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惠民:金灿灿的种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赵惠民  2018年08月03日10:52

莱州湾,大海的肌体,博大而浩瀚,孕育了许多有志之士。莱州玉米种业大王李登海就是今天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

他是一位农民科学家、教授、研究员,刻苦读书,努力攻关,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在坚难中砥砺

李登海出生在胶东半岛西北部的莱州湾边的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后邓村,家隔莱州湾海几公里路。小时候,他常与伙伴们去三山岛海里洗澡戏水捉鱼虾,把童年的欢乐融入家乡的母亲湾。谁知好景不长, “大跃进”时代,村里亩产玉米不足200斤,却硬浮夸成3500斤。产得少交得多,农民没啥吃,人们开始挨饿了。紧接着, “三年自然灾害”又雪上加霜,村民还得生计,没办法,只得用野菜,树皮充饥。李登海的父亲在外闯关东,他自小与母亲生活。母亲心庝儿子,把好一点的树皮,野菜,玉米须及捉来的蚂蚱全都留给孩子,自己忍着饥饿,肯棉花壳,嚼玉米皮,咽梧桐叶,脸浮肿,腿肿的走路踉跄,几次险些摔倒在地。

年幼的小登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懂亊的登海无论怎么让,母亲也不肯吃一口所谓的“好东西”。她跟小登海说,你现在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大要好好念书在社会上做事情。小登海听了,点点头,他记住了娘的话。又到秋收季节,小登海随母亲到田里劳作,他将大人们收秋落下的几棒玉米拣起来,递给母亲,母亲微微地点头笑笑,把儿子揽在了怀里。

“三年自然灾害”后,李登海在村里读高小。母亲的瞩咐刻在他心里,成为好好学习的动力,在每个年级里都是学习尖子,顺利地读完高小,又考入西由公社读初中。

1970年,时值“十年动乱”,李登海中学毕业后,因为成分问题, 失去了考大学机会,只得回乡务农。当时后邓大队有个农科队,大队党支部书记慧眼识才,挑选他到大队农科队当了一名科研员,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笫一步。

与玉米种子结缘

李登海在大队农科队里,进步很快,他如饥似渴地读科技书籍,认真研究玉米种子及生长特点。二年多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并担任了农科队队长。

1972年春天,李登海获得了一份我国农业专家赴美国考察农业的报告。报告中写到: 美国的春玉米最高亩产量达2500多斤。看到这个数据,李登海感到吃惊,当时掖县(莱州建市之前称掖县) 城北西由公社一带的平原,每亩玉米产量最高仅有两三百斤,美国的玉米亩产量竟是我国的8至10倍。这一巨大的反差深深地震撼了他。此刻,这位对玉米事业有追求,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李登海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美国人能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华莱士能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我也能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于是,这个年仅23岁的庄户小伙子,开始着手培创玉米高产攻关田,进行高产攻关试验。

这个消息在村里一传播,人们议论纷纷:“李登海要搞亩产750公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呢!”

多数人持冷嘲热讽的态度,个别人甚至说:“兔子能驾辕,骡子马就不值钱了。”

说穿了, 就是不相信。

“我当时就想,不论乡亲们怎么看我,都动遥不了我的初心。玉米高产主要靠两个学科实现,一个是遗传育种选择高产品种,另一个就是作物栽培工程,最终目的是达到高产量。”李登海平静地说。

高产攻关,说归说,但这对当时初中毕业的李登海来讲太难了。没有别的办法, 李登海只有一个信念:学习!学习!再学习!

知难而进,敢于向科研高峰攀登的李登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向世界玉米高产量顶峰迈奋。

日常科研中,李登海不但虚心向老农学习,向书本学习,而且还向实践学习。他除了借阅大量有关书籍外,还购买和订阅了10多种有关玉米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凭着一股子迷劲,硬是在田间地头见缝插针的学完了《遗传育种》和《土壤肥料》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2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整理了20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实验材料,终于打开了农业基础理论的大门。

理论知识有了,而最重要也是最艰苦的实践开始了。最初李登海的农科队,只有一头牛和1.2亩土地。李登海领着8个人从事高产攻关。那个年代化肥紧缺,为了弄肥料,他亲自带人打炕洞、拆旧屋、挖大粪池,吃遍了农村三大苦。为了抢农时,收小麦、整地块、播玉米,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给玉米杂交人工授粉必须在天气最热时进行。李登海的实验室主要在田间,拱了40多年玉米地,每年为玉米套袋20多万个。还要逐个观察、记录、选择、分析,这一切全凭手工操作。

