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方:中华雷锋号
古代中国人的称谓有三种——名、字、号。号是一个人的名和字以外的第三个称呼,也称别号。雷锋是现代人,只有名字,他生前曾经有三个名字。1940年12月18日出生,那一年是庚辰年,因此他的乳名叫庚伢子,18岁以前在家乡叫雷正兴,1958年11月来东北鞍钢,改名叫雷锋。但一直没有字和号。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离开人间半个世纪以后,他有了别号。他的这个号叫中华雷锋号。
中华雷锋号是个什么样的号?这个别号是怎么来的?起于何时?来自何方?出在何地?带着怎样的社会背景,承载着怎样的时代使命?为什么是五个字?而且前缀是中华两个字,和雷锋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必有其中的奥妙。
12月18日是雷锋诞辰日。2014年的12月18日,对雷锋而言具有双重含义。既是雷锋出生74周年纪念日,又是中华雷锋号微刊的创刊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既是纪念雷锋同志出生的,又是纪念雷锋生命延续的。从此,雷锋精神传承开始了新的起点,走向新的历史阶段,走向网络时代。这是一个迅速快捷的华语微信公众平台,这是一个赞美讴歌雷锋的原创平台,这是一个交流学习雷锋心得体会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全国性服务平台。这里随时随地记录、传递着关于雷锋的灵感和乐趣。中华雷锋号由八位教授、副教授、博士担任主编,因此有人称她为“雷锋博士群”。他们专业、睿智、高雅、大气,分文不取,完全是义务服务的、无私奉献的,因此又有人称他们为“八仙主编”。赞美他们具有特别的技能,具有特别的信仰,具有特别的追求,为传承雷锋精神,构建雷锋文化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在创刊半年的时间里,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刊发了100多期,50多万字,微刊发展到18个群,1800多人。
中华雷锋号从哪里来?从时代走来,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诞生的。首先应该说明的是中华雷锋号微刊是全国首创的,是史无前例的。她的诞生是在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半个世纪大背景下产生的新生事物。从1963年3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以来,学习雷锋的活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一波接一波,一浪赶一浪,已经过了50多个风雨春秋,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而在此期间,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我国的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时代走向了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发达,人类的进步,社会的一切都在前进,都在变化。宣传雷锋的手段和媒体同样是不断变革和更新的。人类历史大约经过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等四种变化。当前遇到的是宣传媒介的第五次革命,即互联网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正在随着继语言、文字、印刷、电子传媒之后人类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传媒方式的变革,走向新的时代。这是一种新的挑战和适应,如果雷锋不能走进互联网,就不能走进这个时代;如果雷锋不能走进互联网,学习雷锋活动就无法常态化;如果雷锋不能走进互联网,雷锋梦就不能和中国梦紧密衔接;如果雷锋不能走进互联网,雷锋就很难被广大青少年接受,雷锋精神就无法传承延续。中华雷锋号微刊的出现,是与生俱来的,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听着时代的呼换一路走来的。正如中华雷锋号的创始人张仲国所说:“中华雷锋号是应运而生的,是因时而创的。八位主编把自己在教学讲坛使用的互联网手段,用在传承雷锋精神上,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壮举,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特别是怎样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的重要讲话“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网络媒体起到了传统媒体起不到的也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中华雷锋号从哪里来?从雷锋第二故乡走来。辽宁是雷锋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是雷锋政治生命诞生地,是雷锋精神种子培育基地。这里具有浓郁的雷锋文化氛围,深湛的雷锋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雷锋文化资源,这里正在由雷锋文化大省向雷锋文化强省走进。
