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美太行 多彩非遗”晋城绽放 ——山西晋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非遗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18年08月15日08:36

非遗图书出版物

第六届“太行书会”曲艺邀请赛现场

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剪纸教学基地

8月16日至22日,首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大美太行”系列活动将在山西省晋城市举行。届时,来自山西各地近百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戏剧、美术、曲艺、食品手工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焦作市极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登场亮相,为晋城民众带来一场视觉、听觉、味觉的文化盛宴。本次活动是晋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文化盛事,既是晋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山西对晋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大力支持。晋城为何成为首届山西非遗博览会“长城博览”“黄河之魂”“大美太行”三大主题活动的主办城市之一?其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有何特色?

保护:全方位挖掘

晋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建兴、泽州,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素有“千古太行第一城”的美誉。数千年来,晋城先民秉持“天人合一”,坚持“三才之道”,创造并保留了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晋城市成立“晋城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 开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2007年,晋城市成立“晋城市非遗保护中心”,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此后,晋城市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晋城市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若干措施》《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从政府规划和政策保障层面,对晋城市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规范统一,使全市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轨道。

2012年,晋城市被山西省文化厅列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了《上党(晋城)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多点探索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新阶段。201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按照“建设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求,晋城市积极落实山西省文化厅工作部署,与长治市共同创建,努力开创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系统化、常态化格局,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可喜的是,晋城市非遗保护工作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机制基本形成。以“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为例:市级总体规划、统一实施,目前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县级科学计划、创新落实,努力打造示范基地;乡镇注重普惠、精准推进,稳步推进、标准化建设;行政村结合村情、突出特色。2015年以来,晋城市先后建成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县级示范基地2个、乡镇试点55个,村级特色展厅10多个,如晋城城区夏匠村家风展厅、泽州县草地铺村知青展厅等。

截至目前,晋城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全省第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1人;市级非遗项目144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人;一大批项目和传承人进入县级名录,中央、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同时,晋城市持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全市建成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2个(阳城县皇城村重阳习俗、泽州县珏山中秋习俗)、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高平市凤林刺绣厂);先后编辑出版了《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晋城民间面塑》《晋城民俗》等非遗图书10余个系列1万余本(套),录制各类音(视)频资料4860分钟(濒危项目录像1620分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张爱珍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晋城市非遗保护中心荣获山西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传承:分类别推进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晋城市非遗保护工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项保护,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非遗传承机制。

一是着眼重点项目,非遗传承示范化。晋城市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重点,分类指导、分项保护,制定科学合理有序的保护传承规划,有重点的开展传承工作,探索出一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保护传承方法。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上党梆子为例。目前,晋城市获得梅花奖5个、文华奖1个、小梅花奖10余个、杏花奖56个;设立了戏曲传承发展振兴专项资金,对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成效突出的戏曲(剧)院团进行表彰奖励;打造了一批戏曲精品力作,新编历史剧《千秋长平》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现代戏《赵树理》荣获全国地方戏(北方片)调演剧目二等奖、山西省杏花大奖,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荣获山西杏花奖新剧目奖,并于今年5月23日、2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续演出两场;挂牌成立了上党梆子传习所和张爱珍传习工作室、吴国华张保平传习工作室和郭孝明传习工作室;实施了“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从政策方面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和教学交流活动;制定了“戏曲进校园”补贴制度,鼓励中小学生走进剧场,让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出版了《上党傩文化与祭祀戏剧》《上党戏剧史摭谈》《上党梆子脸谱》《上党梆子剧本选》等艺术理论研究书籍;开展了上党梆子经典、优秀传统音像资料收集和数字化修复、整理工作,现已录制完成视频资料20余盘、音频资料百余盘;创办了期刊《上党戏剧》,填补了晋城戏剧专业刊物的空白,为记录、研究和弘扬上党梆子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近年来,上党八音会相继亮相北京奥运会和南非国际艺术节,上党二簧唱响北京人民大会堂,陵川钢板书《退钱》荣获第十六届群星奖,泽州四弦书传承人马莉带队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演出活动。

