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东:爷爷留给我的人生信条
一
我的爷爷,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的家。那年是1985年8月,他75岁,父亲33岁,我才4岁。这是父亲告诉我的,镌刻在他的心里。然而我老是记不住爷爷的忌日。每当跟着父亲去上坟,给爷爷他老人家烧纸钱,我总追问,爷爷长得啥样?爷爷疼我不?每当春节摆上奶奶、姥爷、姥娘的照片,供上他们的牌位,我总追问,咋没爷爷的照片,只有几行字?爷爷到底留下什么?
我使劲地想,冥思苦想,左思右想,胡思乱想,用了若干种办法也没有想出爷爷的模样,更没有想出爷爷留下的回忆。爷爷,对不起,我实在没有记起来您的容貌。我对您只有零星的记忆,碎片化的,模糊的,朦胧的。我试图把慈眉善目、精神矍铄、老当益壮、皓首雄心、鹤发童颜组合在一起,想象您的样子,拼凑出您的身影,长长的,弯弯的,远远的。
爷爷向我挥挥手,我向他摇摇头。我不敢靠近他,不敢走近他,更不敢亲近他……
父亲讲起爷爷的往事,一脸幸福相,洋溢在心里。父亲几次告诉我:你爷常训我和你大伯,种田七成管,人勤地不懒;要想生活好,勤快是个宝。说这话的时候,父亲的眼眶里竟兜不住泪花。
二
种地出身的爷爷,不光庄稼种得产量高、收成好,而且脑瓜灵,善于琢磨事,实在人性好。他在村里被乡亲竖大拇指的本事是做豆腐。这拿出门的手艺,聪明人不愿做,懒汉做不了,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是能人的灵巧活儿。
豆腐被称为“植物肉”,常年都能吃,可做出好多样菜,四村八乡很受欢迎。我老家的豆腐有大豆腐、小豆腐之分,主要区别在点石膏(或点卤)的多少上。大豆腐用石膏较少,质地细嫩,水分含量大;小豆腐,用石膏较多,质地较老,水分含量小。豆腐能做成红烧豆腐、麻婆豆腐、鱼香豆腐、白菜豆腐锅、香菇豆腐汤等好多种菜肴。这是我长大才知道的。
我搞不懂爷爷这门手艺是怎样学会的。听村里大辈的讲,是给做豆腐的师傅送去三十斤黄豆换来的;有的说,天天去集市磨蹭换豆腐的,把人家的本事套话讨来的;有的说,是脑袋瓜子灵光,整天穷折腾瞎忙乎出来的。爷爷做豆腐,没能传承下来,主要是他吃苦下大力供父亲和大伯上学读书,希望子孙后代有学问有出息。
做豆腐非一日之功,需巧干得要领,需实干手勤 快。爷爷从头到尾干得挺起劲,全部亲自掌舵,尽管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很费时费力费劲。豆子是奶奶精心挑选的,在头天晚上,用盘子把豆子冲洗干净,浸泡一晚上,黄豆膨胀开来,像喝醉酒的孩子。石磨磨豆浆,有时用人力,有时用驴子推磨。小石磨是两块圆盘的石磨,磨盘内有磨轴,上扇磨盘中间有一个圆孔,专门送入豆子。两片磨盘之间是石齿,一圈一圈的,磨盘一转动,豆浆就从磨盘里面流淌出来,好似天女下凡,又似月光细语。铁圆盘边上留一口子,这便是磨豆腐的家伙什。
俗话说:“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快人。”奔波劳碌是笨鸟先飞,不辞劳苦是驽马十驾。种庄稼打粮食是这样,做豆腐也是如此。天蒙蒙发亮,爷爷就要早早起来干活。铁圆盘放在两条宽板凳上,然后把石磨盘放在铁盘上,在口子处放一水桶用来盛豆浆。爷爷转磨盘,奶奶添豆子,夫妻俩一唱一和,转出了美滋滋的日子,磨出了笑盈盈的样子。石磨被转动起来,叽叽声,如花丛中采蜜的小蜜蜂奏出美妙的乐曲。身子一前一后摇摆,石磨一圈一圈旋转,好似哺育大地的那束阳光绘出美丽的图画。豆汁顺着石磨壁汩汩而下,豆香四溢,顺着出口流进了铁桶里,流进爷爷的心窝窝。
磨浆、煮汤、滤渣……,哪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疏忽不得。爷爷挑豆子挑个大的,工序讲究不掺假,视诚信如命根子,把实诚看得比金子金贵。他说,做豆腐就是做良心,做生意就是卖良心,豆腐不好吃,那是本事小,可豆腐掺假了,那是良心让狗吃了,是会让乡邻戳脊梁骨的。父亲讲起这段故事,总用手紧紧地摁住腮帮子,半晌说不话来,好似他的心被踩疼了。眼睛里,分明闪烁泪花……
