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摘要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   2018年08月15日15:12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文图中的竹林七贤

邹广胜 刘云飞

摘 要: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体现在文学史与艺术史上一个个具体的艺术事件中,历代各种《竹林七贤像》就是例证。竹林七贤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等图像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论界较少系统的阐述,从中阐发文学与图像对立与共生关系的则更少。无论是竹林七贤文学还是竹林七贤图像都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及其激烈矛盾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根植于整体中国传统文人阶层精神世界之内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文图;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像

中国现代“美育”概念的形成及其学制基础

王宏超

摘 要:中国现代美育概念的形成,一方面与传统的礼乐教化思想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知情意分立的范畴。在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史中,从早期对“三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强调,过渡到对“四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提倡,是对美育价值逐渐认同的过程。民国时期,美学及美育被大加提倡,且被推举到至高的地位,与王国维、蔡元培的研究与倡导密不可分。王国维早年译介西方教育学著作,受席勒和赫尔巴特的影响很大,这对其美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蔡元培在莱比锡大学所受到的教育,对其美育思想影响深远。在民初学制改革中,美育逐渐确立了其重要地位。但在此后的历史中,美育的地位也随着社会主导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有所削弱。

关键词:美学;美育;自律;美育代宗教

从动静文明论到文化形上学

——1930-1940年代宗白华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

金 浪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宗白华1930-1940年代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来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从最初以动静文明论来分判中西文化,到对作为“动静融合”的“气韵生动”的阐发,再到以时空范畴来置换动静范畴,围绕“趋向音乐”与“空间感形”来论说中西画法差异,到最终在中西形上学比较中以“时间率领空间”来概括中国人的宇宙观特质。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实则是宗白华在方法论转移中进行的艰难探索,由此也才为“中国美学”的现代构建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宗白华;动静文明论;时间-空间;文化形上学

专题:古代小说新论

《西游记》心学思想源自邵雍辨

竺洪波

摘 要:《西游记》无疑具有心学思想,但对于它是否就是明代王阳明心学这一问题学界尚有异议。考察长篇神话小说的文体特征和道教蕴涵两个方面,可以揭示北宋邵雍心学与《西游记》的内在契合关系,确立邵雍在《西游记》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西游记》的心学内涵作出全面、正确的认识。王阳明心学与邵雍有联系、有区别,然不宜混为一谈。

关键词:《西游记》;心学;邵雍;王阳明

论《红楼梦》日常“吃饭”描写的叙事功能

王进驹 张玉洁

摘 要:在红学史上《红楼梦》的“吃饭”曾经是一个引起评论家关注的话题。《红楼梦》存在大量有关日常“吃饭”的描写,一类较简略,主要用作单纯的叙事方法,在叙事过程中起到引起、进行、过渡、收束等作用;一类较详细,同时作为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而存在,这类“吃饭”描写既是小说叙事内容的有机构成,本身包蕴着思想内涵,又作为叙事手段起着安排结构、组织情节和刻画人物等作用;从日常“吃饭”的描写还可探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写法上的差异。曹雪芹有意识地把“吃饭”作为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方面进行叙写,反映贵族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本质方面,体现出《红楼梦》在小说叙事上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红楼梦》; 吃饭; 叙事方法; 叙事内容

儒林“衣冠”与细节描写的体系化

——以《儒林外史》为中心

刘紫云

摘 要:本文以《儒林外史》服饰描写中的头衣(俗称“帽子”)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细节与小说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之关系。通过对头衣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可知,为了照应小说“托明写清”这一时间框架,吴敬梓基本以明代服制礼仪为蓝本描写士林衣冠服饰;人物头衣是否与身份相符,成为吴敬梓观察士人群体言行出处的切入点之一。本文总结了与头衣密切相关的两类小说情节,讨论吴敬梓如何借由这一细节呈现科举制度下鱼龙混杂的士林圈和壁垒森严的士人内部分层。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作为吴敬梓“春秋笔法”的一部分,有关头衣的细节还被整合到小说家对儒礼议题的思考中,呈现出体系化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儒林外史;服饰;帽子;头衣;细节;体系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二十世纪《诗经》学“价值”的瓦解与重建

