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海南文学“生力军”显新锐活力
来源:海南日报 | 袁宇  2018年07月30日08:37

编者按

近年来,海南省作家队伍整体创作水平明显提升,尤其青年作家群,有一些名字已进入全国的视野。 “70后”的诗人队伍力量雄厚,有个别诗人在全国已深具影响力,“80后”的小说作家群体逐渐受到文学界关注,“90后”文学新人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还有 “网络文学作家群”和 “儿童文学作家群”等,都已出现在全国的榜单上。我省作家创作作品特色鲜明,文学作品正在走向繁荣新局面。

日前,海南东海岸,醉人的椰风海韵又一次见证海南文学的新收获。由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文学院、《天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8年海南作家原创作品评介会在海南万宁日月湾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评介会特邀4名国内文学期刊著名主编点评我省31位作家诗人提交的文学作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为海南青年作家诗人的创作把脉,努力提升我省作家文学创作水平。

业界“大牛”为青年作家创作“把脉”

“这次评介会老师强,形式好,收获大。”作为参加此次海南作家原创作品评介会的“90后”诗人,来自三亚的陈吉楚兴奋地连用三个短语表达自己的喜悦,“评介会请来的老师都是业界的‘大牛’,能得到他们的指导,是很难得、很宝贵的机会。”

据了解,为了提升我省作家文学创作水平,海南省作协为此次作品评介会特邀了《花城》副主编李倩倩、《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清明》执行副主编赵宏兴、《四川文学》副主编杨献平等国内文学期刊著名主编作为嘉宾,对我省31位作家、诗人提交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点评。

“每位老师都十分认真,极用心地审阅了每部作品,对个别作者的作品,甚至具体到每段每句。” 省作协主席孔见表示,本次原创作品评介会邀请的四位老师,都是耕耘在重要文学期刊的资深编辑,其文学学养深厚,创作成果丰硕,指导文学创作经验丰富,“部分作者的作品将经过修改后在国内知名刊物上发表。”

在本次原创作品评介会上,李倩倩、鲁顺民、赵宏兴、杨献平等4位主编先以大课的方式,针对本次评介会上提交的作品,围绕选题、取材、结构、语言、节奏等方面进行逐一剖析,指出不同作品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作家们交流写作技巧。同时,4位主编又分为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小组,与31位作家面对面座谈,共同探讨如何写出好文章。

“这次提交的诗歌作品存在字句不新、不精炼、多形容词等问题。”作为诗歌组的分析老师,杨献平表示,此次评介会上的诗歌作品思想完整、积极上进,蕴含作者对海南这片热土的感情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在诗歌表达上仍然不够创新,“希望海南诗人能在创作上用自己的语言写诗,让诗作在去掉作者署名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标签。”

同时,杨献平还为海南诗人支招:“诗歌写作,能用一句话表达完的诗句,坚决不用第二句,同时诗歌要有气象、思想、认识,多写新鲜的诗句少用公共话语,多用动词写诗少用形容词写诗。”

“杨献平老师的点评直指问题,有分析有解读有延伸,对我们青年作家来说不失为一次深入的反思和学习。”陈吉楚说,“杨老师推荐我学习著名诗人于坚的诗作,今后我会多阅读、多学习、多创作、多找问题,努力提升作品质量和水平。”

海南青年作家创作力渐强

近年来,我省青年作家创作力量愈加雄厚,蒋浩、江非为代表的“70后”诗人群,林森、郑朋等“80后”小说作家群体逐渐受到国内文学界关注,“90后”文学新人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还有以柳下挥、水千丞为代表的网络文学作家群,以陈柳环、三三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群等,都已出现在全国榜单上。

省作协副主席梅国云表示,目前海南作家梯队构造合理均衡,作为“主力军”的年长作家创作状态良好,堪称“生力军”的年轻作家不断涌现且发展势头强劲。其中80后作家的文学作品日趋成熟,作品题材丰富,在国内文坛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我省青年作家创作作品主要以诗歌、小说为主,内容主要以海南本岛为背景,充分利用海南的风土人情、地方民俗、乡民生活等本土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文学形式囊括这片土地独有的风情与美好。

省作协主席孔见表示,我省大部分青年作家创作的作品中,既有湖光山色旖旎,又有人性光辉闪烁,既能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生动塑造人物形象,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蕴含着强大的正能量。

多措并举助力文学创作百花齐放

优秀的作品,由优秀的作者缔造。作为提升我省青年作家创作能力的重要方式,海南作家原创作品评介会至今已举办多次。

孔见表示,每一次召开海南作家原创作品评介会,海南省作协都会邀请国内文学期刊资深编辑、著名作家,对省内有创作潜力的优秀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把脉和辅导,竭尽所能扩大作家们的创作视野,提高作家们的创作水平。

在海南作家原创作品评介会上受认可的优秀作品还将得到主编推荐,在国内知名刊物上刊发。“这不仅激发了海南作家的创作热情,也进一步拉近了海南作家作品与外省作家作品的距离,对繁荣发展海南文学作出了推动性的贡献。”孔见说。

