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太湖》2018年第4期|洛夫:感受诗歌之美

来源:《太湖》2018年第4期 | 洛夫  2018年08月22日06:25

今天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都在急剧地变化中,政治在慢慢地开放,市场经济笼罩了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全面物质化、数字化、科技化的世界,人的物质欲望无止境地高涨,精神生活却日趋萎缩。而最令人忧心的是,我们的道德意识日渐式微,价值观越来越薄弱,这就是我们今天无从选择、不可逃避的现实,也就是为什么文学,尤其是诗歌这类属于精神层次的东西,大大地贬值而日渐边缘化的社会因素。

虽然有人说,今天是一个物质时代,不是诗歌的时代,但我认为今天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我们的文化中闪烁着无比辉煌的诗歌传统,我们背后矗立着许许多多伟大的前辈诗人,诗歌才是中华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资产。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看来是没有什么用处,不过诗歌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为我们留下一些人性的温暖与激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浪漫与美感、神秘与梦幻。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这么问自己:“在这贫乏的时代,诗人能做什么?”哲学家海德格尔代为回答说:“诗人可以使我们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里。”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有点奢侈。其实,这在中国最有理想,最有品位,也最富人性的人文传统中,“诗意地活着”这种追求,不但是一个诗人生命与美学信念的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人生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陶渊明罢官后的“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杜甫的流落成都,以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是他们生命中最黯淡的岁月,但是他们寂寞的生命,却点燃了历史长河中千万人心灵中的光和热。

然而,面对今天诗歌倍受冷落的处境,诗人虽然感到无奈,但并不因此而气馁,仍然积极地从事对生命的尊严、心灵的净化,以及对诗歌艺术境界的提升等正面的追求。尤其由于网络诗歌有着无限的空间,他们的诗集市场虽不景气,但他们的诗歌意识与诗歌创作状态反而越发高涨,诗的活动更是十分频繁。他们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给这个麻痹的没有感觉的消费社会写出感觉,给这个没有温情的冷酷社会写出温暖,给这个缺乏价值感的荒凉人生写出价值意识,给这个低俗丑陋的世界写出真实的美来。

文学能够给人一种温暖和力度,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一个人清醒。在今天这个非常不利于诗歌发展的环境中,我个人却一直坚守着诗的堡垒,几十年,无怨无悔,数十年如一日。有人就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持一直写下来,我的回答非常简单,我从来不以市场的价格来衡量诗歌的价值。

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诗歌的确没有实用价值,也很少经济效应,因为写诗不只是一种写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创造些什么呢?第一,艺术境界的创造,如杜甫的诗,王维的诗,创造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第二,生命内涵的创造,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特别重视生命的含义;第三,意象语言的创造,诗歌都有意象的语言,用特殊的语言组成意象,像李商隐的诗,杜牧的诗。

我既然自认为写诗是一种创造,也就不把它当作一种商业行为,从来不考虑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出版,开始写的时候从来不想这些事情,如果能拿到版税,拿到稿费,拿到高额的资金,这样也很好,但是那都是创作以后的事情。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真正的诗人,不考虑我这首诗写完后能卖多少钱,不可能有这样的诗人。我也不是自命清高,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内在的自律。

我在国外的生活讲究“适意自在”,追求“无欲无求”的旷达,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放”,这样对于写作与养生都有好处。我认为,称一个人为“诗人”,而不叫“诗家”,所以必须活出一个人的样子,尽量摆脱世俗的拘束,热情而寡欲。我对名利一向采取自然的态度,不去刻意追求,但也不作矫情的鄙视,该来的来,顺其自然。

今天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读诗的越来越少了,作家比读者多。我倒认为这个现象很正常,如果诗写得像流行歌曲一样大众化、庸俗化,这种诗的品质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我倒觉得读者少,这也许说明另一种现象,那就是由于诗的品质越来越纯粹,诗歌从曾经有的浮躁现象变得宁静自然,从过去的那种不切实际地充当所谓社会良心的使命感,回归到诗的本质,回归到诗意本身,使诗歌充满了真诚、温馨和美善。诗的价值绝不会因为读者减少而黯然失色。相反地,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文字语言的精华,诗永远是处在所有艺术的金字塔尖,高处不胜寒,也很寂寞,而忍受寂寞则是一个诗人的生命形式,是对真正诗人的考验,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发现,近年来许多年轻诗人想尽各种方式去和流行文化竞争,以为把诗歌写得很白,很直接,就会赢得读者的喜欢,结果诗的品质愈走下坡,读者更是不屑一顾。

我们不论读诗或者写诗,首先都得感受诗歌之美,而感受诗歌之美最关键的是要有美学的修养,培养美的概念和审美的心态。西方的美学划人哲学的范畴。康德的美学十分深奥,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论述,只有搞哲学的人才能懂。中国新文学时期的美学家以朱光潜与宗白华二位最有成就,我也从这两位大师美术家的学问里知识里得到不少的认识。他们一方面把西洋美学介绍到中国来,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年影响很大。我个人认为,如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美学体系,最重要的乃在把西方现代美学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结合起来,使它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机体系。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在《马退山茅亭记》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流修竹芜没于空中矣。”右军就是王羲之,书法界的朋友没有不知道他的《兰亭序》。柳宗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兰亭序》里的景物之美,不会自己彰显出来,如果不是碰到王羲之,那些清流修竹只不过是一些荒芜之物,最终只会在空山中湮没。