王长华 赵棚鸽

摘 要:辛亥鼎革之前,《诗经》一直以经学面目出现,清末以前学者始终关注的都是《诗三百》中的价值问题。至章太炎以《诗》为史,始将经学一变而为史学,成为《诗经》学价值被解构的开始。此后,胡适等新一代学人视《诗经》为史料,经学价值被进一步解构。同样由胡适倡导而获“古史辨”派助推的《诗经》文学化解读在1930年代走进歌谣化。至闻一多以西方理论为标准的《诗经》研究的出现,《诗经》文学化解读基本定型。1980年代出现的以“文化”为号召的《诗经》研究,其实是起于文学又最终获得文学首肯的。回望百年《诗经》学,可以看出,彻底瓦解《诗经》经学的道德价值而将其引入历史、史料和文学,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问题。然而今天《诗经》学回归纯粹经学研究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而以文学理解为前提,同时部分肯定诗教传统中的价值期许,或可成为今后《诗经》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诗经》; 经学价值; 史学与史料;瓦解; 重构

茶商赖文政事件的性质与辛弃疾平定的经过

——兼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寓意

王兆鹏 肖 鹏

摘 要:南宋的“榷茶”制度,使茶商无利可图,铤而走险,故茶商之乱频繁发生。茶商之乱,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类似于黑社会性质的不法行为。他们既对抗官府的茶叶缉私,也打家劫舍,祸害平民。学界常将茶商赖文政武装团伙称为“茶商军”,实属误解。“茶商军”本是专门对付茶商叛乱的官军。赖文政团伙先从湖北起事,旋攻入湖南、江西,朝廷派正规军镇压,调换三任提刑,动用上万兵力围剿,都无济于事。辛弃疾受命为江西提刑后,前往赣州平叛。他采取重兵围困、多路伏击,招安诱降等策略,两个多月即将其剿灭,充分展示出才干将略。立功受赏,激发起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但期待中等来的任命让他大失所望,领兵北伐的梦想再次落空。从赣州北上赴任途经造口时,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焦虑。词的主旨并非表现历史潮流不可抗拒,亦非影射朝廷的投降派及各种阻碍抗金斗争的反动势力。

关键词:宋词; 辛弃疾; 赖文政; 茶商军;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冷谦律与明代礼乐更制的雅俗之争

——兼议元明复古(乐)思潮的南北消长

李舜华

摘 要:文学复古思潮实与经学领域里的复古乐思潮相表里。如果说,有明文学以宋濂为始,乐学则以冷谦为始。宋濂等人对冷谦的推许,直接体现了当时士夫锐意复古,必得太古元音以正天下的乐学主张;表现在文学领域里,便是推崇诗三百诗乐相和的自然之音,宋濂更直接标榜诗三百以下无诗。然而,洪武制作最终绍继金元之统,以北音正天下,宋濂与冷谦最终一死一遁,冷谦律亦日益湮没。正嘉之后,复古乐思潮再次兴起,一时明廷究竟是袭用大晟律还是冷谦新律始聚讼不已;论其实质,正是对北宋灭亡以来,甚至唐玄宗大立教坊以来,乐音俗变暨相关改制的重新审视;相应,也是对北宋灭亡以来音声南北嬗变的重构,而直接呼应了当时文学复古思潮的南北嬗变。

关键词:冷谦律; 元明复古(乐)思潮; 礼乐制作; 南北文学

论江户诗坛对江西诗派的接受

——兼谈此期唐宋诗之争的本质

何 振

摘 要:以往学者有关江户时期日本诗坛唐宋诗之争的研究,多注重二者在诗风、诗论不同方面的比较。然而通过考察日本江户诗坛流行的诗话、汉籍的刊刻、对中国诗人的接受以及具体的汉诗创作等方面,可以发现日本江户诗坛唐宋诗之争“貌殊神合”的本质,即对“主情”的唐诗的偏尚以及对江西诗派的拒斥,从中亦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以及日本江户诗坛的本土化特性。

关键词:日本诗话; 江户诗坛; 唐宋诗之争; 江西诗派; 黄庭坚

专题:艺术理论研究

论艺术阐释话语中的文学化表达

凌晨光

摘 要:文学家是艺术阐释话语中文学化表达的主体。他们善于把绘画作品当作视觉寓言去解读,让目光穿透画面表层,直抵深层意蕴。他们像看一出戏一样看一幅画,像讲一个故事一样解释一件艺术作品。借助文学修辞、通过情感投注、发挥符号化想象是他们评论艺术作品的主要途径。心理分析师的自我定位以及测知真相的目标预设则解释了文学家面对艺术品时何以如此的原因。而在符号和意义层面上与画家有意无意的较量,也无疑增加了艺术阐释话语的文学化表达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