哪儿有什么门道啊,勤恳在,勤勉在,勤快在,就能过上好日子,就能机会变良机,就能铁杵磨成针。爷爷做豆腐的功夫不得了,如同绝世武功的高手轻轻吹一口气,对手便败下阵来;如同手法高明的魔术师将豆子、石磨、石膏一摆一放一点,倏忽化腐朽为神奇。
爷爷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豆浆装好,收好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布袋。一般榨浆榨两次,在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后再榨一次。生豆浆榨好后,放入锅内煮沸,边煮边撇去上面浮着的泡沫。温度要保持在90-110℃之间,并且需要注意煮的火候。煮好的豆浆需要关键的一步———点卤凝固。石膏点卤就更复杂了,需要的是巧劲。焙烧好的石膏碾成粉末,加水调成石膏浆,倒入刚从锅内舀出的豆浆里,用勺子轻轻搅匀。豆浆凝结成豆腐花,只见大锅里咕嘟咕嘟绽开了灿烂的花。在豆腐花凝结后一刻钟,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里。盛满后,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盖上木板,压二十分钟,即成水豆腐。爷爷也制豆腐干,把豆腐花舀进木托盆里,用布包好,盖上木板,在板上堆上石头,压尽水分,便成了豆腐干。我终于晓得:勤劳就是爷爷那双长满老茧的手,诚信就是爷爷那颗问心无愧的心。
三
父亲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豆腐的神韵,对豆腐一直怀有深情。父亲说,你爷爷做的豆腐,好吃得很,卖得超快。我仿佛看到,爷爷的豆腐,白如凝雪,细如凝脂;我仿佛听到,爷爷敲梆子卖豆腐的吆喝声。
爷爷走街串巷卖豆腐,村里人没钱买,东家拿来豆子,西家带来棒子,张家拿的是高粱,李家带的是地瓜面。地里产的,汗水换的,物物交换,人心换人心。爷爷用豆腐换来了豆子、棒子、高粱、地瓜面,再去集市卖掉换成毛票,贴补家用。
爷爷挑着豆腐担子,边走边吆喝:“换豆腐唻……”只要豆腐挑子停下,小孩都会围拢上去。调皮的小孩学着爷爷的吆喝,发出稚嫩的童声:“换豆腐……”有的孩子揪着爷爷的衣角,死皮赖脸地嚷嚷:“叔,给俺点,俺饿得头晕眼花,馋得心里慌慌!”有的孩子趁机挖一口,塞进嘴里,一溜烟跑了。爷爷气得直哆嗦,干跺脚,“野小子,敢偷爷的豆腐,告诉你爹,看你的屁股皮实不是皮实……”孩子跑远了,转身向爷爷做个鬼脸,藏到棒子垛里不出来了。其他孩子笑得前仰后合,这回有故事能讲给爹娘听了。
其实,爷爷只不过是吓唬吓唬,假装生气。饿不是孩子的错,长身体,没有粮食咋行!没法子,农村真穷,老天爷不长眼,土地里刨不出来白面馍,脚下尽是菜窝窝地瓜窝窝。谁家没有娃,穷人的孩子都一样。村里人实诚得很,抬头不见低头见,乡里乡亲的,你家有难,我家帮忙,我家有喜,他家道贺。庄稼人自私是难免的,穷怕了,怕被人坑,怕被人骗,苦习惯了,习惯积攒粮食存家什。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庄稼人心地善良,没有花花肠子,直来直去,像土地一样厚实耿直,像金子一样金光闪闪。这就是爷爷,这就是像爷爷一样的乡亲。
四
爷爷尽管没有进过学堂,但人情世故、迎来送外的生活哲学却无师自通。现在想一想,上过学读过书做过事不如走过路爬过坡趟过河,经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感悟是生活所赐的法宝。
