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文学史料》2018年第3期 目录
来源:《新文学史料》 |   2018年08月23日08:46

历史现场

在北大听讲演 吴福辉

汪静之的“绮梦”——寻诗之旅(二) 刘福春

回忆王士菁先生 裘沙

守护着蓝色的人 ——鄂复明访谈陈昶采访整理

郭沫若专辑

郭沫若集外旧体诗词的整理 蔡震

19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保钓会与郭沫若的书信往来 何玉

日本新发现郭沫若与创造社同仁等书信一组 彭程

郭沫若佚文辑述 金传胜 卢婷婷

寻找原乡:郭沫若祖籍地、家族世系探疑 陈俐

制度的风景:旅苏游记与四十年代文化人的政治选择 刘奎

留学日本期间郭沫若的国家意识及其转变

——以《牧羊哀话》为中心 吴辰

北伐时期郭沫若给孙伏园的一封信 邹佳良

史料名家

“提供更多真实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

——北京大学商金林教授访谈 李斌 采访整理

史家拍案

谢颂羔与丰子恺交游考 赵晓晖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考 陈占彪

史料整理中“文人”身份问题与文化遮蔽

——从郑振铎的几篇佚文谈起 刘杨

聂绀弩的“反战诗” 刘军

西译史话

胡适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 郑澈

国际化:张恨水作品海外传播及其路径探究 谢家顺 宋海东

佚文 佚信

新近发现的路遥短篇小说佚作《刷牙》梁爽 梁向阳

新发现的两则田汉佚作 廖志翔

台静农佚文《谈台湾歌谣》李孟舜

师陀致徐开垒未刊书信六通 马国平 辑注

日记 出版

台湾戒严时期查禁文艺书刊述略 古远清

梅林的抗战文坛日记(下)段从学 辑注

编后记

鲁迅逝世后,作为左翼文化界领军人物的郭沫若继续走完他四十年漫长人生路,辉煌与荣耀,坎坷与黯淡,其人生的起伏,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实践深深契合的。他是文豪、学者,同时也是投身中国现实政治的革命者、政治家,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到抗战时别妇抛雏,从《屈原》之“雷电颂”、《甲申三百年祭》到“大跃进”“文革”中的“颂诗”,他每每立于潮头、深度介入。这样一位“球型人物”,对他的研究还大有可为。本期“郭沫若专辑”集结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史料披露,涉及其人生多个方面;其中一部分稿子是请郭沫若故居的研究新锐李斌代组,一部分是今年春天在乐山召开的郭沫若研讨会上组的,一部分是自然来稿中的佳作,这与作者老中青各年龄段都有的情况,似乎反映了郭沫若研究已走出“低谷”。

本期当代文学史料有几篇重要文章:学者吴福辉回忆新时期之初在北大听讲演的情况。那些走出“文革”噩梦、刚刚“惊蛰”的老作家们——萧军、曹禺、丁玲、吴组缃、刘绍棠等人纷至沓来,近距离,现场感,音容笑貌生动,自是留下了鲜活的文学史料。《路遥传》的作者提供的路遥短篇小说佚作《刷牙》,让我们回到写《人生》之前、作家的萌动状态,感受名作名家诞生的漫漫历程。学者商金林在访谈中回顾自己几十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是个人学术史,其中也有作家史料,更有对史料研究的理论主张。刘福春继续回顾他八十年代的“寻诗之旅”,这一程与老诗人汪静之的“绮梦”相关,曾经写过“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的湖畔诗人,后来还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自1925年秋读《共产党宣言》等书后,就下定决心,不再写情诗,但情动于中时,往往自然而然地形之于言,仍不免有口占、即兴之作……自读毛主席《贺新郎》,已觉绮语无罪,于公或无大害……”读之颇有意趣。

而谢颂羔与丰子恺交游的史料发掘考证,是上一期谢颂羔相关史料的延续——近年来,对基督教人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痕迹,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相关史料不断被挖掘出来,这是以往极“左”路线下被忽略不提的历史一隅,是不应空缺的文学史“拼图”中不可缺的一角。

其他,鲁迅在矿路学堂的史料梳理,呈现了青年鲁迅炽热的报国之情,“我以我血荐轩辕”,其寄意,穿透百年而激荡人心。聂绀弩因“反战诗”而受到党内批评,这位浪漫的、周恩来口中的“大自由主义者”,立场站位的一次疏忽,一个趔趄,迅速得以纠正。而台湾查禁文艺书刊的史料,复盘了戒严时期台湾政局时局,凸显了高压下统治者的颟顸与荒唐。郑振铎科普佚文的发现,让人不禁为这位在多方面取得成就、却不幸死于飞机失事的先贤深感痛惜与遗憾!以此文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