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丰:近侍家堂又一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传丰  2018年07月24日16:00

“过年了,回家啦!”在城里打拼的我,终于放弃手头的一切,携妻带子,回老家同父母一块过年了。我所在的山村比较偏远,从上高中起就远离了,一直到在城市里工作、安家。然而在心里,却始终割舍不下那青砖碧瓦的老房子,房檐下的燕子窝,仿佛时时刻刻等着我归巢。每年回家,父亲早已炖上了自家养的大红公鸡,温热了一壶老酒;母亲包的水饺咬一口都流油。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回到老家,才找到过年的味道。

现在过年,已经不是过去的“穿新的,吃好的,放鞭炮”等等那种味道了,主要是在四面八方的游子们,忙碌了一年的家人们,借这个机会,纷纷奔向一个生养自己的地方,团聚团圆。而且光是活着的人回来还不行,还得将祖宗和已逝去的亲人的亡灵请回家来,与家人一起过年。这就是传统的“请家堂”。

今年,同家族里二哥的家堂桌上,又多了一个牌位,二嫂在腊月二十九一早去世了。同病魔折腾了一辈子的苦命的女人,终于没熬过这个年关。听说,二嫂在死的前一天,絮絮叨叨起来没完没了。洗脸洗头洗脚,还让二哥给她剪了手指甲脚趾甲,一辈子要干净的女人,可能也要干干净净地走。

初一这天,借拜年的机会,我专门去看望了二哥。早些年的印象里,二哥一家子挤在一个破草房里,现在住上了明亮的大瓦房,家具、彩电一应俱全。不过今天房里冷冷清清的,家堂桌子上,供着二嫂的牌位和遗像。二哥没有掉一滴眼泪,他说,你二嫂这人,一辈子受够了罪了,这回享福去了。

二嫂年轻时就体弱多病,一点活也不能干,老是捂着心口,说心口疼,洗件子衣服都得歇息好几回。不过她拖着病弱的身子,为二哥生了四个孩子,三女一男,也着实不易。

二嫂脾气也不好,俩人动不动就打架。战争了一辈子,每回都是二哥败下阵来,跟二嫂一个劲地赔不是。看来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二哥的,二嫂临死前的一天,终于向二哥认错了,她说“我这辈子对不起你,你挣点钱都给我治病了,我拖了你的后腿了”。

二哥的命很苦,从小就没了父母,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年轻时都病亡了。因此,二哥的家堂桌上,供奉的牌位格外多。每年过年,二哥对请家堂这件事,格外虔诚,以便让列祖列宗好好保佑这个家庭,保佑二嫂的病快点好起来,保佑四个孩子长大成人。

每逢请家堂的时候,二哥一大早就起床,二嫂照例是躺在床上不起的。二哥一年洗不了几次脸,这回把手和脸洗了一遍又一遍,把指甲缝里的灰抠了又抠,把眼屎使劲擦了又擦,一切洗漱完毕。家里的卫生是头一天打扫好的,院子里里外外,地上墙上的边边角角,都要扫得一尘不染。二嫂虽然有病,但有洁癖,干净地要命。她自己不干,指挥者二哥干,眼睛跟着二哥走,哪边有一点灰尘,她都看得出来。特别是用来供养的桌椅更是一遍遍地擦拭,从桌面到桌腿,上上下下,擦一遍是不行的,要反复擦,直到她满意了为止。一阵子下来,大冷的天,把二哥累的汗流浃背。

二哥请家堂是很讲究的。二嫂不能干,他就把孩子们都调动起来,一家人就按照分配好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了。其实孩子们只负责贴对联,屋里屋外,大门,圈门,家里的水缸,米缸,床头等等,到处都贴上喜庆和吉祥的祝福。二哥把一年到头挣的钱,都用在买供品上了,鸡鱼肉,一样不能少。请家堂之前,他早已经把鸡盘好了,他盘的鸡很好看,鸡头高高在上,并将盘好的鸡下锅蒸熟。白鳞鱼是生的,上面放上几根芫荽,然后就是点心、水果之类的。供品摆完以后,把牌位依次排开,每个牌位前面放一个酒杯,倒上酒,就像是招待贵客一样。这些准备妥当以后,把大门口放上一个木棍,俗称挡门棍,是挡外人的,怕外人请的祖宗走错了们。在门口点燃一炷香,烧上一些纸钱,二哥引领着把过世的老人都领到家堂桌子上面。

前些年,二哥家里穷,过年就买一点猪肉。因二嫂身体不好,偷着留给二嫂吃。年三十熬“五更”的时候,孩子熬着熬着就困了。等孩子们睡了,二哥开始偷着煮肉。哪知道满屋子的香气,一下子就把孩子们惹醒了,孩子们纷纷爬起来,一会儿的功夫就把肉消灭干净了。弄的二哥哭笑不得,孩子多,哪有二嫂吃的啊!

