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钟金万:问渠哪得清如许 ——记时代楷模黄大发的凿渠人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钟金万  2018年08月17日16:45

2017年4、5月份,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获得两项殊荣。一项是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另一项是中共贵州省委授予他“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此前,《人民日报》以“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为题报道了他无怨无悔的凿渠人生。

黄大发用36年时间殚精竭虑带领300多村民开凿的“生命之渠”,村民亲切地称为“大发渠”。这条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经过大土湾岩、擦耳岩、灰洞岩三处各长400余米、高300余米的悬崖峭壁,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自2015年6月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号召以来,一批批到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参观的干部和观光的游客,在体验了“大发渠”雄奇、险峻、秀美之后,有的把它誉为“天渠”,有的把它喻为“万米苍龙”。

5月中旬,我慕名采访了82岁的黄大发老支书。他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听力跟五六十岁的人差不多。那天,我一眼就在20多人的会议室认出了黄大发。为什么呢?第一,他衬衣上的扣子一一扣着,个子不高却像个军人;第二,见我在会议室门口探望,他立即站起来跟我打招呼,问我从哪里来,有什么事;第三,他正在讲话,就叫村委会沈主任出来接待我,说他讲完话马上过去……

这就是那个用毕生心血和汗水开凿了万米“天渠”的老共产党员黄大发同志,这就是那个矢志不渝、立场坚定、一心向党,受到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称赞的“民间英雄”,这就是那个带领村民开山劈石、克难攻坚、奔向小康的“时代楷模”……

1935年11月,黄大发出生在遵义市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他9岁丧母,12岁丧父。黄大发跟着舅公一家,却是一个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苦命人。那年月,不仅舅公一家穷,整个团结村草王坝的家家户户都穷,穷得衣裳裤子都没得穿。黄大发没有进过一天学堂,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筐。黄大发只断断续续听过老人们背诵的半本《三字经》,可传统的道德观却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

黄大发14岁那年,遵义人民迎来了解放。遵义解放那天,穷苦百姓比过春节不知高兴多少倍,他跟随载歌载舞、有说有笑、憧憬着更加美好未来的人群,欢庆这改天换地的愉快节日。黄大发回忆说:“真的是改天换地呀!那时候,天上的太阳都是红彤彤的。”

成年后,黄大发跟其他青年一样很快成家立业。但与其他青年相比,这个曾经的孤儿却养成了爱家庭、爱组织、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作为一名公社社员,黄大发在劳动中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尽情享受着劳动的喜悦和收获,也尽情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野彪公社(今平正仡佬族乡)党委领导对黄大发的关心和爱护,更让他意气风发,如虎添翼……

在集体劳动中,黄大发很快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一名乐于助人的社员,成长为一名见义勇为的急先锋。“哪里有困难,他就冲向哪里!”时任野彪公社党委书记蔡银成这样评价黄大发。

1959年春天,蔡银成书记见草王坝大队干部青黄不接,就极力推荐黄大发担任大队长。蔡书记为什么如此看重黄大发这个24岁的年轻人呢?原来,他在一年多的观察中发现:公社组织的每一次集体活动,劳动最积极的是青年黄大发,站岗放哨最认真的是青年黄大发,谁有困难需要帮助第一个跳出来的也是青年黄大发。

1959年11月,在野彪公社党委书记蔡银成、社长袁正伦的见证下,黄大发庄严地举起右手,紧握拳头,面向鲜红的党旗,一字一顿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生。”

宣誓结束,蔡银成书记快步走到黄大发面前,双手拍着黄大发的双肩,语重心长地说:“大发同志,好好干!”这天,黄大发刚满24岁。

蔡书记知道:黄大发几乎一字不识,他的入党申请书是他自己想好了,找先生写下来的。蔡书记还知道:黄大发能把入党誓词念得那么流畅,那么响亮,私下不晓得请人教他背了多少遍呢。蔡书记想,像黄大发这样的党员,完全可以委以重任。

蔡书记既是黄大发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担任草王坝大队长的推荐人。蔡书记对青年黄大发的关心和培养独具慧眼,“一箭穿心”。后来几十年的工作证明,蔡书记没有看错人,黄大发是好样的!

当上草王坝大队长那年,黄大发就令人刮目相看了。那一年,他充分发动社员群众,按时完成了公社下达的5万斤粮食入仓任务。当时,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别说在野彪公社,就是在整个枫香区,也只有草王坝一个大队。那一年,黄大发受到了县委政府的表彰。

当天晚上,黄大发跟蔡书记谈起了他的感受。他说:“自己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完全应该,也是组织对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没想到县委政府这么隆重表彰我,激励我,比娶媳妇儿还高兴。”

团结村草王坝一直缺水,石漠化非常严重,十年九旱,村民只能种植耐旱作物玉米、红苕、洋芋维持生计。有人用“屙屎不生蛆”五个字来形容草王坝。草王坝人的谚语似乎更为精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由于土地贫瘠,解放前的草王坝连一个地主、富农都没有。

“没有水,日子不好过啊,哪个姑娘愿意嫁到草王坝来吗?”黄大发回忆说,“我小时候浪费水,被爹妈揍过,更别说吃大米饭哪!”