辽宁的雷锋第二故乡称谓是具体的、实际的,是有指定地点和指定内容的。就广义而言雷锋生前曾经走过辽宁省的10个城市,它们是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辽阳、营口、锦州、丹东、铁岭、葫芦岛。就狭义而言,雷锋曾经在6个城市长期居住和工作。因此成为“5十1”的城市格局,叫做“鞍山的工人,辽阳的兵,营口的营区,抚顺施工,铁岭房东,沈阳是活动中心”。具体解释为雷锋1958年11月,从故乡湖南到东北,首先是在鞍钢安家落户的,他的户口是落在鞍山的。应该说明的是,雷锋原来并不叫雷锋,叫雷正兴。1958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国家加强工业建设,扩大钢铁生产规模。于是鞍钢派人到湖南望城招工。雷锋得到消息欣喜若狂,一心到东北的鞍钢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成为新中国的钢铁工人。为了表达这种心愿和决心,在填写鞍钢的招工表时,他毅然决然地弃用了雷正兴3个字,即兴写上了雷锋两个字,而且采用先锋的锋,不用山峰的峰,意思是在工人阶级队伍里,在钢铁战线上,当先锋打头阵。1959年8月,鞍钢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创建弓长岭铁矿。弓长岭位于辽阳地界的偏远山区,环境艰苦。在领导动员青年和广大职工积极报名时,雷锋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雷锋首批来到弓长岭矿,参加抢建厂房的紧急任务。在雷锋大量的好事中,有一件事颇使人钦佩和敬仰,就发生在弓长岭铁矿。那就是在雨夜里用自己的被褥盖公家水泥,保护国家财产的超人举动。当时铁矿的党总支李书记说“”这个南方的小青年,长个娃娃脸,做起事来真不简单呀!”1960年1月8日,雷锋响应祖国号召,光荣入伍参军。弓长岭铁矿是鞍钢的企业,但所在地盘,归辽阳管辖。雷锋入伍是在辽阳兵役局登记的,是在辽阳的小屯公社进行体检的,雷锋是在辽阳穿上军装的,是辽阳市的领导和群众在辽阳火车站敲锣打鼓欢送雷锋入伍当兵的。雷锋在弓长岭铁矿的焦化厂度过了4个月的难忘的青春岁月,也在此结束了自己的工人生涯。当时代号为7343部队的雷锋所在团的驻地在营口,火车从辽阳站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驶,到了海滨城市营口,雷锋和他的新兵战友们兴高彩烈地走进了军营。当天下午,召开全团迎接新战友大会。雷锋做为新战士代表讲话,由于当时正至寒冬,辽河口强劲的海风把雷锋的讲话稿吹乱了,雷锋只好即兴讲话。出人意料的是他脱稿讲了40分钟,令全场人都十分敬佩。那时候,军队正在进行“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建设,刚刚穿上军装的雷锋还不清楚“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的概念和内容,他便说,什么四好五好的,我们要更多的好,引起整个会场哄堂大笑。大家都明白雷锋要表达的意思是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雷锋的军旅生涯是在营口开始的,他在这里的营区,度过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生活。1960年“五一”前夕,根据沈阳军区下达的指令,7343部队紧急开往抚顺,执行代号为“751”工程的建设抚顺钢厂的任务,雷锋随全团大部队前往。抚顺对于雷锋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军旅生涯,这里闪烁着他人生太多太多的灿烂火花,这里留下了他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他把无限的深情给予了这个城市,他把有限的鲜血撒在这个城市的土地上。多少年来,这个城市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道,同这个城市的市长、市民和男女老幼一样,始终如一地在诉说雷锋的故事,高举着雷锋的旗帜,沿着雷锋的足迹大踏步地前进,高唱属于雷锋和这座城市的赞歌。雷锋曾经被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做为人民子弟兵中选出来的人民代表,他真正的代表了人民,也真正的热爱人民。1962年2月26日到8月15日,雷锋在山区执行任务,住在铁岭县横道河子乡下石碑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留下30多篇日记,这里有他的3个房东。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沈阳军区机关所在地,也曾是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由于它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交通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与其他城市相比,让它在更高的层面上和雷锋紧密相连。可以说沈阳是雷锋生前活动的中心城市,它对雷锋的人生和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60年10月,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附近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决定召开“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这个正军级党委常委决定树立雷锋为典型,会上常委们集体接见雷锋并进行谈话。从此雷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典型,走向了更广阔的地域,跨越了军兵种,在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兵、装甲兵、炮兵、沈阳空军、海军基地等多个大单位做报告,雷锋的名字越来越响亮了,传的越来越广了。1960年11月,雷锋的“政治生命”在沈阳诞生,通过雷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委会在沈阳召开,同时进行了雷锋的入党谈话。1962年2月,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在沈阳“八一”剧场举行的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台成员,他有幸与那些肩牌上镶嵌着一个金豆、两个金豆、三个金豆的经过千山万水纵横疆场的将军们坐在一起,这是雷锋生前最大荣誉和最高奖赏。