关键词:艺术阐释; 话语; 文学化表达

表象的震颤

——塞尚苹果的内在性

李科林

摘 要:通过讨论夏皮罗、梅洛-庞蒂、D.H.劳伦斯以及德勒兹对于塞尚绘画的阐释,首先要力图呈现绘画的美学理论在进入到20世纪的不同方向:精神分析、现象学、文艺批评以及后结构主义,其次是要论证这些观点虽然相互指涉,又各有所取,但是他们并不是线性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而是平行和相互溢出的状态。最后,这些对于塞尚绘画的观察均是对绘画内在性的挖掘,以此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角度去抵抗从外部消解艺术本质的消费符号论,重建绘画对于个体而言的艺术性根源。

关键词:夏皮罗; 梅洛-庞蒂; D.H.劳伦斯; 德勒兹

笔触、肌理与绘画原作的欣赏

何振浩

摘 要: 在一个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印刷品,电子媒体,甚至我们的手机屏幕上来观看和欣赏艺术作品。但这样的观看不可替代面对原作的观看。本文从绘画原作的笔触与肌理的分析入手,来探讨观看原作的触感视觉特征以及观看原作时观者与作者的通灵体验。从而提出面对原作的观看与面对印刷品和电子媒体的观看的本质区别。以此证明和强调欣赏原作的不可替代性和对艺术欣赏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笔触;肌理;绘画原作;触感视觉;通灵体验

绘画留白的现代小说转化及其意义

李徽昭

摘 要: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范畴,与西方小说冰山和空缺理论等貌似相同,其实在文化渊源、主题指向、技巧运用上明显殊异。汪曾祺、贾平凹、王祥夫、徐则臣等研修或熟悉传统书画的作家,感悟到留白与小说贯通的现代审美意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小说留白观,激活了绘画留白现代小说转化的新空间。汪曾祺、贾平凹、徐则臣,以及废名、沈从文、萧红等诸多不同代际与叙事资源的小说家,在叙事结构、人物情节、结尾设计等方面实践着留白艺术手法,不同形态的小说留白涵纳着意境、虚实相生等传统审美意识,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小说转化,具有文化主体性价值,对世界文学是一种丰富与补充。

关键词:小说;叙事;留白;审美;意境;主体性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The Subject qua Other:

A Hauntological Spell on Lacan

Yuan Yuan

Abstract: This project interrogates the dubious nature and the polemic role of the other in Lacan’s discourse of the subject by invoking Derrida’s ideas of hauntology. The Lacanian subject, albeit baffling and elusive, has been consistently labeled as “the subject of lack” by almost all critics including Felman, Ragland-Sullivan, Wilden, Derrida, Butler, et al. Departing from this established position, I probe Lacan’s subject in terms of the subject qua other; contesting that in both imaginary and symbolic orders his subject is inescapably meshed with and dispossessed by some spectral and/or specular other. The mirror stage not only fabricates an optic illusion of a total self, but also situates the specular subject as overtaken by a spectral other. Similarly, the symbolic subject appears to be under the spell of a linguistic other in a double signifying conjuration — metonymic substitution and metaphorical transfiguration— that disembodies the subject into a ghost, i.e., deprived, displaced, and decentered. Further, the essay discreetly sets apart the poststructuralist Lacan from the psychoanalyst, or particularly, the oedipalist Lacan. The symbolic order, as known, is centralized and dominated by the veiled phallus, “the master signifier” or “the transcendental signified.” This attests that Lacan’s locus of the other is more than merely inhabited by general “pure signifiers” or abstract “empty words;” on the contrary, the field of the other is replete with privileged “full words” from the (dead) father in terms of sacred scriptures. Aside from addressing language as a generic other (as so inclined by past critics), this project uncovers a series of phantom others that haunt Lacan’s unconscious subject: the oracular other (the father’s last words), the spectral other (the ghost of the dead father), and the Holy Other (the fetish Phallus). Intriguingly, the ontology of Lacan’s subject qua other dissipates into a hauntology of Derrida’s subject qua specter.

Keywords: Lacan; Derrida; hauntology; spectral; other.