说起大米饭,草王坝人尤其辛酸。“草王坝是空名,包谷沙沙骾死人;要想吃碗大米饭,只有三十晚夕才得行。”这首民谣如泣如诉,如怨如悔……

旧社会草王坝贫穷,包谷沙骾得死人。如今是新社会了,草王坝可不能再穷了。自黄大发当上大队长后,特别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就一直在想:草王坝啥时才能喝上清凉水,吃上白米饭哪……

1963年秋天,机会终于来了。全国掀起学习“红旗渠”大搞水利建设新热潮。

原来,林县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于1969年7月竣工,耗时近10年。“红旗渠”举世闻名,被中外人士誉为“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70年代曾十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的事迹让黄大发心潮澎湃,他从“红旗渠”看到了草王坝的希望。同时,黄大发向野彪公社党委建议,在健康、草王坝、胜利三村开凿一条遵义人的“红旗渠”。不久,建议得到采纳,取名“红旗水利”,公社党委还任命他为常务副指挥长。

经堪查,野彪村马家河水源富足,到草王坝只有7000多米。如果修渠成功,草王坝、胜利、健康三村的干旱难题将迎刃而解。但这条水渠要绕三重大山、过三道悬崖、穿三道绝壁才能到达草王坝。

草王坝的男女老少总是一代一代地不分昼夜排队等水,等着望天水从石缝里一滴一滴渗入枯井,然后舀在桶里挑回家去。等一挑水,得一个多小时。挑回去的水,先泡包沙和洗菜,连洗菜水也舍不得给牲口喝。要等它澄清亮了,晚上用来洗脸洗脚,更别说洗澡了。

没有水,自然种不上水稻;要吃白米饭,简直是痴心妄想!

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没有大米饭吃,没有光鲜的衣裳穿,只有傻子才嫁到草王坝去。如此一来,草王坝的光棍越来越多。到了天旱年辰,连清凉水也没得喝,光棍们也萌生了外“嫁”的念头。

为了改变草王坝“滴水贵如油”“靠天吃饭”的历史,黄大发把“红旗水利”看得比命还重要。这道渠就是他的人生梦想啊!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残酷无情。“红旗水利”起起散散建设11年,始终没能把马家河水引到草王坝。那时的建设大军,没有一个懂得水利技术,用的全是土办法。测量靠树起的竹竿,两边的人用眼睛去瞄,竹竿上没有标准尺寸,怎么测量得准呢?沟渠砌好了,没有水泥,沟壁上的缝隙只能用黄泥巴去糊,雨水一冲、黄泥巴无影无踪。连黄大发这个常务副指挥长,也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渠,什么叫分流渠,什么叫开凿技术……由于缺乏技术、水泥等条件物资,干部群众吃尽苦头,却始终未能喝上马家河水。

“往事不堪回首,修渠吃尽苦头;干部觉得臊脸,群众埋怨老天。” 黄大发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总这样说:“只有热情和干劲,既没有必要的物资,也没有相应的技术,跟蛮干没啥两样。”

“好了伤疤忘了痛”是一种背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是懦夫心态。

1959年冬天,粮食入库后,草王坝大队留下的粮食不够吃。群众饿,黄大发也饿。群众饿得直哼唧,有的连路也走不动了,趴在地上就死去。这时,黄大发再也看不下去了……

这天下午,乡亲们看着黄大发咬着牙,独自把一头耕牛牵到大队食堂。社员们知道黄大队长要杀耕牛救人了,可是耕牛是集体财产,杀耕牛就是破坏生产,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因此,没有一个人敢去帮黄大发一把。

没有人搭手,饿得脚手软的黄大发只有自己动手……只见黄大发对着耕牛脖子,东刺一下,西割一刀……也不知道黄大发割了多少下,刺了多少刀……只见黄大发浑身上下全是血……最后一刀割下牛头,黄大发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耕牛死了,黄大发也筋疲力尽……黄大发休息了一会儿,跟几个煮饭的社员说:“牛已经杀了,跟你们没关系,责任我来负,你们赶快把牛皮剐了,抓紧煮给大家吃吧。”可是,社员们都饿得没了力气,怎么剐得下牛皮呢?他们只好舀起锅里的开水来烫。