俗语讲“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谨慎的庄稼,耍笑的买卖”。 李登海的作息时间只有“玉米时间”。玉米授粉最紧张的时候,为赶夏天中午最佳授粉时机,他要冒着40度的高温钻玉米地,在田里测试,记录。一个中午下来,被玉米叶划得浑身红肿,一身衣裤也全部湿透。

傍晚,别的同事下工了,他仍蹲在田头出神地凝望着,忘记了吃饭, 忘记了休息。此时,他满脑子里装的全是玉米种子……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努力攻关和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李登海试验田产量终于一下突破了1000斤,在全国的玉米粮食种植上率先迈出了一大步。

“在当时,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我做到了。”回忆起当年初创业,李登海十分自豪。

1973年,李登海开始研究玉米遗传育种。他拼命学习,向农科院校的专家学习耕作经验和育种技术,但仍觉得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用。

1974年,李登海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经县社推荐去莱阳农学院进修一年,他很珍惜,更很勤奋。他带着日常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学完了12门课程。李登海还把教室门前的空地利用起来当玉米试验田,带领同学将土地平整好、然后播种、施肥试验浇水管理,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里,他和同学细心观察玉米自交系的性状特点,强化了对玉米自交系的认识和了解, 几乎做到了分毫不差。

天道酬勤。通过不断积累,1978年,李登海育出了第一个玉米新品种“掖单1号”。

敢向世界性挑战难题

“掖单1号”新品种作为一个里程碑研制成功后,在莱州市内外一下引起了不小轰动,李登海的名气骤然增大了,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纷纷做了报道。

玉米单产突破600公斤的时候产量就上不去了,这本是莱州登海玉米种业的一次飞跃。然而,李登海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紧接着研究了全国平展型的‘中单2号’等100多个品种,但屡经试种,亩产都没有超过675公斤。而且,当一亩地种到4000株的时候就有11%至13%的空杆率,密度一大,平展型就容易不透风不透光,导致玉米茎干细长,就开始倒伏。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登海又开始了新一轮高产攻关实践,最终在我国率先发现和证实了平展型玉米的高产极限。于是,他将目光投向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选育。他总结出,与平展型玉米相比,紧凑型玉米在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和高产能力五个方面均有大的突破。

海南育种39年,创造玉米亩产过千公斤纪录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啊! 1978年秋天,李登海的新种子就剩下最后一关了为了加快育种速度,提高育种效率,李登海决定到海南岛加代育种。同年10月,李登海带队首次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

初到海南,地理不通,语言不通,李登海用手式和笔纸与黎族老乡交流。在海南三亚人和村育种初期,在荔枝沟落笔洞他们自己砍柴做饭,吃的是从家乡带的干萝卜丝,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铺着稻草的木板床,点的是煤油灯。海南气候炎热,灌木丛生,蚊叮虫咬。蚊虫咬出血后,稍不小心会被感染。还有,北方人到海南,水土不服,队员常有虐疾发生,李登海也多次蚊子咬的全身红肿,生病。伙伴们劝他休息并执意让他去医院治疗,但意志刚强的李登海咬咬牙硬挺着。他在海南育种基地,他连续度过了39个春节,克服困难,潜心育种,唯一一次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也是在海南的玉米试验田里。

每时每刻,李登海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一株玉米,期待着它的每一次发芽、抽穗、结果。在太阳炙烤着的玉米地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李登海平均每天要站立12个小时以上,临近玉米丰收的时候,要吃住在田间地头,常常是和蚊虫、毒蛇相伴。

有一年正值玉米灌浆期,却赶上了突来的狂风、暴雨和冰雹,把李登海和伙伴们一年的奋斗和希望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当时李登海看到一地平铺倒折的玉米, 一下扑倒在玉米秸棵上, 竟然放声大哭,那种“撕心”般的痛让伙伴们一生都难以忘怀。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李登海来说有十多次,每次对他的身心都是一种严酷的摧残。

李登海海南育种39年,从胶东半岛家乡到海南异乡,从风华少年到白头花甲,李登海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但也收获了希望。在海南育种的最初几年间,李登海观察记录了上百万粒种子的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确实很难达到700公斤产量能力极限。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1979年,李登海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当时的玉米亩产纪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

在实践中,李登海总结出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比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种植密度、经济系数、叶面积指数等高产因素方面的五大突破。1989年10月,李登海培育的中矮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2005年,李登海利用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2013年9月29日,“登海618”创下了亩产1151.65公斤的百亩丰产方全国高产纪录, 成为我国夏玉米区玉米高产一面独树一帜的旗帜。