“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许多好事都是在沈阳火车站或者从沈阳站上车通往各地的火车上做出来的。雷锋曾经到过沈阳的不少单位做报告,他的讲话录音就是在省试验中学做报告时留下的。雷锋班的命名大会和庆祝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的大会,都是在沈阳的“八一”剧场举行的。辽宁是雷锋第二故乡,有许许多多的人与雷锋有过亲密接触,有许许多多的人与雷锋建立了不解的情缘。据初步统计辽宁和雷锋结缘的有12种人:一是培养雷锋的老红军老八路。二是直接带领过雷锋的人,如班长、排长、司务长等。三是和雷锋一起生活工作过的战友。四是多名雷锋班班长。五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六是多位雷锋所在团团长、政委。七是写作雷锋的人。八是扮演雷锋的人。九是说唱雷锋的人。十是摄影雷锋的人。十一是绘画雷锋的人。十二是收藏雷锋的人。在辽宁的大地上,学习雷锋的群众组织和研究雷锋的社团组织是星罗棋布的,是遍地开花的。有省一级的、市一级的,县一级的,还有乡镇和街道级的。如辽宁省雷锋研究会、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抚顺市学雷锋劳模联谊会、辽阳市雷锋战友联谊会、营口市雷锋文化促进会、铁岭市雷锋文化研究会、雷锋团退伍官兵学雷锋联谊会等。还有十几座用雷锋名字命名的中小学,特别是有两座大学,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沈阳建筑大学,研究雷锋具有理论深度和文化内涵,把雷锋的研究作为一种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曾经有6所大学的领导先后担任过辽宁省雷锋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辽宁大地是哺育雷锋的地方,也是哺育当代雷锋和雷锋传人的地方,更是培育研究雷锋、追踪雷锋,开创雷锋文化,推动学习雷锋活动的有建树有作为的专家学者的地方。
中华雷锋号从哪里来?从高校走来。许多人在询问、探知,中华雷锋号的8位主编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况。他们是怎样走在一起的?凝聚在一体的?中华雷锋号的8位主编可以说是一个教授博士群,5女3男,被誉为“现代八仙”。这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团队。高智商、高学历、高职称,在他们身上能够闻到学科的味道,看到学者的风范,感觉到学术的品质。客观上他们都在高校工作,都是大学的教授、副教授,都是从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主观原因他们都是有素质的人,有信仰的人,有追求的人,有雷锋情结的人。直接原因,他们都是省委党校的同学,有时候在一起聚会、谈事业、谈理想、谈前程、谈人生……由于张仲国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雷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雷锋研究会的秘书长,谈来谈去就谈到雷锋话题上了,进而达成了对雷锋人格人性和人文价值认知的共识,于是诞生了中华雷锋号。最初的八位主编是来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大学、辽宁大学的张仲国、郭赞、刘凌峰、魏锦京、李春华、韩晶、陈少武、潘照新。
中华雷锋号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刊发1100多期。通过微刊的形式让雷锋精神走进网络,走进自媒体。通过“非常6+1”媒体系统即“今日头条”、“QQ看点”、“UC大鱼”、“企鹅媒体”、“百度百家”、“新浪微博”六个全新的自媒体平台和“中华雷锋号”微信公众平台,更是全方位的让雷锋精神在网络安家落户,绽放奇光异彩,从而实现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无缝对接。让雷锋精神从辽沈大地走向京津大地、中原大地、齐鲁大地、湖广大地、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等广阔的中华大地,覆盖了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华雷锋号编辑队伍不断发展扩充,从当初的“八仙主编”团队发展到现在的25人的编辑志愿者团队,尤其是还有90后的青年大学生。路越走越宽,道越走越广,人气越来越旺,雷锋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其微刊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新颖、独特,赏心悦目的专栏。如李惠民的“有话跟雷锋人说”;刘洪富的“洪流赋”;郭玲的“国粹雷声”;张卫红的“清晨寄语”等,再现了广大雷锋人的风貌和文采。从“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邓州编外雷锋团”到诸多的雷锋战友、雷锋学生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面孔,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特别是郭赞、魏锦京两位副教授主编的雷锋文化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具有相当的造诣,已经进入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具有连续性、系列性和可持续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华雷锋号从时代走来,向新时代走去;从身边走来,向远方走去;从辽宁走来,向全国走去;从梦境走来,向现实走去;从蓦然走来,向昂扬走去;从沧桑走来,向辉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