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春:选择,然后生活
随着可供选择的选项越来越多,我们会不时地陷入选择困境,会经常地被各种选择所困扰,会不同程度地遇到或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选择障碍——即使过了“不惑”之年。某杂志甚至归纳得出了“选择困难症”为当下三大社会流行病之一的结论。究其原因,我们的判断力、意志力和经历经验不同是一方面,更主要的还在于选项的“琳琅满目”——无论如何,最终我们都要做出选择。
1979年初中毕业考中专时,我们只有三个学校可选择,一个军护类,一个轻工类,一个电力类;军护类主要面向女生,所以我的选择其实只有两个。第一选择范围小,第二选择权基本不在我,所以我并没有体验到选择之难。我在校、村及家庭的喜庆中很幸运也很幸福地就到省城上了那个电力类的学校。三年后毕业分配时,我则只有两个去向可选择了,一个是离家近些的,一个是离家远些的;这回轮到自己做主了,我肤浅而简单地就选择了前者。这样非此即彼的、被舍弃对象非常明确具体的选择在今天根本不能算作选择。
我们这一代人在选择学校、专业及工作单位和岗位上没受过太多的“折磨”,除了那时——年少年轻时——我们还不懂选择、不能选择(被动安排)外,主要原因还在于选择性、选择范围小。如今大不同了,那么多“本”的院校、千奇百怪的专业学科、雨后春笋般的公司单位,就算会有父母、师长、领导帮你拿主意,你依然会时不时地眼花缭乱、蒙一小圈儿。
选项的越来越多,常常的我们不是两难而是多难,许多时候我们没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法不“这山望那山高”,我们不能自欺欺人,我们会纠结不已,选择哪一“项”都意味着会失去很多——同样中意的。
今天,性价比都合适的东西常不止一两样,大到就业、投资、嫁娶、买房、买车,小到旅游、装修、就餐、购物,君不见此时此刻不正满地开盘、满路车辆、满街门市、满屏网店、满眼品牌么?“选择”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选择、选择就是生活。
2011年想买车时,我是省城东陵路、北二马路两条卖车“一条街”的东南西北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进了不知多少4S店……轿车这么快就“私家”而我也有了,这在三四十年前甚至二三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2012年,当我决定进一步改善一下居住条件和环境时,我仿佛一下子就来到了那“千万间”“广厦”面前,从水岸东城到上河郡,从河北的恒大华府到河南的万达华宅……最终驻足在“马德里皇家”门前——虽然特反感这洋名;随之而来的房屋装修及家具、家电的购置,更是一场昏天黑地、疲惫不堪的选择大战。
取舍难,选择不易,但“痛并快乐着”。
又六七年过去了,今若再想换车房,必将更奔忙!
有人说:“很多时候,因为没有选择的缘故,人们往往走对了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选择”或“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走对了路”的时候不多,或根本就谈不上对错。比如早年我们在衣着上只能一身蓝黑,大家无所谓好坏,一律单调无趣;如果说那时的生活是有乐趣儿的,应当也不会在穿戴上——可举一反三、以此类推。僧璨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当下,我们应致力的则是:虽有太多“至道”,我们依然能选对、走对路。
既已做出选择,我们便“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走的路了”(周国平)——这倒也是一种困扰,所以要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效率。要“哭歧路”就哭吧!哭完歧路乐生活,管他还有多少“选择”在不知什么地方等着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