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乐佳泉:“船的”悠悠踏浪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乐佳泉  2018年07月23日08:02

现在运输工具种类繁多,出租的东西也很多,一些洋名和颇有“中国特色”的称呼也随之而来,把出租车称为“的士”,把出租的面包车称为“面的”,还有什么“货的”、“板的”等等。那么我们姑且把出租的小型船只称为“船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坐“面的”、租“货的”,而坐“船的”的经历可不是人人都能遇到,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哦。不过一次出差途中,我像一些渔民那样,打了一次“船的”,在感受到她带给我们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她的廉价与实惠,当然其中滋味和经历可以说是既新奇又刺激,而且还有一点点玄。

那年秋天,禁渔期过后,我和几位摄影界的朋友相约到浙江嵊泗去采访,想捕捉几组渔船拢洋时的景头。

因为台风刚过,刚到嵊泗时,觉得天气一下子凉爽了许多,阵阵海风把“秋老虎”吹得一干而净,令我们这些承受了一夏天热浪煎熬的“蜗居虫”们,精神刹时振作了起来;特别是同行的李胖子,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嚷嚷着什么嵊泗人真幸福,每天吃着活奔乱跳的海鲜,也不要受“蒸笼”的罪,简直生活在天堂里。

我们在县城菜园镇呆了半天,到下午3点多才搭乘一艘民船,驶往目的地枸杞岛。因为嵊泗渔场是全国著名渔场,据说每年渔讯季节,嵊山枸杞一带的洋面,万船聚集,桅杆如林,特别是到了晚上,渔火照得洋面通红一片,热闹而壮观。如此场面无疑对我们这些摄影“发烧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想登上枸杞岛后,全景拍摄对面的嵊山渔港夜景。

民船颠簸着前行,海水碧蓝如玉,绝没有定海附近海面“牛奶里掺杂着咖啡”那种似黄泥汤般的混浊。尽管风景不错,但几位女士早已蜷缩着躺在船舱里,躲避着晕船的袭击,只有老李还精神十足地端着相机,“咔嚓”个没完。

晚上6点半左右,民船驶近枸杞岛,老李敲着舱门,叫喊着要我们赶紧起来抢镜头;爬出船舱,枸杞岛码头附近说不上有多繁忙,但还是有许多渔船进进出出,不过这已足够,足够我们端起照相机忙乎一阵的了。登上岛后,由于已跟一位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约好,在他的带领下,顺利来到拍摄地。我们在枸杞岛的拍摄时间不长,按计划当天晚上坐船到嵊山岛,住在嵊山,第二天早上到岛的东涯绝壁拍日出,而且同行的有几位部队同志,约好了明天采访嵊山岛上的驻岛海军官兵。

返回码头时,民船早已开走了,我们租了一条渔船开往嵊山岛。枸杞与嵊山两岛之间隔着一条并不宽的海峡,叫三礁江海域,是嵊山渔场南北两港和枸杞至嵊山的主要通道,因江的北端靠近嵊山岙口一侧有三块“暗礁”而得名。据渔船上的一位老渔民介绍,三礁江海域海底很复杂,涨潮和落潮期间,潮流尤其湍急,在当地有“三礁江、三礁江,无风三尺浪”的民谚。坐在船上,我们拿出包里早已准备好的面包、火腿肠,就着矿泉水,享受着这简陋的晚餐和片刻的宁静,但经老渔民这么一说,霎时令我们惴惴不安起来。不过也奇怪,尽管是台风刚过,尽管我们也都作好了船只大幅度摇摆颠簸的打算,但直到驶抵港口,也没有出现传说中的“惊涛骇浪”;也许当时正值平潮时间,也许是顺风顺水吧,抑或是我们几位近乎发烧的摄影爱好感动了海龙王,让我们少受点磨难顺利通过。

不一会儿,渔船到了一个叫“箱子岙”的港口外面,眼前的景象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壮观,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酷”。渔船进进出出,一船灯光洒落海中,如游动般闪烁跳动,远处渔港内,一艘艘渔船整齐地靠帮着,排列得有上百米长,舷灯、桅灯交织着岸灯,把整座岛屿和附近海域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在我们抢拍镜头时,渔船已不知不觉到了港口,但一排排、密密麻麻靠帮着的船只,很难让我们这艘与它们一般大小的渔船驶进去。而靠帮在这些渔船外面,若让我们拎着行李,一条船一条船地跨过去,对我们这些男士来说都有些困难,更何况同行的还有几位女士,简直比登天还难。我们望着没有尽头的船只,不知所措。

没想,跟我们同坐一艘船来的几位本地人却没事一般,嗑着瓜子,嘻嘻哈哈高声交谈着,眼睛不经意地在海面上搜寻着什么。不一会,几条舢板大小,被当地人称为“小拐机”的小木船,便靠过来,围着我们吆喝着:“租船啰?”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与船主谈妥价格,每人七元钱,便七手八脚地跳了上去。船主一见我们落座,喊了一声“坐稳喽!”便操着舵,“突、突、突”地向岸边驶去。

