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鹏飞:2016年定点深入生活创作总结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鹏飞  2018年07月24日15:15

听老百姓讲供电部门的优质服务

从上世纪初第一盏电灯在上海点亮,经过多一个世纪的努力,如今在神州大地上不但实现了电力全覆盖,特高压电网也为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两年前,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又提出了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也就是说在中国电力的倡导下,全球电网将实现互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是,电力人艰辛付出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虽然近年来各方重视、宣传给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社会的了解和认可度还远远不够多。作为电力行业宣传大军中的一员,我一直想创作一部讲述农村电网发展、民生用电、供电服务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动人故事的长篇小说,但几年来一直没有付诸行动。2016年初,收到中国电力作协转发的中国作协关于“定点深入生活”的文件,我才发现自己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素材的积累还不够多,对那些故事情节了解的还不深。于是,我背起了行囊,去了故事最多的地方——宁夏南部山区,深入供电服务一线,听老百姓讲没有电和有电后的生活状况,听电力人讲供电服务的故事。

宁夏南部山区有著名的六盘山,红军在翻越长征路上最后这座大山时,毛泽东留下了千古绝唱《清平乐六盘山》,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曾经在山下的将台堡胜利会师。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活困苦,曾被联合国粮食调查组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这里的人们一样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生生不息。只是由于特别偏远,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一些村庄没有通上电,部分人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后来电力部门实施了以行政村为主的“村村通电”工程,才助他们走出黑暗,点亮生活。

那里有个叫太寺村的小山村,也是西部地区最后一个无电村,此行我先去了那里。据乡亲们回忆:通电那天是1995年12月7日,政府部门和电力部门在这里举办了通电仪式。那天一大早,村里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大人兴高采烈地舞狮唱戏,孩子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许多媒体记者云集这里,加拿大《环球邮报》的夫妻记者把他们采写的消息通过电波第一时间传向世界……

收集了“村村通电”工程素材,我又着手收集“户户通电”工程的相关素材。因为我知道,自从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之后,那里的人们才彻底走出黑暗,走近了新时代。

“户户通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电力普遍服务,确立的“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并提出全面实施农村“户户通电”工程。而且为了给那些还生活在黑暗中的边远山区百姓早日送上光明,国家电网公司还主动与一些省市签署加快“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和“户户通电”工程会谈纪要,加强政企协作,造福社会和百姓。

宁夏南部地区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的时候,是2005年到2006年,当时我在一个叫扁担沟的小山村采访过。这个小山村不但特别偏僻,而且进出山没有路,所需物资全部靠扁担挑。通电之前,有些家户别说没有用过电,就是吃的面都是用石磨子推,小米都是用石碾子碾,点灯用的是植物油。我夜宿扁担沟村采访农家妇女马志花时,她指着头顶上前一天晚上才点亮的电灯泡,情绪激动、声音颤巍,她说丈夫外出打工一年不回来她都不想,她就是想电,想有朝一日也能跟山外的人一样过上有电的日子,我因此还写了一篇《想电不想男人》的通讯。此番,当我再次走近扁担沟村时,却已经寻不见了马志花一家。原来马志花这些年靠电养殖致富,用赚来的钱在县城买了房子,到县城做更能赚钱的生意去了。六盘山下的后壕村也跟扁担沟一样,是个没有电,极其贫穷的小山村,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的时候,这个村子里多数人都搬到山下去住了,但村民马玉成和两个儿子家为了种地方便,还住在半山腰上。当时给他和两个儿子家通电工料费超过了十万元。尽管如此,供电部门还是不计成本把电给他们送上了山。此番当我再次来到马玉成家时,看到的是宽畅的大瓦房,昔日住人的黑窑洞已经舍弃多年,他这些年靠电养殖走上了致富路。现在合上电闸,铡草机一天铡的草,够一百多只羊吃几天,饮水不用再用扁担挑了,要不是年龄大了,他还会再多养几头牛。六盘山深处有个小村庄,2006年通电时有2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三四户人家了,而且都是留守老人,每家每月只用一度电,尽管这样,供电部门信守服务承诺,坚持上门服务……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养鸡专业户讲靠电致富经过