听说食堂杀了耕牛要吃牛肉,全村的男女老幼全拥到食堂。这时,锅里的水沸腾了,大块大块的牛肉翻卷着……牛肉的香味扑鼻而来,草王坝弥漫着久违的馨香……

面对飘香的牛肉,黄大发看见有人偷偷抓起牛肉快速往嘴里塞,人群开始骚动。此时,黄大发猛地想起某地暴饮暴食胀死人的事,突地一个激灵,他倏地一下使出浑身力气,快速登上一张大方桌,拼命站了起来,拍着胸脯喊道:“大家不要急,不要偷偷的拿,我保证每个人都吃到牛肉……”凭着对黄大发的信任,骚动的人群慢慢平静下来,拿起的牛肉也放回了锅里。黄大发又继续说:“下面,请大家排好队,党员全部过来帮到分肉。”

党员分完牛肉,黄大发开始吃自己的……看到乡亲们提着吃剩的牛肉回家,黄大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牵牛前,黄大发已经想好了,杀牛救命自己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呢?”那时,黄大发在心里这样说。此时,看到奄奄一息的乡亲已经缓过劲来,黄大发怎能不高兴呢?

深夜,黄大发躺在床上,脑际浮起一丝似有若无的隐忧……

黄大发杀牛,让草王坝人第一次吃到了温馨的烫皮牛肉,也让他们看到了黄大发的为人与担当。这次杀牛,给黄大发烙上了两个一:第一次亲手杀牛,最后一次吃牛肉。

后来,区委调查组到草王坝调查黄大发杀牛这事,黄大发在群众会上作检讨发言。黄大发说:“我杀牛是错误的,可那是救命啊!”调查组跟社员们一样默默地听着黄大发发自肺腑的一字一句,整个会场寂然无声……黄大发杀牛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红旗水利”失败,大多数村民说:“修不成渠,吃不上白米饭,这是我们的命,草王坝人就这个贱命!”黄大发听到这些话,心理很不是滋味。他既于心不忍,又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之后,黄大发一方面随时随地安抚村民,另一方面四处寻求凿渠“良方”。

1990年6—9月,103天的干旱肆虐遵义县。108天的严重旱情再次给草王坝人提了一个醒:赤日炎炎,庄稼枯焦,饥渴难忍,村民天天争水打架……

这年秋天,黄大发到区里开“三干会”。聚餐时,一个中年干部当着众人的面心血来潮般讥讽黄大发。那干部讥笑着这样问:“黄支书,包沙饭好吃还是白米饭好吃呀?”黄大发羞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找条地缝钻下去。后来,回忆起这事,黄大发说:“说实话,当时我很气愤,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人家说的是实话。现在,我还很感谢他呢!”

“为什么呢?”我问黄大发。

“1990年的严峻旱情教育了村民,那个干部又用挖苦的方式教育了我,苦熬苦等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最后还是一个‘苦’ 字幺台。不修通水渠,我们的日子没法过下去。”黄大发回答道。

黄大发当了40多年村干部,对宣传发动工作十分重视。他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法宝,五个指拇不可能一样齐,凡事要耐心说服,要让落后的人慢慢转变。”

此时此刻,村民徐国太讲的一个故事刹那间飘来脑际。修渠期间,大土湾有个村民凶巴巴地吼着要黄大发马上赔他青苗款。黄大发告诉他说,今天先丈量面积,秋后统一赔偿。顿时,那个村民耍起横来,说,你黄大发搞秋后算账,我不卖你的账。不一会儿,那个村民又恶狠狠地说:今天不赔不行,不赔,我的镰刀要吃你的肉。黄大发回答道:你杀了我,我就安生了,一了百了,什么事都可以不管了,可是乡政府、派出所,还有草王坝的群众,他们会找你的……我走了,你慢慢的想啊。就这样,一触即发的矛盾化于无形。

众所周知,水利局的修渠补助只有6万元钱、38万斤玉米,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筹集资金,黄支书除了召开群众会,还一家一户上门做思想工作。

黄大发的舅舅徐洪潘在群众会上当着众人的面“亮”黄大发,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了,舅舅拿手板心煎蛋给你吃。”黄支书回答道:“舅舅,你别老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过去修渠是失败了,那是缺乏技术造成的。只要我们把集资款交上去,技术员跟施工队马上就进场,水利局的补助已到了财政所。”

没几天,徐洪潘见“大发渠”动工了,就请人把他的集资款送到了黄大发手上。

老百姓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深谙其中之道。他说:“如果党员思想落后,群众就不会齐心。”

“绝壁凿崖,村民不敢去的地方,黄支书总是抢先上。”村民徐国太说。

徐国太还告诉我:“‘大发渠’遇到的第一件难事,是在300多米高的擦耳岩上测量。那种测量需要身体和心理承受力都很强的小伙子,腰间拴着缆绳,从山顶一尺一尺向下滑,然后悬在绝壁上搞测量。那活儿令人心惊肉跳,肉跳心惊啊!当时,没有一个小伙子敢下去,黄大发说‘我先来’……小伙子们见黄大发系上缆绳,慢慢向悬崖一寸一寸滑下去……他们才一个一个滑了下去。”

面对悬崖峭壁,黄大发决定拿生命换河水。他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才能争取胜利。黄继光敢拿胸膛去堵住敌人的机关枪,我怎么就不能拿老命去换河水呢?”

