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壤塘:非遗传承引来“文化财神”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靳薇  2018年07月27日15:32

唐卡传习所的学员在学习。 靳薇供图

藏陶传习所的学员在学习。

壤塘,藏语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壤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西北高原,平均海拔近4000米,地处偏远、交通不便。4.6万人口中,85%为藏族,大多以传统的游牧、采药谋生。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的因素,壤塘一直处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行列。

近年来,壤塘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发扬和展示其千年的民族文化宝藏,让当地农牧民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引来了众多的“文化财神”。

“非遗仁波切”

6月5日,对嘉阳乐住仁波切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因保护非遗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当天,壤塘召开“阿坝州文化扶贫现场会”,与会代表参观了嘉阳乐住仁波切创建的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出席现场会的200多位宾客参观了觉囊唐卡、时轮藏香、觉囊铜造像、觉囊木刻、宝瓶陶艺等非遗传习所,欣赏了传习所学员创作的绘画、音乐、医药、刺绣、雕刻、陶瓷等文化成果,对壤塘这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居然盛开着如此绚烂的文化之花表示惊讶。殊不知,这是嘉阳乐住仁波切努力了近20年的成果。

嘉阳乐住1974年出生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壤塘县中壤塘乡的觉囊派祖庭藏哇寺出家,跟随觉囊派第46代传人云登桑布上师修行,得传衣钵,成为第47代法主、住寺金刚上师,并于2015年遵照传统仪轨和相关国家章程举办活佛坐床典礼。

作为四川省阿坝州佛教协会副会长、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同时又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觉囊梵音代表性传承人,嘉阳乐住仁波切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决定开办传习所,将觉囊唐卡等优秀民族文化免费传授给青少年。

2010年,嘉阳乐住仁波切开办的唐卡传习所开班了,刚开始时,仅有20余位学员。此后,梵音古乐、藏医药、藏式佛造像、藏式木刻等15类、26个传习所陆续成立,还建立了3个传习基地,1000多位青少年和农牧民接受了不同类别的传统艺术技能培训。

2017年,第一期60余位唐卡学员完成学业,成长为独立的唐卡画师和文创人才。今年6月,第一期时轮藏医药传习所的45位学员也完成了5年的基础培训,并在上海的中医院培训半年后顺利结业。在本地从事石刻艺术品制作的70余户村民,每年收入可达2至10万元。唐卡画师过去两年开始接受绘画作品的预订,年收入可达12万元。

文化发展的“壤塘模式”

地处川甘青结合部的壤塘县,汇集着康巴、安多、嘉绒三种不同风格的藏族民俗文化,相融共生着噶举、宁玛、觉囊三大藏传佛教教派。

当地党委、政府认识到,壤塘最大的优势资源是文化,最好的出路是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们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机遇,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文化遗产保留地、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通过创建传习基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在脱贫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嘉阳乐住仁波切成立唐卡传习所时,州委和县委的主要领导对这个新生事件郑重研究后决定:支持成立传习所。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投入100万元,支持传习所建设发展。

之后,民族文化传承人纷纷申请成立传习所,由政府审定命名,招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员进行传习。传习所保留了口口相授、手手相传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式,培养带动了一大批传承人。2017年,26个传习所中盈利的有15个,占57.6%,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通过数年持续抓文化扶贫,州、县两级的当家人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培育文化产业,使其与旅游活动联合、与经济发展融合、与民众增收链接、与脱贫攻坚结合,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建立非遗传习创业园。即将建成的第一期70幢民居,将迎请140位非遗传承高端人才入驻,搭建传承人家园型群体发展平台。

建设文化产业园。在则曲河风景区和莫且湿地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觉囊文化博物馆、玛拉雅文化中心、棒托石刻文化公园、壤巴拉博物馆、文化公园、特色文化小镇等,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中壤塘4A景区。

建设文化体系。定期举办“民间手工技能大赛”“壤巴拉节”,开展壤巴拉锅庄、赛马及诗歌、散文、摄影等文化活动,提升壤塘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凝聚力。

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将上海、浙江、四川绵阳作为壤塘文化发展的新平台,延伸文化产业链条。2008年至今,觉囊梵音古乐受邀在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20多所高校展演。2016年9月,在上海成立9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2017年12月,在上海举办壤塘非物质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数十人研讨文化发展的“壤塘模式”。

通过近20年的努力,壤塘将传承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创新的方式转化为地方的文化财富,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点。在这一进程中,当地干部群众增强了文化自信,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6月5日的阿坝州文化扶贫现场会上,香港人梅冰巧女士获颁“非遗贡献奖”。

梅冰巧是上海金泽工艺社社长。为了圆唐卡收藏之梦,她曾走遍知名的唐卡绘画之乡。2012年5月,当她在上海的“洁净精微——觉囊唐卡艺术展”上看到壤塘唐卡传习所学员的画作时,顿觉眼前一亮。

之后,她成了壤塘的常客,并于2016年9月在上海金泽工艺社成立了觉囊梵乐、觉囊唐卡、藏医药、壤巴拉川西北民歌等9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100余名传习人员入驻工艺社。壤塘传习所先后有1000余人次到上海学习、创作和交流。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传习所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数十位国家级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工艺大师纷纷造访上海金泽工艺社,给传习所的学员授课。传习所学员对文化艺术的热忱、专注和用心,也深深打动了这些专家学者。他们惊喜地看到,在追名逐利、浮躁喧嚣的当下,还有这样一些眼神纯净、内心笃定、潜心向学的年轻人。

和一些边疆贫困地区“被文化”“被发展”但最终难逃“被差距”、边缘化的尴尬境遇迥然相异,壤塘县坚定不移地走了一条推动本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脱贫致富、人才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独特道路。这种探索精神和成功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