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笆斗村的盐蒿子

来源:人民日报 | 朱兆龙  2018年07月23日08:05

仲春双休,同文友往海边自驾游。傍晚在一个名叫笆斗村的小渔村投宿,选中了一家供应吃住的三层别墅楼入住。“老校长,还认识我吗?”“哦,小高啊,这店是你家开的?”太巧了,当过职校校长的文友,在民宿店与房东即他的学生不期而遇。

老校长突然到来,学生高兴不已。晚饭都是本港当天的海鲜,凉拌小白虾、蒜薹煮黄鱼、红烧大对虾、清蒸大鳓鱼。我们品尝着当令的时鲜,房东又端上一盘凉拌菜来,酱赭色的梗子半寸左右长,不知道是什么菜。搛一根入口品咂,或菜或草的口感,若咸若酸的味感,挺吊胃口。房东说:“校长,这是我们笆斗村的盐蒿子。不晓得你们今天来,只能让你们尝尝腌的了。要是提前告诉我,早上去采露水春芽子,焯得绿滴滴的,麻油酱醋一拌,比这鲜嫩爽口哩。”

哦,眼前这土著样的梗子菜,就是盐蒿子,是我多年未吃、很想重温的盐蒿子。我按捺住小小的激动,细细品尝。初嚼,稍感些许粗粝,多咂,觉得香酥盈口;海滩上的野草,竟有着药芹的酥韧,茼蒿的馨香,虽是只拌了点芝麻油和老陈醋,却爽口而有黏性。

见我们吃得高兴,房东就和我们介绍起来。笆斗村的盐蒿子,素常的吃法,异常的用法,非常的活法,在岁月里演绎出一部草根的食物志。

盐蒿子,曾是笆斗人度命的草。乾隆初年,季节性打工的盐民到刚刚淤成陆地的海边半盐半渔地谋生,在沙岗子上垂直挖开一堵土墙,用芦苇和茅草弶成个斜顶,钻进去栖身。玉米粯子煮粥,盐渍蒿子做咸,柳枝条扎的笆斗向地上一磕,底儿朝上当桌子,搁上咸菜钵,蹲在弶子门口就着海风喝起来。困顿得叮当响,还戏其名曰吃笆斗饭。春夏季节可烧盐时还能混张嘴,秋冬天没盐烧没鱼打时,就到海滩上捋盐蒿子,秋天红蒿子,冬天枯蒿子,叶子也好,梗子也好,苦也罢,涩也罢,囫囵着都是主粮了。

盐蒿子,还是笆斗人革命的宝。东进抗日的新四军一师医院设在村后头,笆斗人扯盐蒿子捣草药,帮伤员洗伤口,医病人的打摆子。大雪封滩没粮食时,就收集盐蒿种子煮着吃,且不说五六粒蒿种子才有一粒芝麻大,收集起来不容易,就那又苦又艮的味道,哪儿咽得下去?笆斗人和新四军战士硬是吞了下去,顶住了日寇的扫荡和封锁。

三年困难时的赶江南,后来动乱时的促生产,笆斗人都是拼了命地干。缺粮食,荒草田里的盐蒿子又成了他们的食品库。蒿梗子蒿叶子和着杂鱼虾贝煮,毕竟是蛋白质加叶绿素。

改革开放后,盐蒿子开始在满滩涂上自由自在地生长,成了笆斗人敬如宾客的邻居。

这话怎么讲?1979年以后,滩涂承包给各户。笆斗人近海下下小网,滩上踩蛤蜊、捡文蛤,每天进账几十元。尤其是捕鳗鱼苗,缝衣针大小的一尾苗,从一角钱卖到十几元,家家成了万元户。从草屋棚到砖瓦房到小楼房,家家户户盖别墅、忙装修,自然就不去叨扰盐蒿子了。

上世纪末,省里批准东台市在笆斗试围垦。“十二五”国务院将江苏沿海大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几十里宽的近海潮间带,划为一百万亩滩涂围垦综合开发的试验区。这些年陆续围垦了几十万亩新土地,盐蒿子就自行往东边四十里外新淤成的海边湿地迁移。为了近海的生态,笆斗人离船上岸,开始了养殖;为了新湿地的生态,笆斗人不再大面积地采摘盐蒿子。

部省共建项目征用了一万多亩滩地后,笆斗村剩了千把亩优质老滩地,分包在各家各户。零打碎敲提升不了滩域的价值,2012年起,村里集中了海域使用权,统一发包搞养殖,四年累计收入五百八十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入七八千。对那些因大米草影响而失去养殖条件的荒滩,村里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建设高效设施养殖塘,筹资一千万元,家家是股东,人人当股民,三年收回了投资,原始股值翻了三倍,每年分红三百万,人均一万元。2017年,笆斗村人均年纯收入三万六千五百元,集体积累六百五十万元。

改革让笆斗村富了,但是沟沟塘塘里的贝壳厨杂垃圾臭水,又给笆斗人出了个新题目。十八大以来,村里集体出资,实施六十多个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新建水冲式公厕,给每户居民砌了三格化粪池、修了停车场。建了污水处理厂,设了下水道,修了水泥路。还新建两千五百多平方米公共绿地,两座古色古香的砖拱桥,一条休闲健身的园林带。笆斗村成了江苏省绿化示范村、三星级康居村。

居住环境改善了,笆斗人手不停脚不住地改善文化环境。村里新建了渔民文化室、篮球场等多项文体设施;村图书室与市图书馆资源共享,治安监控与公安联网;成立了渔民篮球队、舞蹈队、红蒿子渔家艺术团;打造出十多个海渔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五万多人次。笆斗村成了江苏省美丽乡村、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

晚餐后我们上街散步。笆斗村东西不到一公里,南北大约三百多米,各式各样的楼房别墅夹着少许的平瓦房,一字排开六道民居线,显出一种规划的安排。前后房屋之间是几条水泥路和自留地,中间一条彩砖铺的路,名叫“笆斗路”,路西头有饭庄,路东头是灯光球场、舞蹈广场,看来这是笆斗人浓墨重彩的村中心路。柔和路灯照耀下的小渔村,既有城市小区的现代,又有海涂乡情的风韵。

清晨,四周各种鸟儿的晨啼叫醒了我。我来到飘满晨雾的村中散步。戴着头盔的渔妇开着电瓶车奔渔场去了。一对夫妇正从厢式货车上卸下一桶桶泥螺,滗去浑水,倒入清水大盆中去沙。各家主妇在门口的自留地里割韭菜、掐豌头、晒苔菜、晾酸菜,安排着自家的生活。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有一家在铺晒盐蒿子,那是才从海滩上采来的刚吐青的盐蒿头,如同鲜嫩的茶尖儿摊在帘子上,淡淡的清香伴着海水味和盐土气,轻轻地随风荡漾,沁入肺腑。

远离笆斗村的盐蒿子又被请了回来。近两年,重访边防哨所的老战士,返回第二故乡省亲的老知青,都在询问有没有盐蒿子尝;重访战地凭吊战友的老同志顶干脆,直接要重温那种艮涩难咽的口味。来的人多了,远在海涂上的盐蒿子成了美食,成了养身健体、还愿爽口的绿色珍品。于是村里规定,盐蒿子物种要保护,只采茎和叶,不扯枝和干;只采春夏青,不捋秋冬种。加之会焯制腌制腊制盐蒿子的年长者大多健在,笆斗村的盐蒿子因此穿越时空,重返餐桌,成为民宿旅游的点缀珍肴。哦,笆斗村的盐蒿子,令人生津回味的盐蒿子,今天早餐的下饭菜,还点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