综览全球,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一个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公司董事长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李登海的成功,为我国的玉米高产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品种的支撑,也为一亩地能够养活4.5个中国人提供了切实有力的证明。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在一步步拉近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距离!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从1972年至今,47年里,李登海始终以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坚持不懈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他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造我国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全国累计有11亿多亩的土地上种过他的种子。“八五”、“九五”期间,李登海育出的玉米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种植面积的占43.5%,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种有2株是登海育成的。这些品种累计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

通过进行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探索,使他发现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玉米高产的主导因素,率先确立了利用紧凑型玉米是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以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核心,以播种为基础,以密度为保障,以肥水调控为重点”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路线,丰富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产典型,其夏玉米高产栽培模式被我国玉米主产区广泛应用,带动了我国玉米生产发展。

李登海说,玉米育种还远远没有尽头。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决定了通过培育高产良种提高单产,是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米已不仅仅是粮食、饲料,它还越来越多地成为工业原料和一种生物能源原料。市场的需求,就是山东登海种业研究发展的方向。目前,公司的育种领域也在拓展,特种玉米的良种培育正在进行中。

期望下一代:做新时代的创新创业者

在李登海看来,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李登海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我为国家搞科研将近50年了,基本上都是个人投资,将科研成果无偿地献给了我深爱的祖国,献给了我的衣食父母,我的农民兄弟!”

的确是这样,李登海长期超负荷工作,患脑血管梗塞经抢救病愈后依然潜心育种,为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谈起年轻人的创业,李登海表示,当年自己作为一个农民,怀揣着借来的2万块钱,艰苦创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今天年轻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都比当年好得多。只要认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他说,“现在我的儿子李旭华也奋战在科研一线,每年都会在玉米地里搞创新,搞研究。我希望孩子成为我事业的继承者,而不是财产的继承人。”

2005年4月18日,他亲自创立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

一个农民带着一个由农民组成的企业,昂首走进了国内资本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位。

对于财富,李登海回避了所有关于财富的问题。“那是纸上财富,我没感觉,”他说,“在别人看来,我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谓的‘亿万富翁’,其实,我是上市公司的一位打工者,是一个地地道道在玉米地里给股东们打工的‘长工’”。

很多见过李登海的人都对他感受到,他是那么墩厚,朴素,平易近人,一点不像身家60个亿元(此数据为别人估计数)的中国科学家中的首富。人们尤其都对他那双黄球鞋印象深刻。那是一种在上世纪末的中国农村十分流行的军用胶鞋,十分廉价,穿着不适,但十分适合从事农田劳作。几十年来,不管走到哪里,李登海总是随身带着一双这样的胶鞋,随时准备下田劳作。

不仅仅是黄胶鞋,李登海身边的人都说,他的形象与“60个亿”富豪相去甚远。李登海随身穿的衣服一件也就百八十块,工作服居多。最贵的一套西服是他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穿的那身, 他在北京商场挑选了好久, 终于狠下心花了1500块钱买下了这套西服,到现在也穿了好10年了。

有人说李登海是中国科学家首富,但是单从生活上来说,李登海自己却从没感受到做农民跟做科学家企业家有什么不同。他外出开会、学习坐飞机从来都是坐经济舱。下了飞机,就坐公交车。李登海从不吃什么山珍海味,他最爱吃的是大葱蘸酱、玉米面粥、菜饼子、玉米豆子饭,老娘活着的时候,他总是爱吃娘做的饭。公司几乎每天都有接待任务,但李登海总是委托副总或办公室主任代替陪客。

他说,在他心中最重要的还是玉米,因为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福祉。

新时代,新目标,启迪李登海踏上育种新征程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虽年事已高,但在他的心中,梦想仍在。

李登海从事玉米高产科研47年,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前30年里,李登海将科研成果无偿地提供给了全国的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由他选育的玉米品种,推广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到全国的43.5%,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

“我的前半生用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后半生我要选育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再为国家增加效益1000个亿。”这是李登海的新梦想,也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新追求。

李登海深情地说:“现在社会对于创业有很多政策和扶持,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金子般的机遇,年轻人要有自己的信心和理想。”

李登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如今的年轻一代,认定的事情,坚持下去,不怕一时的挫折,就一定能成就大事业。

到目前,李登海主持选育的紧凑型杂交种有6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是我国拥有审定品种和植物新品种权最多的农业育种专家。他先后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

耳畔春潮激,胸中天地阔。李登海,按照过去说法,70岁,他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今朝,他仍信心百倍,壮志末减。他率领着山东登海种业集团的全体科研团队意气风发,跋涉奋进,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深深的脚印。

路,在他们脚下延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