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真实是文学的力量——从报告文学看改革开放文学四十年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18年08月16日15:16

中国报告文学承续中国文学的史传文学传统,进入新时期以来,“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与行进的时代互动,具有史料价值。”日前,在上海书展“中国的四十年,文学的四十年——从文学作品回看中国及上海改革开放历程”主题活动中,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李炳银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角度回顾了报告文学如何以一种个性的声音在新时期引领思想,在新世纪与社会国家同频共振,互为影响。该活动由文学报社、文汇出版社联合主办,《文学报》执行主编陆梅主持会议。

活动现场

纪实文学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学的,是文学作品中最为贴近历史、贴近现实的一种样式。报告文学从产生之际便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以真实快捷的方式对现实加以照摄。作家们选择报告文学的形式,用个人观照、个人表达呈现社会,也意味着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从1978年1月徐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以数学家陈景润为主人公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已有四十年,这部作品以诗化的叙述语言、生动感人的情节设置及对知识分子的重新肯定等,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报春燕”。

李炳银以这部作品为开端,谈起改革开放四十年背景下中国报告文学的创作,可谓亦喜亦忧。“曾在文学聚光灯下的报告文学在改革之初,敢于站台发声,先后对生活中已经出现的错误观念思想予以指正,给与人们以精神引导。在书写历史、记录社会上,报告文学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忧的部分则在于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些作家、作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以个人抒情立场上的文学创作中,疏离现实社会生活,从而缺少责任担当。因此,他提倡在时代语境、读者选择、传媒变化等多重外在因素的规训与导引下,处于嬗变中的报告文学也应与时俱进地调整叙事策略,以适应社会与文化持续不断的发展转型要求。

真实是一切力量与精神创造的核心元素,忽略真实表达,是一种历史的失误。李炳银说。在新媒体时代,科技发达,传媒手段多样,信息冗杂,人们更需要准确及时地感知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报告文学作家秉持中国纪实文学的“实录”精神,以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文字走进人民生活。“真实是文学的力量”,报告文学正是以真实的力度参与到文学、社会、国家建构中来,优秀的报告文学,努力书写国家民族革新复兴伟大故事,现实生活的忧思、纠结与矛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面对社会生活转识成智,转智成诗,转诗成史的能动写作,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捆绑到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报告文学或者说纪实文学具有了真实存在的史料保存价值,富有悠长的生命力。

“真实是有力量的,因为它碰触到时代的痛与爱。”文汇出版社总编辑周伯军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优秀的报告文学或者说纪实文学作品既反映光荣与梦想,也记录现实与苦难。正源于此,文汇出版社于2000年启动《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出版计划,目前共出版十一卷,是收录最全的纪实文学大系。

“一方面继承柯灵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纪实文学文库》的传统,另一方面,这套书在编法上有所创新,不再以作品为线索,而是以年份为脉络,从一年发生的新闻事件出发,收录与之匹配的报告文学作品。这种编法更具史料、历史价值。”周伯军介绍说。大系中不仅收录汶川地震、航天器升空等历史事件,也收录了仍萦绕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的现实问题,如《小升初,拨不开的迷雾》、《医患之间的战争》。

从《哥德巴赫猜想》到近来何建明的《那山,那水》、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的《乡村国是》等作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报告文学以“报告”和“文学”的形式与时代生活对话。正如陆梅在总结中说的:“无论是文学中的现实,还是生活中的现实,都一样波澜壮阔,一样精彩纷呈。我想如何直面现实,以文学的方式回应时代课题,仍然是今天所有写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回望四十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