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现实题材创作不能“现”而不“实”

来源:文艺报 | 容美霞  2018年08月03日06: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现实题材创作呢,是中国作家不关注现实,漠视现实吗?我想不是,我们中国文学其实一直都有直面人生、介入现实的传统,我们从来都不缺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我们省每年申报省重点作品扶持工程,有一半以上申报的选题都是现实题材。每年中国作协立项的重点扶持选题中,现实题材的作品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之所以这么强调,我认为是因为现在很多作家处理现实的方式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有没有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呢?有,但还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有些作家虽然身处新时代,但还是用旧眼光在观察现实、把握现实,对身边发生的新变化熟视无睹,或者无力把握,那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就是“现”而不“实”的,是一种“伪现实”。比如写干群关系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思维,紧张、对立,一写政治生态,还是腐败、阴暗、权术,现实题材创作不是说不能写生活的阴暗面,但如果我们对生活的新变化视而不见,那么对现实的反映就不是真实的。文学不能滞后于生活,否则就是文学的失职、作家的失职。其实这不光是党和政府对作家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去年的《战狼2》那么火爆,不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新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日益增强的民族自信吗?最近很火的《我不是药神》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一个新闻事件,但在结尾还是注意体现了中国医疗体制的进步,这仅仅是一个光明的尾巴吗?我想不是,如果没有这个尾巴,它对现实的反映就是偏颇的,就会误导观众,给观众留下政府不作为、不关心民生的错误印象,有了这个尾巴呈现的才是一个真实的现实。由此可见,人民群众也在热切期盼这些反映社会新面貌、新变化的文艺作品。只有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才能写出既叫好又叫座,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文学作品。

作为文学组织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拓性地支持、帮助现实题材创作,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帮助作家开阔视野,在拓宽生活的广度上下功夫。要鼓励作家走出书斋,走进火热生活,去了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近年来,湖南作协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比如精准扶贫、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洞庭湖治理、湘南产业开发等省委的重要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文学采风活动。我们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刚开始有些作家还有疑虑,认为是在替政府的工作唱赞歌,认为这种题材写不出好作品。但当作家真正深入下去后,还是有不少人深受触动,找到了灵感,涌现了一批好作品。

二是要帮助作家深入生活,在增强反映现实的深度上下功夫。要提高反映现实的深度,作家就要真正走进生活,深耕时代,做到打深井、接地气。近年来,湖南省作协为作家深入生活积极创造条件,作家们的身影遍布湖湘大地,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到湘西扶贫大开发,从湘南产业转移、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发展再到创新开放的新邵阳,作家们深入基层一线,“走下去”“沉下来”“融进去”,实现了生活与创作的无缝对接。

三是要帮助作家创作精品,在提高把握现实的能力上下功夫。要提高作家把握现实的能力,就要做好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的工作。要加强对作家队伍的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开展文学活动,举办文学沙龙,多给作家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比如我们去年启动了“梦圆2020”文学征文活动,主要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签约了25位重点作家围绕这一主题创作长篇小说或长篇报告文学。这么多作家都来写扶贫,就有可能出现模式化、浮浅化、同质化的问题。今年下半年,我们准备把这些签约作家都集中起来,办一个高级研讨班,通过交流、学习,让每一个作家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度,写出属于自己的扶贫故事。

(作者系湖南作协创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