“小拐机”在船缝中穿行着,渔船上散落下来的缆绳、碰垫不时打在我们的头上;尽管有灯光,但“小拐机”到了渔船旁边,还是小得可怜,在灯光阴影处,便黑呼呼的一片,不由自主地,人便仰着脑袋搜寻着上面的亮光,但看久了,便觉得两边的船像要挤压过来似的,心便莫名其妙地恐慌起来。突然港外一艘大船驶过,激起的浪弄得两边的渔船互相撞击着,发出令人心悸的“嘭、嘭”声,“小拐机”更是颠簸得像“碰碰车”似的,女同胞们已晕晕乎乎呕吐起来,而船主只稍微纠正了一下航向,却不减速;几个浪打在渔船上,溅落下来的海水弄得我们象“落汤鸡”一般。

“小拐机”摇摇晃晃驶向一片黑暗处,但到了眼前,却发现那黑暗处是一艘大型冷冻船的阴影,眼看就要撞上了,几位女士也顾不得晕船,捂着双眼惊叫起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主斜着身子,把舵一偏,“小拐机”擦着冷冻船舷,疾驶而过。但我们已被吓得汗毛都竖了起来,而船主却没事一般,笑着跟我们解释,说是他操这一行当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用不着害怕。

到了港岸附近,浪小多了,渔船反而稀疏起来,我们的心也平稳了许多,便同船主攀谈起来。他说,他原在渔轮上当“老轨”,前几年因为一次事故,左腿受了点伤,便上岸休养;身体康复后,却没有心思再出海捕鱼,后来在家人的鼓动下,就干上了这一行。问他收益怎么样,他淡淡地说:“渔汛季节生意好些,每天也有几百元的收入,但挺辛苦,有时要开到半夜,禁渔期基本没有生意,就在岸上帮人家修修机器。”

灯光下,船主的脸虽然红润,却略显疲惫,我们在钦佩他的意志的同时,也感叹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他。

谈话间,“小拐机”已靠上码头,船主熟练地系上缆绳,帮我们搬上行李,然后“嘿嘿”笑着,操着舵,“突、突、突”地驶向港口。望着“小拐机”消失在黑暗中,我们几个议论着,这“玩艺儿”按时下的叫法应该称“船的”才是。

坐“船的”是我平生第一回,但太具刺激,太有回味。许多年过去后,这次经历尽管也已渐渐淡了下去,但每每几个摄友聚会时,总会令我们手舞足蹈地回味与追忆,总会有种希冀涌上心头……

有机会再一次踏上嵊泗这片海域,是在前年夏天,我因到渔农办挂职锻炼,负责主编《舟山新渔农村》杂志,到枸杞岛采访一位养殖大户。而此时的嵊泗已由原来的繁忙渔场和偏远一隅,蜕变成了“离岛、微城、慢生活”的精致悠然和脱俗般的世外桃源;虽说海上仙山没变,清澈海水依旧,但却增加了些许的惬意与浪漫,平添了几分从容与神秘。在去枸杞岛的途中,那片曾令我们惴惴不安的海域之间,雄伟的“三礁江跨海大桥”早已建成通车,远远望去,蓝色的桥塔与乳白色的斜拉索,在海上显得突兀而美丽。

我在完成枸杞岛大王村连续两天的采访任务后,终于有机会登上这座将“东海渔场”嵊山岛与“贻贝之乡”枸杞岛连接起来的跨海大桥。这是一座三塔双索面跨海斜拉桥,据陪同的县渔农办工作人员介绍,三礁江大桥是舟山群岛最东段的一座跨海大桥,全长781米,桥面宽12米,总投资达1.38亿元;因地处东海深处,附近风高浪急,施工难度极大,再加上这片海域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复杂,经常受台风、季风的影响,也是嵊泗县交通建设史上建造周期最长的一座跨海大桥。据说,当时建造时,当地渔民经常自发地为建造者们提供便利,安排住宿,解决船只租赁,免费接送伤员等等。桥开通后,两岛之间每天安排有公交班车,极大地方便了两岛居民的出行与生活。

我们租了一辆面包车,想着到嵊山去吃海鲜夜排挡。车过桥面,两边的山海风光,在夏日晚霞的辉映下,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美,原本浅蓝色的海水已变换成橘黄色,渔船开过,激起的浪花闪眨着耀眼的金色;远处的岛礁有一圈白色的浪环绕着,太阳的余辉托住了海的墨泼,勾勒出一幅令人无限遐想的奇妙世界,让这些岛礁也变得灵动与多姿;更让人惊奇的是,桥上竟然还有数名钓鱼者,斜靠在桥栏上很潇洒地抛洒着鱼线,那份惬意与悠闲,在晚霞和海风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随性。

吃过晚饭,凭着模糊的记忆,我特意到当年上岸的地方找寻“船的”的身影。尽管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早已今非昔比,嵊山岛也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与热闹,但富裕依旧,老百姓生活安逸。当地老乡告诉我,这种“小拐机”因为安全系数低,早已被淘汰,而且现在租船的人也很少。

没找到“船的”似乎有些失落,也许大桥的建成,交通的改善,早已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许是人们在富裕后,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质量,“船的”似的“小拐机”因跟不上时代潮流,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如斯,便是值得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