小时候,爷爷喜欢把我揽在腿上,有节奏地给我念叨农谚,什么“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什么“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来种荞麦”,什么“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我好奇地发问,好听倒是怪好听的,就是那啥意思啊?爷爷哈哈大笑:娃,你现在还小,长大了回老家跟爷爷种地就会琢磨明白啦。娃,你要记住,种地不丢人,埋汰庄稼人才是丢人现眼!我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似懂非懂的。
现在回到老家,听乡亲们聊农时谚语,我如同接到爷爷来自远方的呼唤,那遥远的问候。此时此刻,我的心霎时间更加温暖起来,暖意融融,好似春暖花开。
农谚,是爷爷的烟袋酒壶。爷爷只在意农谚与种地有关,与庄稼的命有关,正如他只关心自己的烟袋有没有烟叶,酒壶里有没有烧酒。他不会背唐诗宋词,因为他没有上过学,但他却会背二十四节气歌。
一句农谚语,一生人情理,农谚练达即文章。不是吗?爷爷用脚掌丈量土地,用农谚收获生活,从脚掌里挤出庄稼,从农谚里挤出日子。
爷爷说,农谚是天是地是祖宗,要听要用要敬着。不然,就是孽障,就是不孝顺。他把种子一口一口喂到泥土的嘴里,又把粮食一捧一捧存到粮囤的肚子里。他说,这是农谚的本事,这是农谚的功劳。他活在农谚里,春暖花开。
爷爷听了农谚的口信,牵来老牛,驾出铧犁,“哧溜溜”,与泥土谈心。他在既定的路线上指挥一场大战役,鞭子在半空中画出优美的圆弧,老牛打着响喷奋蹄前行,僵硬的泥土不再桀骜不驯。他乐了,嗅到了泥土的清香。土地听他的话,在他眼里土地就是他的子孙。
爷爷听了农谚的口信,拿出镰刀,“嚓嚓嚓”,与麦子交谈。他,汗流在蜿蜒,看到站了一季的麦子舒服地躺在田头。他笑了,金色的铁轨铺向落日的霞光。
像爷爷一样的庄稼人,我们的父老乡亲接过先人的接力棒,把农谚当作族谱深深珍藏,对一天一地一稼一穑敬畏和崇拜,在田野上耕耘劳作摸索,留下了唇齿留香的大地情书——农谚哲语。
我当然知道,农谚之于农民,就像阳光雨露之于禾苗,甘甜乳汁之于婴儿,锋利宝剑之于武士。农民离不开土地,更离不开农谚。贫瘠的土地,憨厚的土地,欢笑的土地,让爷爷在农谚的魂魄、肌肤、血浆里萃取、发酵、升华。到底是爷爷看着庄稼在长大,还是土地看着爷爷在变老?
农谚是一部书,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知识编辑成老百姓记得住的大白话;农谚是一首诗,把稼穑果蔬蚕桑节气浓缩成老百姓朗朗上口的歌谣。农谚的根,在农民的心里,在农村的泥土里,在农业的劳作里。庄稼人感激农谚,爿爿荒地,播种五谷,收获稼穑,填饱饥肠。这是一份亲昵而格外的感动,心旌插入了人的骨髓。这是爷爷教会我的人生哲学,这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科书。
爷爷常常教育父亲,千万别忘本,当兵要当好兵,做工要多出力,走到哪里去,混到哪一步,都要记得自己从庄稼地来。父亲基本做到了,没有让爷爷失望,尽管父亲一生操劳,没有大富大贵,但始终没有丢掉农民本色,没有忘记老家的一草一木。
父亲对农谚也是情有独钟。我总觉得,这是爷爷的基因强大,是遗传的结果。农谚,是乡间河道里的蜻蜓点水,是土墙犄角旮旯的收成墒情。这说起来溜、念起来顺的行话,虽土得掉渣,但狂野洒脱,率性而为。庄稼人看天气识农事就爱听农谚的招呼和号令。所以,农谚,就如乡间小花,摇摇曳曳,清芬灿然。看,青黛漫山,群鸟啁啾,碧水潺潺,鱼游虾舞,蛇出兔窜,野果遍地,淑女俊郎,农夫垂髫,乡情村景如诗似画。对啊,农谚难道不是乡村的风景吗,爷爷难道不是乡村的农谚吗?
做豆腐,卖豆腐,背农谚,种庄稼,生活啊,日子啊,藏着老百姓的智慧、学问和道理,更藏着爷爷的春暖花开。
一日劳动,一整夜舒服;一生勤快,一辈子幸福。这是爷爷的画像。这是爷爷留给我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