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建功:文学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 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广西北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宋晗  2018年08月27日13:03

讲座现场

文学爱好者聆听讲座

8月23日,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2018年第六讲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图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陈建功为北海市500多位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作题为《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基本脉络》的讲座。活动由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主持,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江致辞。广西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白志繁、北海市文联主席韦晓红等出席活动。

有别于教科书式的文学史梳理,陈建功从历史参与者的切身体验切入,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贡献出许多生动而思辨的文学观点以及线性的文学演进中的历史性思考。陈建功始终身处改革开放40年文学发展的现场,作为一个建设者与追随者,在他的讲演中,文学与创作不再是孤立的文本与一个个潮头与主义,而是极为鲜活的社会现实与历史真实。此次别开生面的文学脉络梳理吸引了北海市不同年龄层的文学爱好者。

坚持独立精神,发出自己对世界的声音

讲座从改革开放初期文学从无我状态到自我反思的发展变化讲起,陈建功说,文学禁锢的解除呼唤作家独立人格的回归。他强调作家应该永葆对生活的思考与质疑,只有在对自我认同的反思中,一个作家才能真正发出自己对世界的声音。

陈建功在讲座中努力从创作自身规律入手,廓清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他博引中西,对“文学的干预:直指问题还是归于人生”、“文学的本质:再现生活还是重新铸造一个世界”等问题做了阐发。他认为,思考的自由度推动了文学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是文学创新的基础。

朗诵会

朗诵会

文体变革中的寻觅与坚定

在谈到1980年前后文学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时,陈建功对表现主义、结构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以及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等现代派的表现技巧进行了解析与对照,着重分析了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作品中的文体创新与小说技巧。

关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陈建功说到,“我欢呼多样性,甚至认为许许多多的失败是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环境也好,个人实践也好,必须承受失败,才可能寻找到创新成功之路。这就是现在文学的多种可能的开端。”他也毫不回避地提出在崭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技巧大幅涌来的同时,本土作家中会存在一种“慌乱的迷失”。陈建功主要从“名词的迷失”与“翻译体和中国语言本体的迷失”两方面展开,这是一种内省的文学姿态,警醒作家们在文学流派迅速更迭的潮头保持清醒,对“新名词热”保持反思,不要盲目崇尚新潮或攀附“主义”,目光永远应该落在鲜活的社会现实、百态的人生图景与独特的艺术表现上。

民间文化的魅力与挑战

陈建功结合80年代中国文化界对民族心理结构的审度,重点介绍了寻根文学对地域文化的深化。他从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讲起,他说到,阿Q与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仍可在当下找到因袭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之于中国,永远是当下的。他还讲到文化界有所争议的东北“二人转”现象以及有关郭德纲、小岳岳等平民文化现象所折射的挑战性。作家如何到“街谈巷说”、“击辕而歌”与“匹夫之思”中汲取营养,不仅仅是一种素材的捡拾,而且更应该是价值的思考,情感的认同和活力的借取。

文化市场化的诱惑与文学的定力

文学发展到90年代,市场化的冲击与资本的进入使文学呈现为喧嚣与骚动。他认为“应该尊重人们的娱乐需求,也应正视那种对‘娱乐至死’的忧虑”。他呼吁大家重新面对“文学经典化”的命题,即使是“娱乐化的“生产”,也须“赢得敬意”。他表示,至于每一位作家,到底是去从事大众文化的生产还是铸造自己的艺术天地,其实是“别材别趣”,当然两相融合的追求也算一种选择。他期待这种选择结出“雅俗共赏”的果实。他对崛起的网络文学也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对于文化的领导部门,他一直在呼吁“跟上节拍”;对于网络作家来说,他期待大家不光要“赢得市场”,更需要“赢得敬意”。

在随后进行的互动提问环节,许多听众表示,听了这堂讲座深受启发。陈建功寄语在场的北海市小记者团的少年文学爱好者们,“写作不在于数量和速度,而在于写出真情实感”。讲座后,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在现场举行。北海市的文学爱好者们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与散文作品,陈建功与彭学明等人也诵读了自己的作品选段,现场听众深受感染。(宋晗)

 

讲人

陈建功,广西北海市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从事小说、随笔、电视剧写作。出版过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迷乱的星空》《陈建功小说选》《丹凤眼》《前科》等,散文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默默且当歌》《我和父亲之间》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韩等版本,在海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