年初一的早上,二哥领着四个孩子,到本家族挨家挨户去拜年。这时候,是二哥最引以为豪的时候,也只有在这一天,他才能把头抬得高高的,趾高气扬地在前面背着手走,后边跟着四个孩子,可是大家都忍不住在背后笑,叫他们“超生游击队”。确实,这几个超生的孩子也都是被罚过钱的,二嫂前面生了三个女儿,一心想要个儿子,不生儿子不肯罢休。走到谁家,二哥就教孩子们给家堂桌子磕头。磕头是很有讲究的,不过大部分人都是随便应付一下,有的还怕弄脏了衣服。而二哥则不然,他整整衣帽,工工正正地跪下,双手垫在额头前面,屁股高高撅起,把头拱在地上,磕一个头后,把身子端直,然后再趴下磕,一招一式,恭恭敬敬。所以磕头一定要稳得住,沉住气。而有些急性子的人毛三火四地咕咚跪下,砰砰砰三个响头完事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等热热闹闹的年初一过去以后,到年初二下午就开始忙碌着送家堂了。这时候,二哥又是先洗漱一番,把牌位一个个收拾起来,把桌子上面的水饺汤,茶水啦,分别浇点一下,把小麦麸子倒在簸箕里,作为饮马的食物。传说,老人来的时候是骑马来的,所以也要把老人骑的马儿喂好。等这些都收拾停当,二哥在地上画圈,几个老人几个圈,每个老人一刀纸,一炷香,摆在地上烧了。烧完了以后,把一桶水倒在烧的纸前面,就相当于“饮马” 。然后就放鞭炮,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过之后,二哥才算舒了一口气,喜气洋洋地带领着孩子们又去串门子了。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幸亏二哥从年轻的时候,就有会打石头的手艺,是村里的老石匠。靠着这个,他跟着建筑队,算是建筑队里“师傅”一类的,每年收入不少。他自己把旧房子翻新了,又给儿子盖了一座新房子。另外,挣的钱,都用在给二嫂治病上了,那时候也查不出什么病来,反正心口疼,喘不上起来,天天打针吃药,用老百姓的话说,一个“药罐子”。有病吧还要强,老是拿着给二哥生了四个孩子,跟二哥要不尽的情分。二哥也确实感激她,挣一分钱,把一分钱都用在给她治病上。好呆坚持到60来岁,看病的钱也能实行合作医疗报销了,儿女们也都挣钱分担一些了,她身体各项功能也衰竭了,终于撑不下去了。

这几年,生活渐渐好转了。儿女们都长大了,三个女儿相继出嫁,有做买卖的,有在外打工的,日子过得不错,有的住上了楼房,有的买了小汽车。儿子也在外地打工,然后又与当地人合伙做生意,买了楼买了车。眼看着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了,二嫂是真没这个福气啊!唯一不称心的,是儿子找了个媳妇,还没订婚。二嫂临死前,望着儿子,就是不合眼。有人说,她是挂念着儿子啊,赶快跟女方说说,让媳妇来见一面吧。于是,善良的女孩先不管定亲不定亲的,买了个金戒指,亲手戴在二嫂的手上,二嫂含着眼泪,终于闭上了眼睛。

现在生活富裕了,也得让逝去的先人们吃点好的。于是二哥现在过年请家堂的时候,大红公鸡、白鳞鱼、猪肘子,尽捡着好的买,另外买上好酒好烟,这些作为供品,“威风凛凛”地摆在家堂桌上。来拜家堂的人们都啧啧称赞。

送完家堂过完年,女儿才能领着女婿回娘家。因为出嫁的女儿是不能见家堂桌子的。初二的下午,女儿们都领着女婿孩子来看父母,热热闹闹吃一顿团圆饭。想必,二哥的女儿们今年来到家里,母亲已经不见了,只剩下父亲孤零零一人,恐怕是先抱头痛苦一阵子了。

三六九,往外走。在外打拼回家过年的人将要踏上归途。二哥的儿女们也都要出去打工了。千里归家乡愁去,近侍家堂又一年。已经是立春了,二哥也开始拾掇地里的活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啊!

百善孝为先!家堂文化是汉民族孝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亡灵的追念,对祖先的缅怀,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是那一代代的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用一代代人的生命,换来人类社会的繁衍不息,换来今天生活的无限美好!

无祖无宗的人是悲哀的,常回家看看吧!生活变化的再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能忘的,那青砖红瓦的老家会永远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