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红君:堂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红君  2018年08月23日11:16

那年腊月三十,二婶吊高嗓子在村里喊堂妹回家吃年饭,可二婶从村东头喊到西头,从村南喊到村北,喊破嗓子,仍不见堂妹的影子。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有人告诉二婶:今天一早,堂妹跟随一个中年男子一起搭拖拉机往县城方向去了。

二婶家孩子多,劳力少,每年缴缴公粮,已所剩无几,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每年都得吃上几个月的救济粮,她们一家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尽管二婶每天起早摸黑地辛勤劳动,仍然无法让堂妹们吃饱穿暖。

穷人家的孩子饭量大,长得也快,堂妹是家里的老大,遭受的苦难自然超过了弟妹。那时,当城里同龄的孩子们还躺在娘的怀里撒娇的时候,堂妹就已独自呆在家里照看年幼的弟妹;当城里的孩子们挎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奔向学校的时候,堂妹却只能呆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干农活。堂妹长到八岁,二婶才狠狠心把她送进了小学。

在学校,堂妹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由于过早地承担了成年人的劳动,家里生活条件又差,使得堂妹经常没精打采,体弱多病,属于典型的营养不良的那一类。课堂上,堂妹时常走神,甚至心不在焉,每逢老师提问,总是一问三不知,不时引来同学们的讪笑,有时课余,趁老师不在场,那些愚昧无知的娃们竟跟在堂妹身后起哄,拿她取乐。老师的叱责,同学们的嘲弄,这一切的难言之苦,堂妹都独自默默地承受着。久而久之,堂妹每天的出没仿佛就像一抹轻烟,带着淡淡的忧郁,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到了小学六年级,堂妹已被无情地勒令留过两次级,已长成了十五岁的大姑娘了。那时,虽然我同情堂妹,但除了在心里祝福她,也不能为她做什么。

不久后,我便离开了封闭的大山,告别了那所破庙般的山村小学,到城里上中学去了。那时,堂妹也渴望像我一样,有朝一日,有机会走向山外面的世界。但是,堂妹的功课实在太差了,加之堂妹过早地显露出成熟女子的韵致,虽然身在小山村,但难免让别人在她身上恣意生出许多话题,特别是在学校操场上列队跑步时,堂妹那微微颤动的胸部,常被那些男生们当作开心的话题来议论。在学校很难呆下去,小学还未毕业,堂妹便辍学了。

那时候,正赶上农村包产到户,二婶家分到了两头黄牛,家里劳动力又少,堂妹便当起了家里的放牛倌。

有一年夏天,正是多雨的季节,路陡山滑,二婶家的一头牛犊子因失足跌到山谷里摔死了。一头牛可顶得上家里的一个劳动力,摔死了那还了得,堂妹又急又怕,二婶更是气急败坏:“你呀!连几头牛都管不好,真是白吃米饭,干脆去见阎王算啰!”从那以后,堂妹整天都是闷闷不乐,仿佛变了个人似的。

堂妹离家出走那年刚好十六岁,她是被到村里来做买卖的小商贩拐走的。那小商贩是位安徽人,都快四十岁了,还没娶上媳妇,他走村窜寨,在我们村已经呆了好久,一直想打堂妹的主意,可是二婶坚决反对他与堂妹来往,在我的记忆中,二婶从来就没给过他好脸色。

堂妹离家出走后,二婶没心情过年,便三番五次到县城寻找堂妹的下落,但终究没看到堂妹的踪影,便只好作罢了。我也以为,我这一生,恐怕再也见不到我那诚实善良的堂妹了。

后来,我终于离开了那一座座重重叠叠的大山,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村庄,告别了那所破庙般的山村小学,到城里上了中学,随后又到春城上了大学。记得二十年前,就在我快临近大学毕业前夕的一天下午,因闲着没事,便独自到西南商品批发市场去闲逛,殊不知在那里,我竟然与失散了多年的堂妹不期而遇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世上竟然会有如此巧合的安排。当我与堂妹相遇时,我不禁一怔,顿时睁大了双眼,惊诧地仔细端详着站在我面前的这位堂妹,她穿一条紧身红横纹白底色的短衬衫,一条牛仔短裙,还抹了口红,眼睛水汪汪的,眼眶旁呈现出两个淡淡的黛圈,从前黧黑的脸庞白嫩了许多,她的身体比离家出走前更加丰满诱人了。看到我大惑不解的样子,堂妹便坦诚地向我讲述了她的流浪史……

堂妹告诉我,她原来打算与那个安徽小商贩,私奔一起去安徽过日子,可是跟到了火车站就与他走散了,她就沿着长长的街道,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漫无目的的从街头走到街尾,从街尾走到街头。最后竟来到了这家商店门口,她愣头往前一站,便走出一个男人,问她想不想来他这里干活,每个月600块钱,管吃管住,她一听便爽朗地答应了。停了一会儿,堂妹红着脸告诉我:老板的儿子和我好上了,他待我很好,还发誓要待我好一辈子,跟我成家,我父亲病重期间,他曾慷慨的救济过、帮助过我们……看着堂妹一副爽朗的样子,我沉吟不语,不知怎么的,我对堂妹憧憬着的美好生活总是担忧,但也只得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我告诉堂妹,我现在已考到省城上了大学,马上就要毕业了,堂妹听了,心里是又羡慕又高兴。

这几年,由于工作原因,我一直在外面东奔西走,很少在听到有关堂妹的消息,去年清明节期间,我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阔别了四十多年的小山村,去为母亲扫墓,祭拜母亲的在天之灵。在老家,我又见到了二婶,见到了许多我童年时的朋友,由于操劳过度,此时的二婶两鬓已经布满了缕缕华发,但气色和精神很好,家里也盖了一幢崭新的砖木结构的小洋楼,家俱电器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堂妹一家也早已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小日子和城里人已经完全不分上下了,二婶自豪的告诉我:你堂妹已经结婚成家,在昆明安家落户了,小孩都已经八岁了,现在已经在昆明买了房、买了车、户口也早已迁到了昆明,而堂妹也成为了令村里人羡慕的,名副其实的“昆明人”。而我童年时的那些朋友,大多数都早已成家立业了,有的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成了村里的“土豪”,有的则外出打工去了。村里人告诉我:堂妹每次回家探亲,都是开着私家轿车,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风光得很,令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刮目相看,大家都说,堂妹家不知是那世烧的高香,修来的福?

的确,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像堂妹这样既没有多少文化,又身无一技之长,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女孩而言,那就更不容易了。然而,这个凭着自身的努力出来闯荡生活的外来妹,却在省城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在自己生命的旅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生活的依靠,并站住了脚跟,融入了这个本来并不属于她的城市。这在外人看来也许显得十分简单,可对于堂妹来说,她每向前跨出一步,都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