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才凡:回望天路 ——2015年定点深入生活总结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才凡  2018年07月24日15:26

有一种阅历叫青藏,有一种情怀叫天路。

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通车运营,再到201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整整十周年。

五年建设,十年运营,评说有谁堪记。弹指间,十五年过去,最值得追忆的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作为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亲历者,青藏铁路是我们终生难忘的重要经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恒久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2015年4月开始,我就着手搜集创作素材,构思创作大纲。从5月份开始,我们到西宁青藏铁路沿线、西藏自治区拉萨铁路地区定点深入生活。2015年12月至2016年元月上旬,我和同伴张风奇、黄丽荣又深入西宁至拉萨、日喀则地区采风,元旦都是在青藏高原度过的。2016年4月写出了18万字的初稿后,经反复修改、征求意见和送审,由青藏铁路建设的亲历者、中国铁路作家协会才凡和张风奇、黄丽荣创作的纪实散文《守望天路》于2016年9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在采风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铁路总公司领导的热情关注,得到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的悉心指导,得到了中国铁路文联、青藏铁路公司及基层站段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更受到了众多天路人的精神感染,没有他们的坚守奉献,就不会有今天的青藏铁路。

踏上青藏铁路,恍若穿行在一座时光隧道。这条凝聚党中央、国务院伟大决策和各族群众百年期盼的钢铁大动脉,经过铁路建设者连续五年的艰苦奋战和顽强拼搏,攻克重重险阻,穿越亘古高原,跃上世界屋脊,在地球之巅横空出世,向世人彰显出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广大建设者依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顽强奋战,打破了外国人“只要昆仑山在,铁路就不可能修到拉萨”的预言,用汗水和心血创造了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非凡业绩,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能力和气魄。

踏上青藏铁路,如同驻足在一座历史丰碑。从2006年7月1青藏铁路通车至今,历经10个寒暑。全体运营管理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管好用好青藏铁路”、“青藏铁路运营管理要创世界一流水平”和“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的强大辐射作用”的要求,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积极探索高原铁路运营规律,大胆创新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工作,列车运行一直保持冻土区100公里、非冻土区120公里的设计时速,做到了安全持续稳定、运量连年猛增,进出西藏的列车四通八达,旅游季节趟趟曝满,一票难求,货运已达设计能力。青藏铁路已成为青藏两省区名符其实的经济发展线、百姓致富线、民族团结线和巩固边防线,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乘客的广泛赞誉。

踏上青藏铁路,恰似倘佯在一座精神宝库。虽然丹心一片报祖国,微命三尺献高原的峥嵘岁月渐行渐远,但“一日四季阴转睛、轻步线桥如爬山”和“长卧难入梦、久思转成空”的难忘日夜仍历历在目。“英雄筑天路,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始终无法割舍,让人难以释怀。遥想当年,大家用“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强”的情怀相互鼓舞激励,用“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的乐观态度搏击各种艰险,用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兑现忠诚誓言,用尊重客观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的务实作风攻克汇冻土难题,用以人为本、保障健康的有力举措战胜高寒缺氧,用珍惜高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执着追求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高原病“零死亡”、鼠疫疫情“零传播”;江河湖泊未受污染,野生动物自由觅食、迁徙、繁衍,路基植被如茵,形成一道道“绿色长廊”,再造出高原新景观,涌现出拉有玉、李金城、马新安、丁太环、余绍水、况成明、姜森林、马云、周啟龙、许宝平等一大批奋战高原、奉献高原、立功高原的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一批又一批工程技术专家和优秀人才锻炼成长,继续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中坚作用。

有人说,只有用心走过这条天路,才可能真切体会到青藏铁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旷世奇迹,更是反映世界铁路建设的一部英雄史诗。其实,当我们自认为用心走过这条天路之后,却愈发感觉到无力描摹和叙述这条神奇之路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和事了。

关角山隧道雄风浩荡,我们却不忍解读天峻沟筑路烈士陵园里那些永恒的青春容颜;察尔汗盐湖上车轮铿锵,我们却看不见万丈盐桥下那5.7万根挺立的挤密沙桩;在青藏铁路沿线时常能看到竖立的一排排散热棒,我们却不能体察它们要对地下冻土做怎样的疏导和安抚;我们乘坐的列车轰然越过了唐古拉山,我们却难以抵达铁道旁那位养路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地......这条天路如此高远无际,致使我们有限的思域、视野和笔触,常常苦恼于不能为每一位平凡的英雄着笔点赞。

从青海到西藏,地域广袤壮阔,山脉纵横绵延,耳闻法号悠悠,目睹经筒旋转,西藏自古因山高路远,风雪阻隔,遗世孤立,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遥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肩负汉藏和亲的历史使命,故有诗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然路途艰难,跋山涉水,历时3年,才从长安走到拉萨。新中国成立初时,1952年国家护送十世班禅返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路车马劳顿,竟有3万多马匹、骆驼、牦牛消亡在漫漫长途中。

从青海到西藏,山川河流演绎世间沧桑,万年呼唤千年祈盼,望一条天路在云中应时呈现。从20世纪50年代始,经历半个世纪几代铁路人的孜孜以求,青藏铁路在三次起伏进退之间,破解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诸多难题,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通达之径。今天看来,青藏铁路整个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蕴藏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更是民主论证与科学决策完美结合的成功范例。

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个人能够坚守在这样的生命禁区,本身就意味着也是一种奉献、一种牺牲。我们可以肯定,这是铁路人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基本姿态,来了就不是为享受而来。再进一步,就是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甚至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与青藏铁路荣辱与共,心心相印,血脉相连,融为一体。在寂寞的环境里享受寂寞,在艰苦的工作中漠视艰苦,在快乐贫瘠的地方根植快乐。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内心的坚毅和笃定超出我们的想象,黝黑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可夸赞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也没有什么可委屈的。朴实笃诚的言行,不需要刻意的修饰和敷衍,皆在有形无形之中,尽在随时随地之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陶冶和意志锤炼,更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灵魂涅槃和精神升华!

回望天路,我们发现人是青藏高原上最顽强的生物之一。在那曲车站,在唐古拉养路工区,最高的树木是经年稀疏的草,在没有一棵树木可以生存的地方,坚守在那里的铁路人,就自热而然地长成了一棵棵常青树,同样也是一棵棵不倒的消息树,他们用生命和青春为雪域高原增添着一抹春色,也为青藏铁路报道着平安和吉祥。

回望天路,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在地理高原之上,还有一个高海拔的精神高地。我们力图通过不同的个体叙述,以其各自的微观视角,来呈现宏大叙事中某个精彩片段或发人深省的情节,可以具象为一粒道砟,一个扣件儿,一根钢轨,一节车厢,一列火车……进而整合成一条蜿蜒起伏的青藏铁路,构成一个伟大时代的国家记忆。

回望天路,生命便融入那片蔚蓝和洁白,满目景象如此壮美,壮美得使人动容;身临其境如此圣洁,圣洁得令人敬畏。身心又一次洗礼,灵魂再一次升华。我们真切感受到在青藏高原上,有一条铁路,有一个人群,还有一片精神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