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文书店:留存在文化基因里

来源:文学报 | 张滢莹  2018年07月19日13:39

7月14日傍晚,上海霞光满城。旖旎天色让不少步履匆匆的市民放缓脚步,驻足于街头。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当天伴着晚霞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广场放映的一场露天电影。当电影艺术家谢晋执导的经典喜剧《大李小李和老李》以全明星阵容重新配音的沪语版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不少年长的观众露出了惊喜的神色。这也是为期30天的上影·思南书局快闪店的谢幕之作,30天来,在这座钻石型的木结构小屋里,38位电影界和文学艺术界人士担任店长和特别嘉宾,在仅30平方米的书店里与往来读者分享书籍和电影艺术的魅力。

时间往前推两周。一家真的在庭院里安置了一朵“云”的朵云书院在松江区正式与世人见面。书店设立于一栋整体搬迁、保存完好的 “明代高房”古建筑中,古雅质朴的书店装饰与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气息一脉相承,坐拥6000余种题材各异的书籍,以海派文化、松江人文发展、江南风物等主题设置为读者在炎夏打开了一片清凉的文化天地。

一家“小而美”,以快闪店的形式将书店搬到人们最熟悉的闹市街头,从去年首季设立于思南路,推出“每日驻店作家”,到今年第二季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相结合,呈现多面文化记忆和书与影交错之美;一家“古而雅”,将源远流长的广富林文化历史与书店气质完美融合,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穿越数千年时光的人文文脉在当下所焕发的勃勃生机。这二者,可以说是今年上海陆续开设的多家人文特色书店的一个缩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若泽·萨拉马戈曾说过,一座文化书店,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一件艺术品的构成,不仅需要精巧、诱人的外在,也需要可被多重解读的内涵,并因为这种内里与外表的协调之美,唤起他人的审美和共鸣之情。这也许是当下一座文化书店区别于传统书店的最重要因素。位于纽约的克劳福德-道尔书店因为拥有伍迪·艾伦和科伦·麦凯恩等“常客”而出名,书店老板认为开设人文书店的意义在于两点:必须和乐趣。对于拥有者而言,书店必须满足营收需要,才能顺利地存在,而经营者本身对于书店的构想、品位和乐趣所在则构成了书店独特的生命力;对读者而言,这两点同样成立,一家书店必须能应对读者的基础阅读需求,并且提供别样的“满足感”,无论这种满足感来自书店环境、便利性、丰富的活动,还是往来的人群、互动性,或者仅仅是一种想让你停留于此的氛围。第一次踏进一家书店时,许多人为的是明确的书籍,而那些深深留在记忆中、吸引着你一去再去的书店,却总是因为由书所衍生的种种其他魅力而令人印象深刻。归根结底,独特的人文性是一家书店被读者区分和铭记的最重要理由。

在如今遍及上海各个角落、充满特质的人文书店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私人阅读向群体文化传递的转换。阅读是一件私人行为,但愈是私人,勾起的则愈是分享、希望得到共鸣和认可的欲望,这与当下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人文的深度浸染不无关系。书是人与世界沟通的媒介,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如今走进人文书店,从书店推荐,到读书会、作品分享会、作家见面会、对谈、讲座……种种文化活动使得阅读不再只是第一人称的“寂寞事”,思想、观点、情怀、梦想、友谊,借着书店的氛围彼此交流、交融、传递,将优秀的书籍、良好的文化理念涟漪一般传达至每一位读者,并随着他们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每一处人文书店,也见证了私人文化记忆和公共文化记忆的彼此融合与相互添加。在思南书局首季快闪店内,60天60位作家以店长身份与读者零距离沟通,共同写就了一桩专属于上海的“文学传奇”;第二季与上影的30天合作,则让许多读者见到了喜爱多年的影视艺术家,一起聊电影、聊人生,聊伴随他们一生的光影记忆,绵远悠长。在朵云书院,读者听汪涌豪教授谈古代到现世之“侠”,听陈建华教授讲明末江南士人的生活,与古典文化如切如磋。在建投书局,4月开幕以来的戏剧板块已成功策划了“经典”“邂逅”为主题的两季活动,展览、分享会、工作坊、后台之旅、剧本朗读、纪录片放映等多元活动,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戏剧之美。

如今的人文书店,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重要活动场所,更不断延展、拓宽着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生活的想象空间;不仅是一场惊喜邂逅与艺术体验,更是对于城市人文内涵的多角度阐释。人们常说,好的书店,是城市人文精神的载体。其实,好的书店,更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根植于底蕴丰富、厚重的城市文化土壤,伴随着一座城市的良好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不是停留在地图和地理意义上,而是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和城市的文化基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