我曾经问过黄大发:“听说在凿渠期间,你说过一句话‘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怎么会说这么一句话呢?”他说:“为了喝上清凉水,到处是悬岩陡坎,不把大家的劲鼓起来,渠就凿不成。”

是呀,修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还有10多处峻岭,光测量就进行了3个多月……面对如此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果黄大发不把他的信仰转化为意志、志气以及“我先上”的勇气与毅力,不仅测量工作会停下来,凿渠也不可能继续下去……今天,黄大发的话“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一直在鼓舞着团结村的干部群众。瞧,团结村的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战斗正在进行最后冲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草王坝穷,穷就穷在没有水源。黄大发认识到了,草王坝的群众也认识到了。可是,认识终归只是认识,就像一粒种子长期待在仓库里,永远也不会生根发芽,更不可能改变世界。

1966年春,黄大发当选为草王坝大队党支部书记。早在那时,黄大发已经把“读书、劳动、圆梦”作为他的人生追求了。俗话说:“人不学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锈。”可黄大发毕竟没有文化基础,他只能根据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去琢磨草王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路子。那时,黄大发一直想当然地认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些话,是毛泽东主席专门跟草王坝人说的。

1974年冬,修修补补11年的“红旗水利”宣告失败。失败给一般人留下的是永远的伤痛,给黄大发烙下的却是刻骨铭心的教训。黄大发在总结“大发渠”经验时曾这样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红旗水利’是‘大发渠’的妈呀!”

1989年的一天,黄支书对村支两委干部说:“愚公移山,他动员他家的子子孙孙,最后感动了老天爷,就派神仙背走了太行山和王屋山;我黄大发代领20多个党员,还有1200多个群众,难道就不能引来马家河水?更何况还有各级党委政府在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呢!”讲到这里,黄大发见大家都在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话,又继续说:“现在国家越来越好,政策也越来越宽,水泥随时可以买到,水利局在区里也有了延伸机构,我已经跟乡里区里写了申请书,我要到水利站去当‘学徒’,去学测量技术,去学导洪技术,去学分流技术,去学开凿技术……”

哗——,全场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年,黄大发的申请得到上级党委的批准,他将到水利站跟班学习3年。这一年黄大发已经54岁了。

学习期间,黄大发不识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他就缠着技术员指着图纸一条曲线一条曲线地讲解。听说哪里有水利工程在施工,不管路程有多远他也要跑到现场去……

1991年冬,黄大发用3个多月时间重新勘察、测绘和规划了水渠线路。为了尽快立项,黄大发身着单薄衣裳,穿着破胶鞋,冒着鹅毛大雪,用两天时间走了200多公里赶到县水利局,把草王坝村支两委撰写的申请书和他规划的修渠资料,亲自交到水利局黄著文副局长手上。

1992年1月16日这天,随着轰的一声炮响,“大发渠”正式开工了。

这天,技术员施工员全部进场,投工投劳的村民也上了工地。黄大发回忆说:“群众可以自带干粮,可技术员施工员的吃喝问题必须安排好,施工需要的炸材、石粉和水泥也必须一一解决。”黄大发知道:光靠水利局的补助,要凿出9400米渠道远远不够,不仅要精打细算,还得组织村民集资投劳。

当时,草王坝没有公路,渠道经过的地方有3重大山、9座悬崖、10多处峻岭,令人望而却步。这些,黄支书却不能却步。水利局文件下达后,黄大发经过一个晚上的精心谋划,一个指挥部的轮廓浮现心头。第二天,经他提名由村民选举的“大发渠”指挥部成立。指挥部成员有村主任徐国太负责催人上工,村委会计杨春友负责财务、后勤、水泥、炸材等,村委副主任张元华负责爆破作业,徐开臣负责装箱盒子浇筑沟渠,王正明负责物资转运,夏时刚负责督促村民上工,徐洪伦负责背炸药守炸药……

指挥部成员都有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种克己奉公的品质。他们除了和其他村民一样,按田土面积承担各家各户的凿渠任务,还要按照指挥部的分工承担起某一方面的责任,包括催人上工、物资转运、开山炸石、安全检查和质量抽查等工作。他们每人还主动交纳了100元凿渠责任金。遵义历来有“打工下力,帮忙图吃”的老话,如今却被他们彻底颠覆了。

