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剧《延禧攻略》:类型无新意 传承有新招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于  帆  2018年07月31日08:43

左为清代红色缂丝,右为剧中人物手拿的乌木雕花柄缂丝团扇。

近日,一部历史清宫题材网剧《延禧攻略》在各种悬疑、偶像、奇幻剧的激烈竞逐中杀出重围,迅速蹿红微信朋友圈,并引发网友对剧情、人物造型等方面的热议。记者注意到,该剧人物造型中出现的刺绣工艺品、缂丝团扇等道具吸引了不少关注,而剧中配合情节发展所展示出的昆曲、打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在呈现出一个素雅精致的历史图景的同时,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几年来,在《甄嬛传》《琅琊榜》等古装精品剧等引领下,创作方对细节的要求日益严苛,尤其是在服装、道具方面,而这也恰是《延禧攻略》最为用心和考究的地方之一。引发众多网友热议的当属剧中人物的造型,小到“一耳三钳”“小两把头”发型、清宫画里的柳叶眉、绛唇妆,大到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的陈设等,剧组在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方面下足了功夫。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还原乾隆年间的民俗风貌和吃穿用度,该剧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主创人员还带领团队探访了江浙一带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并参观考察了诸多博物馆。一系列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在满足剧情需要的同时,也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好奇。

如剧中满族女性角色遵循清朝宫内规矩,每只耳朵上打了三个耳洞,古称“一耳三钳”,同时,从耳饰的佩戴上就能分辨出人物的地位阶级。剧中女性角色多梳着清宫里的传统发髻——“小两把头”发型。后妃们穿朝服时佩戴在朝袍披领之上形似项圈的饰品,则有着“领约”的专称。此外,还有佩戴在胸口右侧位置,用来压住轻薄的衣衫,并同时带有装饰作用的“压襟”……

不仅如此,非遗元素也被吸纳进大量镜头里,令平时对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并不了解的观众开始发现它们的魅力。记者发现,在知乎、豆瓣等网站,有热心网友对剧中出现的非遗进行了盘点,以向更多的观众普及非遗知识。举例来说,剧中秦岚扮演的富察皇后头上所佩戴的绒花,在一些“外行”网友看来极其普通,戏称为“多肉”。经过热心网友的知识普及后方才了解到,绒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因其特殊的手法直到现在都无法用机器生产,只能手工制作。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如剧中的服装和扇子都用到了缂丝工艺。据悉,缂丝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汉朝时期的河北定州,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美誉,是中国古代皇家御用织物的典范。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剧中角色身穿的服装是由香云纱制成的。香云纱俗称莨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后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造价昂贵的纱绸制品。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如,通过女主角魏璎珞初入宫,在绣坊历经宫女入宫考核、助友人完成绣品、为皇后绣制凤袍等一系列的故事,剧集用大篇幅、多细节展示了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盘绳绣、珠绣、圈金等多种刺绣工艺包含其中。

令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打树花”场景,“一勺铁水倾倒在城墙之上,瞬间千万朵花火绽放迸溅”,这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烟火,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中,“打树花”通过高贵妃为取悦太后而精心准备节目的桥段进行呈现,令很多年轻观众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烂盛景感到惊讶。

本来这样一部古装剧从类型上看并无新意,然而因其在服装、道具上的考究以及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引发了主流观剧群体的兴趣,在展现非遗元素的同时也承担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一位知乎上的用户表示:“在电视剧中植入传统文化是件大好事,这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认识、发现并对它们产生兴趣的机会。”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非遗的传播、传承正在不断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通过嫁接电视剧、综艺、文创产品,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尤其随着影视工业的进步,服装、化妆、道具越来越讲究,诸如南京绒花这样带有非遗元素的道具已是影视剧组的“座上客”。而诸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传承者》等综艺节目的推出,则以更丰富的形式和多元的形态介绍出中国的文化遗产,以此召唤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