打破英语美学界“审美经验”概念的困局

赵 玉

摘 要: “审美经验”概念在20世纪后的英语美学界陷入了一种不断被高举,又不断被质疑,不断被重新定义,又不断被推翻的困局,具体表现为三组对立:美学与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神话与幻像,情感性体验/与情感无关,评价性/描述性。这种困局就根本上而言源于审美经验与艺术界定的错误结合、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艺术经验即审美经验”的错误等式。因此,打破困局的最好办法就是消除这一错误等式,为审美经验与艺术界定的紧密结合松绑。这样做不仅可以将审美经验从艺术领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将艺术从审美经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审美经验;困局;艺术界定;艺术经验

“未可言说之美”:

评《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

——兼与帕特里克·霍根教授商榷

于 雷

摘 要: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文学认知研究专家霍根教授再推力作《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该书尤其旨在为文学中诸多纷繁的个体审美反应探求一种结构性主张,同时借助与认知科学的对话,使得文学美学研究中那向来“未可言说”的部分获得空前的认知审美观照。本文拟聚焦于“信息加工”与“情感机制”、“审美共性”与“个性品味”以及“变奏”“经典化”与“审美争议”等三大关键节点,在对它们加以厘清的同时,凸出围绕文学认知研究路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加以商榷。

关键词:帕特里克·霍根; 《美与崇高》; 美学; 文学认知

症候阅读、表层阅读与新世纪文学批评的革新

杨 玲

摘 要: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界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批评方法,有力地挑战了以症候阅读和“怀疑诠释学”为主导的文学批评范式。本文以贝斯特和马库斯2009年提出的表层阅读为中心,梳理了这一阅读模式兴起的背景、核心观点、代表性著述、学术反响和后续发展。表层阅读的提出与美国文学研究近年来所遭遇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危机密切相关。随着当代社会、政治和技术环境的急剧变化,文学研究赖以为生的基础假设和理念也在发生转变。美国学界从症候阅读到表层阅读,再到描述的探索轨迹或有助于我们审视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所面临的问题,并反思本土理论建构的焦虑。

关键词:症候阅读; 怀疑诠释学; 表层阅读; 描述; 文学批评

数字化制造、草根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英国创客发展特征及启示

温 雯

摘 要:英国的创客发展呈现出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工具、以草根创新为路径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征。数字化制造不仅推动了英国数制经济的发展,也对传统的手工艺产生影响,并对国民的数字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草根创新不仅体现在英国创客空间的自发形成与治理,也是英国创客群体的主要行为特征;同时,英国创客在实践中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积极进行材料研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自给自足社区的构建。我国的创客发展或可参照英国经验,以创客空间和创客教育为载体提升民众的数字技能、构建支持草根创新的体制网络,并鼓励创客在实践中着力可持续项目的研发及社区构建。

关键词:创客;社群;数字化制造;草根创新;可持续发展;英国

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

钱 浩

摘 要:巴赫金定义的“复调小说”与西方复调音乐之间既有某种共性,也存在许多重大差别,例如交锋与和谐、多元与一元、对峙与模仿、未完成性与完满收束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等许多方面。了解这些差异,以及音乐上的“对位”“多调性”等概念,会有助于避免相关术语的跨学科误用。相比于“复调”,能和“独白型小说”构成恰切对应的术语也许是“对话型小说”,因为“对话”不仅是巴赫金诗学体系的核心,能涵盖“复调”一词所想表达的各种内含,也是他所定义的复调小说的本质特征。判断一部小说是否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有无“对话性”是首要标准。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复调音乐;对话性;对位

“文学文化”与“新人”的塑造

——从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说起

杨 晶

摘 要:鲍勃·迪伦及其作品,是“文学文化”的典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可谓实至名归;与一般的流行音乐不同,鲍勃·迪伦的作品属于“想象力文化”,是“新感受力”的核心所在;它赓续了一个深刻的理想主义传统,是一种思想动荡的载体。鲍勃·迪伦的作品自觉介入、参与社会议题,思考、诠释时代性问题,创造出了滋养人们隐秘生活、维护自由空间、实现公平正义的诗意的“文学文化”;它通过移情、想象达成与扩大了“团结”,塑造出了“新人”,即“善于成为人的人”,有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对于“文学文化”的创构,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一事件启示良多。

关键词:鲍勃·迪伦; 新感受力; 理查德·罗蒂; 文学文化; 新人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六届青年论坛暨“学术话语新变:学术史、思想史与文学制度”学术研讨会述评

彭成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