这也就是说,平时我们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它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如果要成为美的东西,必须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点亮它,使它从实实在在的东西变成意象,变成一个感性的世界,一种渗入了诗人的个性思想、情感的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其实就是所谓诗的境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心灵的意象世界,而这个意象世界乃是由外在的物理世界(青山绿水)与我们的心灵融为一体,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景交融”。

为了解析得更清楚,我举一首现代诗来说明柳宗元这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理论,请看《因为风的缘故》这首诗: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这首诗是我在1981年写给我太太的,我太太一直希望我给她写一首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不能推辞。可是越是近距离的人和事越难写,历来情诗大都是失恋的诗,唯有爱情失落后的情感才能产生距离美、凄凉美,甚至悲剧美。要给长相厮守,天天生活在一块的老婆写诗,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一年,就在我生日的前一天,太太提出了要求,而且语带威胁地说:“你如果再不给我写首诗,别怪我不给你做生日。”逼到这个份上,这个债非还不可了。于是,这天晚上,我便独自在书房里埋头苦思,想来想去,可脑子里尽是一些鲜花、生日蛋糕之类,半句诗也写不出来。这时不巧,突然停电,我便点起一根蜡烛,夏天很热,顺手打开窗户,不料一阵风把蜡烛吹熄了,室内一片黑暗,这时突然来了灵感,首先想到《因为风的缘故》这个名字,很快就完成了这首诗的初稿。

关于写作的灵感,诗歌是要有灵气,最好的诗歌是很的东西,像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那种空灵感把你控制住了。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神来之笔”,这可是诗歌美学中一项很奥妙的东西,一种能使一首诗闪闪发光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一个诗人虽然不能依赖灵感,但一首缺乏灵气、用脑子想出来的诗,虽然句句通顺、明白可解,但就是缺乏想象,毫无诗味。但什么是灵感?西方人认为灵感是神的感召,东方人却认为灵感是一种超自然的心灵感应,直到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问世之后,我们才知道灵感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活动,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一明一暗、一隐一显之间的灵光一闪。这个灵感稍纵即逝,你不赶快抓住它,它便溜走了。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通过写作去完成一首诗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把那份内在的灵气,直觉的感应,化为意象,然后再以最恰当的文字组成文本,变成一行一行的诗,一首一首的诗,使诗歌的灵气物质化,这样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是创作时酝酿的过程。在酝酿的过程中,诗人要做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寻找语言,表达情感最需要的那个质,那句话;第二个,等待灵感,完全用脑子写也可以写出来,但是那个想象就不会是很有灵气的。有时思索半天,灵感还不来,怎么办?我办法很简单,就是暂时置之不理,我做别的事情,我不去想它。实际上你虽然放弃了你不想它,可是你在寻找恰当的语言,寻找意像的过程中,潜意思还继续在活动,说不定你需要的那个诗句就在某一阶段,在始料未及的时间,突然出现,就是所谓的灵感。正如一句古语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因为风的缘故》这首诗有两种解读:第一种把它当做情诗来读,它表现了男女之间那份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相当嗳昧的情愫,譬如第一节,“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这是充满诗意的形象化的语言,但这信的内容是什么,我没有明说,只说“我的心意/则明亮如你窗前的烛光”。那么,究竟是什么心意?也许你可以体会,可是给风一吹,这份心意就更加暖昧了。我认为情诗应该写得很含蓄,隐隐约约,意在言外,正如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二种是把这份感情扩大来读,把它当作感悟生命,体验人生的诗来读,读到后面你可能情绪低沉,使你沉思,发人深省。比如第二节,好像在讨论生命哲学,岁月无情,人的一生极为短暂,我们要珍惜,其中的“雏菊”象征人生的秋天,你要在衰老之前赶快做你要做的事,该笑的笑,发怒的发怒,该发脾气的发脾气,因为我们的生命非常有限,我们的岁月,我们的生命,就像握在手掌中的沙子,还没有数清楚便漏得差不多了。当生命结束之前,赶快回味一下我俩从前有过的美好青春,这就是“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这两句诗的涵义。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享受美好的现在,生命与爱情之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这个“风”字,它的概括性很大,可以解释为一种偶然的机缘,也可以象征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风是天地间真气的流动,使得自然界生机蓬勃,有时风有翅膀,载着我们的梦飞行,有时风是一面旗子,引导我们奋勇向前,但风也变幻莫测,像人的一生,难以掌握,难以掌控。因为风的缘故,春天醒了,花朵升起了美丽;因为风的缘故,万物为爱滋长;因为风的缘故,天地有爱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