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安侠:深入生活小结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高安侠  2018年07月26日11:05

2016年,我的申报项目长篇小说《蓝色的山脉》顺利入选中国作协深入生活项目,将开始为期3年的长篇小说创作。

小说反映的内容发生在抗战初期,年代久远,有些事情已经很模糊了,为了收集素材,寻访当年的知情者,我来到了延长石油七里村采油厂,在4个月时间里,我走访了众多老石油及其子女,通过他们了解了这个采油厂的前生今世,那些黄土高原上第一批产业工人的艰苦岁月以及这个小采油厂在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史上的独特地位。可以说,从之前对这个采油厂浮光掠影式的了解,到今天详细了解其曲折发展史,可谓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首先,这是一个有历史,有内涵的所在,在中国现代石油史上地位独特。采油厂位于延安市以东73公里处,距延长县城7华里,是延长石油乃至中国石油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其前身是1905年清朝政府创办的“延长石油官厂”,闻名遐迩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就诞生在这里。七里村采油厂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石油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功臣油矿”。1944年,毛泽东主席为当时的石油厂厂长陈振夏同志亲笔题词“埋头苦干”,褒奖石油职工。建设时期,特别是在“五五”、“六五”期间,七里村曾经是延安地区石油生产和加工的主要基地,为延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七里村还为玉门、大庆等油田和延长石油各兄弟采油厂、炼油厂输送了设备和大量的人才、技术,为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蓝色的山脉》反映的是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缘起就是发生在这个小小的采油厂。先前只是在矿史中有一句话的内容:“1938年,延长石油官厂支援玉门油矿钻机两部,技工13名。”在历史中细细搜求,我发现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生动有意思得多。

1937年,抗战爆发,战争急需要石油,可是,我国是一个贫油国,日寇在战争一开始就封锁了中国的海岸线,北至鸭绿江南至北部湾3.2万公里的海岸线完全被封锁,外援包括石油等战略物资完全无法入境。没有石油,抗战时无法打赢的。

在这个危急关头,国民党秘密成立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要用于在大陆寻找石油,孙越崎等石油勘探专家在祁连山下玉门老君殿找到矿藏,可是没有开采设备,等于巧媳妇无米。

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地质专家翁文龢建议向陕甘宁边区政府借。当时,举目全国只有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延长石油官厂有勘探钻机设备。可是,早在1935年,刘志丹就解放了石油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家企业。石油厂仅有三部钻机,承担着养活边区政府的重任。国民党政府能如愿以偿吗?

在经过多方斡旋,边区政府、石油人以抗战大局为重毅然舍弃自身的利益,拆装机器,输送最好的石油工人,并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组织了13辆车运送极其设备和成熟的工人技师,奔赴勘探开采玉门油矿,并打出油井支持了抗战,从汽油等必须物资上给予前方战场最大支持。小说体现了抗战时期,大敌当前,共产党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石油工人的责任担当。

我在采访过程中走访了很多石油人,了解到了这个厂艰难而曲折的光荣历史。深刻地领会到,作为一个写作者决不能坐在象牙塔里凭空臆造历史,有时候历史比我们的想象还要丰富得多。

其次,这个采油厂直到今天仍然焕发出生机,在全世界低渗透油田开采经验上,具有相当大的标本意义。每一次面对那些兢兢业业劳动的人们,我都感到汗颜,他们创造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的作品能否匹配上他们对作家的尊敬!

从1905年到今天,110年来,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创业,七里村采油厂不断发展壮大,油田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1992年原油产量达到10万吨,2002年达到20万吨,2005年突破30万吨进入稳产。截止2010年底,七里村采油厂探明储量面积263.53平方公里,储量1.345亿吨,累计生产原油454.78万吨,在册职工2260人,专业技术人员323人。

可能对于这些数字一般人感到抽象,我们仅有几桩实例可做比较,19世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开采油井早在上个世界初就干枯填埋了,中国仅有台湾省苗栗1867年开采的油井较之于早,但是,也早早的消失了,只有黄土高原上的延长七里村采油厂还存在,并且还焕发出勃勃生机,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上述数字精确地说明了石油企业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对社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为精准扶贫所做的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些都是石油的价值。

第三,在采访过程中,深感艺术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远远超过了作家的想象力。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安详、灵动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创造能力都使我感到惊讶。他们是真正的能工巧匠。

我在石油厂听到很多老石油的后代说起石油厂当年的历史,感觉历史仿佛依然鲜活。就在石油人何延年的家里,毛泽东东渡黄河时住在这里,何延年知道毛主席是南方人,爱吃狗肉,专门杀了一条看门狗,陕北人不吃狗肉,不会做,何延年灵机一动,想到南方人都爱吃辣子,就把辣椒放的很多。毛主席吃了炖狗肉,连连称赞,说这是来到陕北之后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采油厂历史漫长,是大陆第一口油井所在地,里面的员工成员复杂,其中我了解到有一个老职工的母亲曾经是毛主席家里的保姆,她已经过世,曾经不止一次给孩子们讲主席家里的事,说主席夫人江青是个很细心的女人,给主席递茶总是将有把的那一边递过去,方便主席接。还非常会做衣服,就是补个补丁也补得好看,是个陕北人口里的“好婆姨”。在延安时期,俩人关系曾经非常恩爱,是一对慕煞旁人的神仙眷侣,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不过仍可看出历史的复杂和丰富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里还生活过抗战初期从东北退守内地的张学良东北军,很多老石油都曾经是张学良的部队,其中还有张学良本人的秘书。1936年直罗战役中,东北军惨遭红军重创,很多人被俘虏,他们流落异乡之后,拿起了石油刹把,变成了石油人,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生动注脚。

总之,110年漫长的历史使得这个厂拥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相信对我目前所要创作的小说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