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统文学VS网络文学”六人谈: 文学本无边界,好的作品都直指世道人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菁  2018年08月15日08:28

8月12日,“传统文学VS网络文学六人谈”在十月文学院举行  摄影:李菁

传统小说和网络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类?现实题材对于文学的意义是什么?作为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8月12日,“传统文学VS网络文学六人谈”在十月文学院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作家梁晓声、梁鸿与网络文学作家、编剧蒋胜男、董哲、红九就“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边界问题”、“现实与文学”等话题进行对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杨烁、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苏、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程惠民、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升山、《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范党辉等出席论坛。

文学并无边界,何来“打破”?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有界限吗?与会者普遍认为,文学没有边界,也不存在“打破”一说。无论传统文学抑或网络文学,都立足于人性与社会的根本,不同的只是传统文学更加向严肃文学靠拢,而网络文学注重文学中通俗化的一面,过多地谈论“边界”本身意味着网络文学对自身“身份”的焦虑。

“网络文学就是当下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学。”李敬泽谈到。在他看来,“网络文学”、“传统文学”这些被媒体广泛使用的界定具有某种误导性。人们所谈论的传统文学实际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新文学,它们是现代的文学。网络这个词很新,但是“网络+文学”也可能非常成熟,它们其实是“五四新文学”脉络中被压抑的通俗文学的复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民群众被压抑的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被大规模释放出来,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学。”

对此梁鸿表示赞同,她谈到,今天所谈论的网络文学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通俗文学,而文学的标准因文学而异,如果作家能基于自己所选择的文学样式,将人性的美好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纠缠表现出来,就是优秀作品。

蒋胜男认为,中国文学的变迁就是不停地突破边界的过程,每一次变化都是突破边界的结果,网络文学只是其中之一。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至今仅二十年,谈突破边界为时尚早。

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虽然和传统文学同源异流,在20年的发展中已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运作体系,不少评论家认为,传统文学的评判、分析经验已不适用,我们需要新的标准和评判体系来认识网络文学。李敬泽对此提出两点原则:“第一,在文化传统下考量作品价值;第二,从作品对时代赋予的审美和精神价值方面进行考量。”

“我们对现实中的人性越不满意,越要通过文学来表达理想。”梁晓声认为,文艺的标准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真正的好作品一定要怀揣作者对生活的理想和坚守,即便现实无比残酷、苟且。

优秀的作品还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量。蒋胜男相信,经典是一种“怀旧”,具有“延时性”,唯有经历过时间检验的文本才能被视为圭臬。好的文学作品既是当下时代的映照,又可以让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产生共鸣。

当网络文学照进现实,理想消亡了?

座谈会上,无论传统作家还是网络作家,都对网络文学能否深刻、有力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示担忧。李敬泽提出,在网络文学的梦幻机制中包含着某种现实焦虑,“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家在对鲜活的生活进行书写时,都面临巨大的困难,网络文学在这方面还需要探索和思考。” 蒋胜男则认为,现实书写在今天变得如此困难与资讯过于发达有很大关系,“作家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被现实资讯的挤压中留下一个永久的情绪。”作为第一代网络作者,董哲甚至坦言,这几年,网络文学理想正在逐渐消亡。

网络文学需要克服的困难虽多,但大家对网络文学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无论哪种类型的作家,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对创作的理想向度,重新关注内容的行为标志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拐点”已经出现。“我们重新回头关注内容、理想,开始关注我们究竟要说什么,文学作品要表达什么,我们究竟要展现什么,而不是要挣多少钱,我觉得这是今天论坛最重要的意义所在。”董哲坚定地说到。

作为一位传统的现实题材作家,梁鸿进一步探讨,“一个作家在从事通俗文学写作时的任务是什么?好的文学不单是对人性、对生活的理想化表述,还要展现对生活的多种解读。 ”

在梁晓声看来,这次讨论很有意义,“虽然‘VS’本身带有某种对立性,但最终达成的是文学的共识。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只要涉及人性、理想和责任,那么文学的核心就一直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