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建:问候语的变迁
40年前,无论我对别人打招呼,还是别人对我打招呼,见面的问候语总是一句话:“吃了吗”?
那时候,“吃”是个大问题,人们对“吃”是非常看重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改革开放前,在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下,粮食生产增长缓慢,加上自然灾害,粮食紧张、物质匮乏,粮票、油票、豆制品票等等,各种各样的票证“计划着”我们的生活,家乡江阴特产马蹄酥在春节时才有供应,也是凭票购买每人只能买2个,要是坐月子想买点核桃仁炖黑杜酒补补身子,可市场上难觅核桃的踪影。那时只能有啥吃啥,山芋干、豆渣饼成为好吃的美食,城镇居民计划供应每人每月粮食24市斤、食用油4市两,每顿饭吃完总爱把沾在碗底的粥糊、饭粒舔干净,还觉得意犹未尽……。
如今物质短缺的记忆早已翻篇,“吃”早已不是问题。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使粮食生产连年跃上新台阶,中国用占世界7%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去年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市民餐桌上的变化更是巨大,鸡鸭鱼肉、时令蔬菜,每餐必有荤菜,吃饱吃好还要讲究品质、健康、营养、风味;菜场超市,鱼肉禽蛋、生鲜食品、烤鸡卤菜、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以前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同学同仁聚会上饭店去享受一下美食,也是件平常事。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吃啥有啥尝遍全球美食。我家的冰箱里就塞满了儿子网购回家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北京烤鸭、东坡肉、黄桥烧饼、意大利比萨、厄瓜多尔白虾、智利三文鱼……。互联网+订餐,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千里之外的儿子从网络外卖下单,由父母常住地江阴外卖送上门的带着温度的鳗鱼饭、牛排……。
迈进新时代的百姓们,已经尝到了殷实小康的甘饴,问候语也趋向多元化:“最近到哪里去旅游了”?“新房子装修好搬进去住了吗”? “换了手机了吗”?“新买的车是什么品牌的”?“健康体检身体没问题吧”?“老年大学去上的什么课”?等等成为时下我们见面时的问候语。
40年过去,我们亲身经历、感同身受,从以前的“有啥吃啥”,变成了“吃啥有啥”,从“吃了吗”到如今多元多样的问候语,问候语的变迁,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社会生活的巨变,正如习近平主席高度概括的:“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我深深感悟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使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富起来、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