网络时代的社交中至关重要。

当然,社交软件上的对话,还有其他许多风险,其风险指数高于当面对话十倍以上。对于这种新文体,在下于此处只有一言相告:“小心无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