为了背炸材、水泥和石粉上山,为了完成各家各户承包的凿渠任务,黄大发和指挥部成员每天带领300多村民上工。每天,天不亮出门,深夜才归家。冬去春来,餐风宿露……那天,天降大雨,工地急需炸药,他走了30多公里的山路背回炸药。在山路上,他不知摔了多少跟斗,连脚板皮也磨破了,鲜血淋漓……每天,天刚一刷白粉亮,300多村民就带着包沙饭和搭配着的酸菜冷洋芋扎进深山……黄大发一家承包的渠道既远又险,一家人长期早出晚归,他20岁的四女儿和13岁的大孙子因患突发性疾病不幸去世……埋葬了四女儿和大孙子,黄大发抹干眼泪,又带着一家人去了工地,全家人一天也没有休息……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就在后面挑土方砌堡坎,他们早出晚归,不分天晴下雨,更没有节假日……黄大发为了防止材料丢失,经常在工地上和衣而眠,思考着第二天或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的勤挖苦凿,一条长7200米、高50厘米、宽40厘米的渠道——“大发渠”跨越3村10余村民组,在1994年7月1日这天正式通水了。

这一天,草王坝杀猪宰羊,兴奋不已,比过年不知高兴多少倍。在庆祝大会上,黄大发讲着讲着就哭了,其他村民也跟着哭了——草王坝人梦寐以求的水渠终于凿通了。最后,黄大发扬起笑脸,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们草王坝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一份十分特殊的礼物——草王坝人喝上清凉水了!”那一天,草王坝人无比高兴,跟四十多年前遵义迎来解放那天一样高兴。黄大发后来回忆说:“这也是一次改天换地呀,连太阳都是红彤彤的。”

1995年端午节这天,全长2200米的两条支渠也投入了使用。至此,团结村草王坝数百年来“滴水贵如油”“靠天吃饭”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村民群众翘首以盼的富足水源——马家河水哗哗流进草王坝干涸的土地,也流进1200多村民的心田。

1995年端午节,汩汩的清水流进健康,流进胜利,流进草王坝,野彪乡三个村几千名群众迎来了“人定胜天”的胜利与喜悦。人们吃着粽子粑,喝着雄黄酒,憧憬着稻花飘香的美好未来……

黄大发吃完粽子,迅速冷静下来,他自己跟自己说:“我凿渠引水、造田吃饭的任务才完成了一个呢,下一步该怎么办?”

当时,贵州省正在掀起“坡改梯”建设热潮。黄大发以他支部书记的敏锐,觉得这是草王坝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年,黄大发召集村支两委一班人经过反复磋商,一致决定再搞一场坡改梯运动,把草王坝的坡土变成梯田。两天后,黄大发向乡党委政府提出草王坝“坡改梯”三年计划。随后,黄大发在群众大会上说:“马家河水引来了,土变田的机会也来了,这就是全省正在开展的‘坡改梯’热潮。机遇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必将悔恨终身。”同时,他喊出“要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的雄壮口号。

这时,乡党委早已通过“大发渠”看到了黄大发支书和草王坝人的冲天干劲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决定用三年时间来满足草王坝450亩“坡改梯”愿望。计划得到批准,黄大发迅速买来二锤、钢钎、炸药等物资工具,率领村民向崇山峻岭开战了。

1997年端午节,团结村草王坝的水田从原来220亩增加到730亩,水稻产量由6万斤增长到100万斤。这年秋天,黄大发对村民高兴地说:“我们引来了水,又造出了几百亩稻田,现在种一年够吃三年哪。”接着,黄大发幽默地问:“大家吃上白米饭,腰杆挺起来了,今后还有哪样打算呢?”几个村民说:“我们听你的噻。”顿时,黄大发不高兴了。他郑重地说:“听党的话才行,我又不是神仙,只有把党中央的指引同草王坝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无缝对接,草王坝才能发展,才有希望,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呢!”

国庆节这天,黄大发下队,听见徐国前对徐国太说:“哥哎,这几年家里的谷子都堆不下了,要是能修条路把谷子拉出去卖多好啊!”徐国太回答道:“谁说不是呢?可这么大的坡坎,没有几十百把万肯定修不下来?”此时,黄大发正好经过这里,听到了二人的谈话。他搭话道:“引水那么难的事都整通了,还有什么难得倒我们呢?”言毕,三人爽朗地笑了。

第二天早上,黄大发又听到王正明说:“幺爸,到桥挡头去盘包肥料要一早上,背一背谷子去打(米)也要一早上,没有路多不方便哪。”