2004年,宁夏南部原州区和泉村并不缺电,村民老韩在村外围了院子,因为距村子有些远接电代价大,就一直没有盖房子。“户户通电”时供电局给他引来了电,他就把新院子变成了土豆加工作坊,后来又扩大规模成为加工厂。因为淀粉加工污染太严重,他又改行当起了养鸡专业户。2016年盛夏,我慕名去拜访这位靠电致富的养鸡大户,那天他正在给鸡粉饲料。他说七千多只鸡一年要吃三十吨玉米,除了两台大功率粉碎机要用很多电,给鸡喂食、冲洗鸡粪、收鸡蛋都是电器自动化。提起农民靠电致富的事例,带我去的电工小杨说她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张鹏飞听取电工介绍当地电力线路供电情况

六盘山区是个特别缺水的地方,前些年山里人只能靠山泉饮水,遇到干旱时期,泉里没水了,就只能牵着牲口到别的村子去驮水。有了电,好多村子都打了深水机井,有的村子还把远处水坝里的水抽到高处,接上了自来水。张洪村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是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过着靠天下雨种地吃饭的日子。通电后,村民治理小流域,在山下修了四个小塘坝,并建了小型扬水工程,灌溉时只要把配电房里的电闸轻轻一推,塘坝里的水就能扬到七十米高的蓄水池里,然后再向下放水浇灌,方圆千余亩旱地就变成了水浇地。农民除了种植农作物外,还种植温棚蔬菜、西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此行,我在那里来来往往的私家车中,看到了不少高档进口车……

听亲历者讲过去的故事,听昔日无电户说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山坡上一群电力工人在汗流满面地抬电杆;烈日下、秋雨中头戴安全帽的电力工人在热火朝天地架线;马玉成老伴在黑窑洞里烟熏火燎地做饭;马志花的两个孩子被煤油灯烟熏黑的小鼻窟窿;张洪村人牵驴去外村驮水……

张鹏飞(右)与电力线路检修工人交谈

素材不断在积累,思路不断在清晰。一部关于山区农电发展题材的作品已经浮现在眼前。然而,就在我动笔要写的时候,突然又觉得只写这些正面的故事,也许太过于平淡,讲述的故事还不能够充分体现电力人的艰辛和敬业精神,需再讲一些关于“反窃电”的篇章。

那些年,没有电的时候人民盼电心切,望眼欲穿,可是有电后有些人却为蝇头小利所惑,不守法用电。2007年初春,一个村庄因为用电负荷过大而烧坏了变压器,经检查才发现是因为好多人超负荷窃电所致。因为变压器不能及时修复,窃电人就聚众闹事,重伤供电所电工。几天后我将窃电打人的消息发表在宁夏《法制新报》上后,引起了《宁夏日报》记者的关注,记者深入采访后又撰写了《窃电还打人,这样的电耗子谁还管》的通讯。此事被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看到,立即批示:惩治不法分子,整治用电秩序,规范电力市场。后来在大规模的整治中,在铁的证据面前,“电耗子”不再嚣张,人民群众拍手叫好,用电风气日益好转。

当时除了在那些工商业用户中揪出过大“电耗子”外,在农村也揪出了不少小“电耗子”。此番深入基层,我多次夜访那些当时有名的窃电村庄,但却再没有看到有人窃电,人人都在守法用电,合法用电。提起目前规范的用电秩序,供电部门从班组人员到各级管理人员,都有讲不完的故事,都称赞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智能电网带好处,老百姓也称赞供电部门服务好……

反窃电的内容在我创作计划中只占小部分章节,但收集素材却用了跟解决民生用电一样多的时间,我多次深入实地去听、去看、去感受。也正是由于深入采访,深入体验,深入挖掘,才为后来的顺利创作打好了基础。

现在,经过十个多月的努力,这部23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幸福的歌者》已经完成了第二稿。从开始申报创作计划到背起行囊深入基层,到目前正在修改完善,只用了十个月多时间,连我自己也觉得进度很快,仔细总结,才深刻体会到:激励很关键,行动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