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因为热爱所以“求怼”, 郑小琼和王十月组建草根团评文学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尹来 董晓妍   2018年08月03日10:52

做文学的谁都留着点理想主义

王十月本名王世孝,1972年生人。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从湖北石首老家坐上了开往广东的火车,汇入了千千万万的打工人流之中。“那时候就是没完没了地跳槽,找工作,进厂,没完没了地加班。”

老家在四川南充的郑小琼是80后。最开始想做一名医务工作者,读了卫校也做过实习生,因为单位拿不出工资,只得随同乡来到广东打工。从模具厂到玩具厂、磁带厂、家具厂,她同样是在找工、进厂和跳槽间不断循环。

王十月把身边工友的故事写进了小说,郑小琼开始了女工纪实创作。十几年后,他们终于以“打工作者”的身份走上了文学舞台。2016年广东省作协主办的著名文学期刊《作品》杂志社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新一代“打工文学”代表作家郑小琼和王十月,分别出任《作品》杂志社副社长和副总编,这一突破体制的选择,在当时的全国文学界引起轰动。

进入《作品》杂志两年里,他们建起了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为了把稿费发得好玩,他们发起网络投票,纯粹按照读者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作品。今年初,两人发布一篇《英雄征集令》,迅速拉起了一个一百多人的读者评刊团,搭起作者与读者间的沟通空间。读者评论,作者回应,在微信群的一来一往之间,《作品》杂志的新动向成了文学圈子里热度不减的话题。

“文学要有草根色彩。我们愿意为作者去做许多事,这是我们的出发点。”王十月坦白地说。“别人都想不通,说我们老老实实办个杂志不就行了?我觉得我俩对文学是热爱的,可能这就是我们折腾不停的原因。”郑小琼低头笑了一下,“做文学的,谁都留着点理想主义。”

同在一个群 这里有工程师、农民、企业家……

80后的湖北女孩萧肖,是文学爱好者,平常自己也会进行文学创作。今年初,她看到了《作品》杂志招募评刊团成员的帖子。“我那时候想得很简单,我喜欢文学,又有免费杂志看,就抱着随便试试的心态报名了。”

进了评刊团的微信群,萧肖发现,群里还有一百多个和自己一样的评刊员。有在大学专门教文学的,也有专业作家、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企业家,甚至核物理的工程师、农民,大家身份各异素不相识,竟都在一个圈子里开始评刊工作。

“我们每个月进行一次线上讨论,一般是每月中旬的周末。大家在讨论之前都会收到当月的杂志,对指定的两篇优秀作品进行研讨,再各自写好评论文章。”萧肖说,每人写一两篇,每个月至多就有150篇评论,编辑部会选出其中优秀的评论,在当月的线上讨论上进行发言,再由作家出面进行回应。“开始时我确实没多认真,单纯觉得是凑热闹,有本免费杂志看。直到后来听了其他读者的评论,才意识到自己和人家的差距真的很大。后来我发现,编辑部老师要求我们评刊,其实是想听我们自己的声音。就是有啥说啥,那些模板都不管用。”王十月告诉萧肖,对评刊团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才是大众文学的价值。

一次线上讨论,王十月和郑小琼请来了同是打工作家的吊车司机鬼金。鬼金的作品犀利而沉闷,评刊团里有人发出一篇《十问鬼金》,一字一句皆是批评。“我参加过很多次的研讨会,平平淡淡。没这么激烈过,也没有这么击中痛点。”萧肖回忆,当时鬼金也毫不让步,一条一条的正面回应质疑。“可能是因为大家互不认识,说话就更不留情面了。事后想想,尖锐的批评给了我们警醒,而观念碰撞之后,大家都进步了。”

“我经历过投稿的失败,那种日复一日、杳无音讯的煎熬。我有时候想过放弃,因为没有人在意你的声音。”谈及在评刊团里这半年的日子,萧肖感慨万千。“这是文学的人文关怀。有一份文学杂志,能给我们普通人机会,听我们的声音,和我们读者一起成长,这份情怀太过难得。”

声音

作家被“点评”:幸运

王十月和郑小琼俩人风风火火搞了半年的评刊团,在同是作家的王哲珠看来,其实“挺离谱”。王哲珠是揭阳人,科班出身的她自2005年开始出版小说,自此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格外顺畅,其文学作品也在文坛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实坦白讲,我一开始挺质疑的。现在大家都很忙,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太少了。这样的一个活动,能有几个人来参加?”但事实让她改变了态度。

王哲珠记得,自己第一次参与评刊团的讨论,当她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所有人看,当她收到无数份写得密密麻麻的评论时,“我开始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幸运的。”

在王哲珠看来,这群评刊团的成员们和专业的评论家不同,他们的评价不是理论式的分析,却又比普通的读者更用心和专注。“重要的是,我发现他们是真的在阅读。这才是一个接近理想读者的状态。”作者在讨论过程中,与读者真正产生了接触,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作者写作的思路,以一种更为直接的反馈形式呈现了出来。

“这样的活动把人们心中最纯粹的东西吸引出来了。”王哲珠感慨,那种纯粹的关系,就像是自己上学时的同学情。大家一起写文章,一起唱刊歌,聚散离合间其实是一种童真的表达。“文学应该是平等、无成见。”王哲珠说。《作品》杂志此次创办“草根读者”评刊团渴望的正是这样一股泥土味道,再一次把眼光投向了地头田埂间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