二是着眼宣传平台,非遗活动品牌化。2003年至今,晋城市举办了13届“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不仅推出了《千秋长平》《赵树理》等多部原创优秀剧目,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如今,“凤鸣春晓”戏剧展演活动已成为晋城市春节、元宵节期间文化活动的重头戏,累计演出200余场,受众20余万人;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上党梆子名家名段演唱》《鼓书表演专场》《上党二簧表演专场》等演出场场爆满;“太行书会”曲艺邀请赛,已连续举办六届,搭建了传统曲艺交流平台,演出陵川钢板书、泽州四弦书等曲艺节目120余个,推出了《退钱》《说说笑笑精神爽》《唱唱“九头十八匠”》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在一年一度的非遗保护成果展上,现场制作香油月饼、白起豆腐、桑皮纸、焙面娃娃、传统砖雕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看、购买。值得一提的是,从2012年起,晋城市推出了“非遗广场(社区)展演”常态化活动,以非遗表演类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各大广场、社区百姓大舞台为平台,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的广场和社区开展非遗展演惠民活动各10场,不仅提升了社会表演团体的参与积极性,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深受晋城市民喜爱。

三是着眼传承人群,非遗教育常态化。晋城市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传承,在2012年,晋城就出台了《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深化、细化、创造性地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同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张爱珍传习工作室与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成立“爱珍戏曲班”,几年来培养了行当齐全的后备传承人近百名,其中5人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称号。2014年,借助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契机,晋城市非遗保护中心和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高平绣活”“陵川布贴画”“高平剪纸”3个项目的传承协议,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增设“刺绣”等3门专业课程。2016年,晋城市出台了《晋城市戏曲精品进校园活动方案》,推出“戏曲精品展演”活动,以“精品剧目+互动讲解”的形式,选择适合青少年学生观看的精品剧目,到各中小学校进行展演,在每场演出前,由专人对剧目进行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开展“戏曲知识进课堂”活动,整合晋城戏曲表演、戏曲教学和戏曲研究资源,精心编排戏曲知识宣讲课,以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贯穿讲解的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戏曲知识,培育学生的家乡人文情怀。此外,晋城市文化和教育部门也联合开展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先后建立了10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如北义城镇南义城中心小学的泽州对鼓传承教育基地、陵川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剪纸传承教育基地、沁水县土沃乡中心小学土沃老花鼓传承教育基地等。

四是着眼传承载体,非遗展馆标准化。2015年起,晋城市文化局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了晋城市非遗展示和推广中心。目前,晋城市共建有高平潞绸织造技艺体验馆、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展示馆、陵川剪纸展示馆等各类非遗专题展示馆25个。

转化:产业化发力

非遗产业化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晋城市将现有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历史上,晋城的“冶铸文明”和“丝麻文化”辉煌灿烂。基于此,晋城市印发了《晋城市“百村百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让曾经辉煌的晋城冶铸文明和丝麻文化得到复兴,潞绸织造技艺、阳城琉璃烧制技艺、高平绣活等传统技艺和美术类项目已发展成为晋城主要的文化产业项目,一大批全国知名非遗文化品牌,如晋韵堂铁货、晋氏织造、吉利尔潞绸、侨枫陶瓷、东宅黑陶等享誉海内外。其中,晋韵堂铁货的国际运营中心已开到了洛杉矶、西雅图、伦敦;吉利尔潞绸随“山西品牌丝路行”走进了西亚,在阿联酋迪拜亮相。如今,依托非遗项目,晋城市建成文化产业园区4个(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区、珏山文化产业园、吉利尔潞绸文化产业园、司徒小镇农业休闲园),在建文化产业园区4个(金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娲皇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园、李寨戏曲文化生态园和大阳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大批极具晋城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等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吉利尔新娘潞绸被、高平绣活传统童帽和长命锁、晋韵堂的铁壶和陪睡娃娃、晋氏织造蚕丝被、《康熙字典·简明本》、“兴远堂”漆器等。

党的十九大以来,晋城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兴支柱产业。为更好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非遗和演艺进景区,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全域旅游战略部署,加快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晋城出台了《晋城市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进景区实施办法》,成立了晋城市非遗演艺进景区工作协调小组,扎实开展了非遗演艺进景区工作。目前,晋城市4A级及4A级以上景区非遗节目展演覆盖率达87%,超过山西省任务指标6个百分点。

非遗是活着的历史,它承载着现在,也昭示着未来。如今,晋城市的美术馆、群艺馆、非遗展示和推广中心,包括6个县级文化馆、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个标准化百姓大舞台、234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5个非遗主题展示馆、10个非遗传承基地,以及省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已成为晋城非遗对内对外的重要载体,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晋城市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设施必将更加完备、服务更加齐全,产业化成果更加丰富;晋城非遗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中,在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本版文图由晋城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