这天夜里,黄大发刚躺上床,脑子里倏地飘来一条标语:“要得富,先修路。”原来,这是一条悬挂在乡政府大楼上的标语。顿时,黄大发的思绪迅速活跃起来:“是呀,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不瞎指挥,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群众就会甩开膀子跟着干,哪怕是冲锋陷阵,他们也在所不辞。‘大发渠’如此,‘坡改梯’也是如此。”想着想着,黄大发如有所悟:“要喝清凉水,敢拿命来敚”、“要吃白米饭,大家拼命干”之所以能在草王坝响彻云霄,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是我黄大发的声音多么洪亮,是我喊出了村民的心里话。

这一夜,黄大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琢磨,怎样才能带领草王坝村民修出一条公路来呢?常言道:“气力是个怪,今天使了明天在。”老百姓也说:人就是这么一种怪物,“越耍越懒,越吃越馋”“水停百日也生蛆”……想到这里,黄大发慢慢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黄大发召集7个组长、20个党员开会,讨论草王坝公路修建问题。黄大发开门见山说:“如今水稻年年丰收,吃又吃不完,堆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要把谷子拉出去换成钱,才能买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搞扩大再生产……”说到这里,有几个村民早按耐不住他们激动的心情,争先恐后说:“黄支书,你就下命令吧,我们听你的,修路是大好事,要钱出钱,要力出力!”

就这样,村民的修路愿望变成了黄大发和村支两委的行动方向……

路通了,村民又有了新的希望。有的说,一家人要一个女劳力专门搒(用碓磕)米吃,太辛苦了。有的说,要是村里有台打米机多好啊,到别的村去打要走那么远的山路,太费力太不划算了。有的说,娃儿些读书娃儿才着孽哟,都快成四眼狗(骂人话,指近视眼)了。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黄支书耳朵里。一天,黄大发对支委会的几个党员说:“既然群众有这种积极性,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农改’(农村电网改造)机会,把电拉通。”

第二天早晨,黄大发去了乡政府和电灌站。他向领导们说:“拉电这事,除了国家的投入,缺哪样我们草王坝就补哪样,砍线路、抬电杆、拉电线,能干的我们都干,绝不拉稀摆带。”

这些年,团结村草王坝的发展令人惊喜。黄大发的担当,草王坝村民的干劲,不要说在平正乡,就是在遵义市也如雷贯耳。因此,农网改造顺利实施。

如今,黄大发率领村民做的三件事——引水、修路和拉电,一件一件都成了事实。那么,村民们怎样评价黄大发支书呢?

“黄大发是一个说得到做得到的人,他吐的唾沫也能钉钉子。”民主小学(原草王坝小学)退休教师杨持禄这样评价黄大发。

58岁的村民唐恩良回忆起当年拉电时的情境,说:“那年,为了迅速砍出一条线路,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衣服裤子都遭刺网网抓烂了。”

“只要是黄支书看准的事情,他一定要干到底。”这是“大发渠”指挥部成员徐国太对我说的一句话。徐国太回忆起当年“大发渠”开凿经过,这样说:“黄支书不止一次说过,我们这辈子凿不出水渠,我们受苦不说,后代子孙还要跟着受苦。”

1995年端午节,团结村引来了马家河水,“干烧”的草王坝迅速变成了鱼米之乡,稻田养鱼面积越来越大。徐国太说:他稻田里的鱼每年能收2000多斤,既改善了生活,也增加了收入。

养牛大户唐恩举说:“我过去只敢喂一两头牛,主要是没有水。‘大发渠’通了,每年都喂十多头。水是人的命,也是牲口的命呢!”

如今,像徐国太、唐恩举一样安居乐业的村民笑逐颜开,像黄原伟这样的90后,也把回乡创业看作“报效桑梓·圆我美梦”人生乐事。像黄原伟一样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已经有20多人了,他们正在运用大数据,全力奔小康哩。

采访黄大发回来,许多朋友这样问我:“别说那些天南海北的,说说‘大发渠’给团结村带来的变化吧。”于是,我把收集到的几桩事情告诉了他们。

村民庞开贵患有慢性哮喘病,父母请媒婆给他说亲。他老婆周霞问媒婆说,他家有白米饭吃没有?媒婆说,种一年够吃三年呢,就是开贵有点齁。周霞爽快地回答道,只要有大米饭吃,齁,我也不怕。

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怎么能安居乐业呢?一个朋友议论道。

我又说,当年,草王坝吃不上大米饭,徐权仲煮熟的鸭子也飞了。原来,徐权仲费尽老力找来的婆娘,住了几个月跑了。另一个朋友开口接着评价道:天天吃包谷沙,澡也没法洗,媳妇能不跑吗?我继续说:后来徐权仲的婆娘听说草王坝引来了马家河水,种上了水稻,种一年可以吃几年,又跑回来了。又一个朋友接茬道:只要没有结婚,肯定会回来。我回答他说:这我没有问,只知道徐权仲老婆回来给生了个大胖儿子,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

哗——,几个朋友顿时鼓起掌来。我知道,他们在为“大发渠”带来的喜悦鼓掌!