除此之外,海南省作协还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本土作家创作活力,积极引导全省作家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海南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自2012年起,海南省作协启动选题资助项目,至今已资助创作选题40部,如期完成36部选题作品,其中已有24部作品顺利出版。同时,省作协还于2012年制定并落实文学创作激励机制,提高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鼓励作家们多出精品。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已有79名海南作家在中国文学作品类16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作品获得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海南作家原创作品评介会首开了“天涯文学讲堂”,特邀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教授主讲《当代文学是什么——兼谈海南文学创作策略》,为我省作家带来文学创作的最前沿研究成果。

专家点评

小说端倪:有不错的尝试和实验

■ 李倩倩

从几部作品来综述海南青年作家的写作,有点一斑窥豹,但也能显山露水,找出一点端倪,读出海南的丰富性。

移民文化的混杂特色,让海南文学音纳千曲而自成面目,各具源流而又融合吸收。比如郑小驴的《骑鹅的凛冬》带着楚湘之地的巫性色彩,构思精巧,关注生活的沉重之处,犹如深海的暗流,在不经察觉之间,却带有席卷之力;崔湘青的《起色》承袭齐鲁散文之韵,自由敞开,文采灵性,颇有意识流之感;潇烟的《太阳谷》幻化架空,塑造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之地;李唐的惊悚小说系列在类型写作之外,关注的却是人的身份存在和价值认同;林叶的《“苍凉的手势”意象考》则注意到文学背后的符号化和网络化。

整体来说,作品虽多少有不够成熟之处,但无论在叙事内容还是文本意识上,都有不错的尝试和实验,展现了海南青年作家新锐活力的文学元气。新的时代必然会有新的文学表征,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的呈现,夹杂着大量的水分和娱乐成分,模式化,套路化,或多或少降低了文学的写作门槛。如何在新的写作态势中自觉自醒,有意识地提升写作难度和艺术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极致发展的速度下,放慢脚步且自我沉淀,是当代青年写作者都将面临的问题。

散文观感:头条关乎作家格局与理想

■ 鲁顺民

此次参加海南作协举办的评介会,我负责看散文。到手的有六位散文作家的稿子,分别是文益思的《散文二题》,莫晓呜的散文四则,陈亚冰、段万义的文化散文《在陵河畔漫步》《八仙桌》,还有陈亚冰的一篇童话作品,陈作翠散文两篇。通览之后,感慨甚多。六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千秋,整体来讲,都在水平线以上,都可以发表,但是发表是不是标准?显然不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发表只是示众,但是你能不能占据头条,关乎一个作家的格局与理想。在此谈一谈阅读之后个人的一些感受。

第一,关于文体问题。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作家能够树立起明确的文体意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莫不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每一篇经典作品,散文也好,小说也好,呈现在读者面前,都具有文体意义上的惟一性。当作家准备把个人经验与生活积累通过构思变成文字的时候,内容本身会自觉地寻找是用散文来呈现还是用小说来呈现。阅读六位作家作品,有些内容实际可以用小说来表达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二,关于语言。作为一个写作者,在你敲击键盘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你必须跟别人的表述不一样。说白了,你就是一个作家。当然,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很轻狂的想法,但当你写作的时候,没有这样一个定位,写作几乎是无效的。这个定位是自期,也是对世界的一个承诺。别人那样写,我偏要这样写,过去我那样说,我偏要这样说。写作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跟自己作对的一个过程。否则,你写出的东西跟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你的写作注定就是无效的。

诗歌印象:有热腾腾的人间气息

■ 杨献平

海南的诗歌有其明显的地缘性,同时又具备了多移民的驳杂之色。四面环海之所,陆地孤立,海浪拍岸,热带的风光及多民族混居,迥然有别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因此,海南的诗歌当中多的是咸涩的水分,同时还具有热带的那种“黧黑”之色与别样的沉雄与壮怀。比如邹旭的《海》《过琼州海峡》,南浩的《废墟号》,陈波来的《芒果记》,许燕影的《黎母山》等,诗歌中的“潮气”与“沉淀性的盐分”,以及对各种事物,尤其是这座海岛的种种烙印式的“确认”与“发酵”,不仅有着钢铁的筋骨,且时常蕴含着惊涛的力量。

而郑朝能的《乡村的夜晚》,吕小丹的《在春天》,王谨宇的《野趣》,唐南鸿的《在海边》,林燕的《真相》,陈吉楚的《新年快乐》,曾晓华的《黄昏气息》,章之乐的《戴胜鸟啄着海南冬天》,吴开贤的《城市的蓝》等,无论是乡野诗性呈现,还是居住城市的各种情绪和心思,都有着热腾腾的人间气息。

需要进一步说起的是,当下的诗歌创作或者说诗人们,如何从众多的同道者当中明显地独立出来,这应当是一个诗人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诗歌乃至一切文学创作,之所以称之为艺术,肯定是摆脱了“叙常情”“表心意”的素常范畴,它应当是集中的,爆发的,有典型性的。再者,海南诗人的诗歌创作,就我所看到的作品而言,还没有达到一个繁荣的阶段,即使有一些不错的诗人,但还存在着书写的浅显与庸常,对事物判断和识见的流于一般,创新和独立的自觉性还很不够。对此,我的建议还是老话,即“功夫在诗外”。综合的能力,尤其是思想见识的丰厚和深邃,以及视野的宽广,较高的自我颖悟程度,仍旧是诗歌创作的最根本的基础所在。以上,愿与海南诗人同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