不一会儿,朋友们让我继续讲下去。我接着道: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亮处走”,徐权仲老婆是这样,唐仕大的老婆更为典型。

“为哪样咹?”一个女朋友问。

我回答道:原来唐仕大老婆的后家(娘家)有大米饭吃,她很想回去,她爹妈都同意了,哥嫂却坚决反对。她哥嫂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米汤”,怎么能回来呢?这时一个朋友打断我的话评价道,遵义就这风俗。我继续说:“大发渠”修好了,草王坝也吃上了白米饭,唐仕大女人的哥嫂却要接她回去,好一起伺候年迈的父母……这时,又一个朋友再次打断我的话。她说,难道她的父母都生病了?我回答她道,这些细节我没有问。这时,另一个朋友催促道:老钟,别管她的,接着说。我继续说道,唐仕大女人是这样回答她哥嫂的,她说如今草王坝实现了“三通”(通水、通路、通电),又在搞新农村建设,我吃起草王坝的白米饭比哪的都香……

好!这个回答好。这时,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接着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掌声平息下来,我向朋友们发表了我的感慨:俗话说“鸟不离森林,人往利边行”,不管村民所举的这些例子有什么社会背景和道德关照,拔除穷根解决温饱却是第一位的。说到这里,我见朋友们默默地听着,又继续说:如今,团结村草王坝引来了富足的水源,拔除了几百年来的穷根,正在奔向小康,真是可喜可贺呀!这是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苦干实干的结果,也是遵义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英明决策的伟大胜利。

黄大发儿时父母双亡,一字不识,没有文化,他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罪。

在担任村干部40多年的日子里,黄大发做了不少实事,也吃了不少苦头。给上级领导写报告,给兄弟单位去信函,给村民发通知,黄大发都不会。他必须依靠村小学杨持禄老师。修“大发渠”要记账算账,他必须依靠村民徐国太……这样,工作起来极不方便,也给别人增加不少麻烦。于是,黄大发下决心让孩子们有书读有学上。

回忆起走过的峥嵘岁月,黄大发说:“在乡里领了东西,我连签个名都不会,既臊脸,也给自己和别人增加不少麻烦。特别是开会,领导讲话,我记不下来,只能变成符号记,锄头画成7,钢钎画成1,犁牛画成8 ……我开会跟上课一样,一点广子也不能打。开一天会,比担一天牛屎粪还累还伤。”

单独采访时,黄大发这样对我说:“真正的穷根,还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红旗水利’失败,给我留下深刻教训,不仅仅是浪费了18万块钱、2万多个工天,主要是群众又吃了30多年的苦,受了30多年的罪啊。”说到这里,黄大发喝了口水,继续说:“为了让娃娃们不当睁眼瞎,不吃二茬苦;为了子孙后代不走我的老路,我把办学校看作最大的德政工程。为哪样呢?毛主席说过,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这就是黄大发办学校搞教育如此上心的原因。黄大发最后还说:“有了文化,村里的发展会快起来,就是出门打工,工资也比别人拿得多。”

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黄大发两次选址,发动群众修建学校。1997年,黄大发争取到乡政府4万元补助,立即协调土地,将学校从偏远的高家坳搬迁到人口相对集中的艾子田(上寨),建成砖木结构的校舍3栋。时任村小学代课教师徐国棋说:“学生到新学校上课,路程缩短了一半;教室更宽敞了,代课教师也增加到6人。”

说起搞教育,许多村民对黄大发翘起大拇指。村民王正明说,黄支书叫儿子黄彬权回来继续代课的事非常感人。那一年,代课教师黄彬权认为教书划不着,就离开学校外出务工。当时,代课教师的工资只有九十块零五角钱,到周边去打工,一天能挣60块。黄大发知道情况后,马上把儿子找了回来,还狠狠训了一顿。父亲对儿子说:“钱,人人都喜欢,可什么最重要,岗位!岗位比钱更重要。岗位是根,也是本。草木没有根本要死亡,鱼儿离开水源也要死亡;战士脱岗了呢,就要上军事法庭……”

曾任过小校长的徐开祯回忆说:“每逢新学期开学,黄支书都要到学校去查看报到情况。见没有来上课的,他就一家一户上门去催。”

为了办学,黄大发经常自掏腰包。那年,村小学女厕所坏了,外面能把里面看个对穿对角,完全不能使用。黄大发掏钱买来水泥和石粉,叫两个女儿拿着工具把厕所粉刷一新。

如今,已经更名为“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麦博希望小学”,占地1500多平方米,教学设备焕然一新。校长高兴地告诉我,说这里已经走出了30多名大学生。黄大发也高兴地说道:“现在,草王坝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好啊!”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看望群众,提出著名的“哭笑观”。随即,党中央发出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伟大号召。这一年,黄大发已经从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11年,但他一直在战斗,一直在冲锋……党中央决战决胜的冲锋号吹响后,黄大发的脚步更勤了,也更快了……

我采访黄大发时,他对我这样说:“脱贫攻坚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才能一个不落地奔向小康。”

“村干部的心中要时刻想着群众,要多为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黄大发离任时说的话。如今已经13年了,团结村干部却记忆犹新。

平正乡党委书记张文富评价说:“黄大发同志一辈子都在履行他沉甸甸的诺言——入党誓词。”

退休教师杨持禄也说:“82岁的黄大发跟当支书时一样,村里的大小事情,他干得比谁都起劲。”

黄大发是一个公私分明的党员,他从不沾集体的丁点便宜。修“大发渠”那几年,他在工地食堂吃过8顿饭,每一顿饭后他都付了钱才离开。外出办事需要住宿,他只住3块钱一宿的旅社。每顿饭,他只买两角一个的泡粑充饥。为了节省车费,他总是步行赶路,早出晚归。

黄大发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集体财产。那年,运输水泥的汽车坏在荒无人烟的半道上,他怕水泥被淋湿,也怕被盗走,跟水泥睡了一个晚上。

黄大发的妻子徐开美至今还记得,家里的灶台坏了,她想用一碗水泥补一下,也被黄大发拒绝了。黄大发说:“水泥是国家的,怎么能贪公家的便宜呢?”

黄大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心为公,初心不改,本色不变……

黄大发修“红旗水利”11年没有成功。面对群众的质疑,他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说:“修渠并没有错,主要是我不懂技术造成的。”痛定思痛,1989年他主动申请到水利站当起了“学徒”。在学习期间,他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终于积累了丰富的凿渠经验。

开凿“大发渠”期间,黄大发严把安全质量关,不仅创造了零伤亡的记录,而且20多年来“大发渠”从未出现过垮塌、渗漏等质量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安装闸阀的情况下,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主渠的水都能自然地分流到两条支渠里去,令人称奇。

黄大发对工程的管理那么精细。每次,他总要将掉落在车厢里、地面上的水泥清扫入库。黄大发说:“投入工程的资金一分一厘都要用好,不能浪费,更不能偷工减料。”

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后,不,应该从“大发渠”通水开始,黄大发就养成了三天两头巡渠护渠的习惯,随时清除水渠里的杂物。他说:“这渠跟我女儿一样,是她拿命换来的,我要精心呵护呀。”

2015年夏天,天降暴雨造成滑坡,“大发渠”阻塞了1000多米。黄大发到乡政府申请了1万元维修补助,一声吆喝,家家户户全来了。仅三天时间,黄大发和村民把滑坡清除得干干净净,结果只用了6500元。最后,黄大发把剩余的3500元交回了财政所。

黄大发退而不休,始终保持农民本色,牢记共产党员政治身份,时刻牵挂着村民的愿望,关心着村里的发展。有人对他说:“黄支书,该享享清福了。”他却这样回答说:“劳动才是福,我要尽党员的义务,我还有党员的责任,我不能忘了我的入党誓言。”

2016年8月10日,平正乡组织党员外出参观。黄大发看到枫香镇花茂村的变化如此巨大,发展如此迅速!回家后他辗转难眠:“脱贫攻坚是一座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团结村群众该怎样去开凿呢?我又该怎么带领他们去翻越呢?”

第二天上午,黄大发向村支两委递交了三条发展建议:一、通村公路要硬化,不能坑坑洼洼;二、村里要建自来水站,让村民喝上清洁卫生的健康水;三、向花茂村学习建设新农村,迅速调整产业结构。黄大发认为,团结村党支部村委会必须快马加鞭,才能迎头赶上全国发展的大好形势。

如今,团结村产业结构正在调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看,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随处可见。这时,村委会主任沈仕章告诉我说:“团结村现在有核桃5200亩、柚子650亩、辣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30多户。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今年将快步跳出贫困村行列,全村8个组40户139人精准扶贫对象将迁入新居……”

我行走在大发渠上,南宋著名诗人、理学家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倏地浮现脑际。我不禁追寻起这“活水”的“源头”来:啊,她是团结村草王坝人渴望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她是黄大发这样的共产党员数十年如一日为着理想为着目标所作的不懈追求与无私奉献,她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气魄和胆略……这源头既给予我们明媚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也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发展机遇和宽大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