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灵魂的暗香

来源:文艺报 | 聂元松  2018年07月18日16:39

龚旭东的讲座《浪漫的古风 悲悯的抚慰——充满内在张力的勃拉姆斯》在湖南大剧院开讲。当时,我恰在长沙,打电话问可否去听,龚老师淡淡地笑了笑说,可以。认识龚老师许多年了,那年他来湘西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印象是人很瘦,腰微弯,寡言。后来,我又在文学会场上多次见到他,仅仅打个招呼,并没有太多交流,只是觉得他依然很瘦,头发花白稀疏了些,腰似乎更弯了,来去还是匆匆。我想,在省城做报刊工作,或许压力很大吧。

经不住朋友的几番邀约,今年,我在乐途旅游网上发湘西地域文化散文,并将链接发在文学群里,竟接到龚老师的约稿。文章他发了几篇,并及时将电子版链接发在湖南省散文学会群里,我因此收获了些许赞誉。这时,我才知道他已经是《湖南日报·湘江周刊》的主编了。有时,文章发过去,久无音讯,我内心也很忐忑,会在微信上留言请教,他总是客气地说些誉美之辞,这于我是一种鼓励,在内心深处,我很感谢他。我们之前不太交流,或许是因为,我和他都属于性情疏淡之人,都不擅长人际交往吧,在别人眼中,我又何尝不是一个淡漠的人呢?

勃拉姆斯是德国最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龚旭东在解读时说,勃拉姆斯的所有音乐都是走心的,经灵魂走出来,真挚,没有虚饰,他的许多作品表达了爱与死的主题。在汶川地震时,面对强大的自然灾害中人类的悲怆无助时,许多人陷入了无边的沉痛,就是靠听勃拉姆斯的《安魂曲》得到抚慰,慢慢超拔出最后得以解脱的。

勃拉姆斯的一些作品,令他经常联想到鲁迅的《野草》:“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而勃拉姆斯用室内乐表达对师母克拉拉的那种无望的爱,又使他联想到了鲁迅的《野草》:“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勃拉姆斯对爱绝望,却又无限地眷恋,不舍离去,在咀嚼绝望中徐徐回味,才能抓住“我还有爱”的这种感受。龚旭东用李商隐的诗句,来表达他对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的感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龚旭东对勃拉姆斯音乐及人生的诠释中,结合了他对人生、情感的思考与领悟,并用中国古典文学的诗句来概括其精髓,令人能够轻易地于中国的古典浪漫诗意中,领略到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古典精神与浪漫气质,感受到音乐无国界、文学无国界、情感无国界的博大辽阔。

跟随讲座中播放的一段段乐曲,畅游于那些时而激越奔放,时而静水深流,时而伤痛悲悯,时而欢快明丽的旋律中,我的灵魂时而波涛澎湃,时而静如止水。这些乐曲片段,是龚旭东聆听了成百上千张乐碟后精心挑选出来的,可谓经典中的经典。为了这两个小时的讲座,他花了一年半时间做准备,如果不是对音乐及勃拉姆斯作品的彻骨热爱,是不会那么长时间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的。对艺术真诚,或许就是龚旭东老师的一种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挚爱与忘我投入的追求,或许就是他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或许正是因为内心完全被文学艺术占据,致使他在人际交往上不落于俗套,表面上就显现出一种淡漠。静坐于此,我彻耳聆听,深入感悟那些跳动的音符中所表达的情绪,沉浸在伟大的乐章或幽深细微的情感描述中,仿佛从中得到启示:文学与艺术,对于有着文学艺术领悟力的人,在云淡风轻的平常日子,是一种滋养,在悲伤困苦的无助时刻,是一种救赎。

有文艺才华的人,对欢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常人更为深切,对于精神的追求比常人更多更高。深入感受人间的无限美好,深切体察人生的痛楚,寻求对“爱而不得,爱而不能”的自宽自解,仿佛成为了追求灵魂超脱的人必须学会的本领。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解读中寻求滋养与救赎,应该是有才华的人一种可取可行的方式。这或许就是才华对于人生的意义。勃拉姆斯是这样,龚旭东也是这样。

龚旭东说,心沉下来精神才能高蹈,灵魂才会更加向上攀越、亲近光明。我凝望台上,此时的龚旭东老师,精神饱满,腰背挺直,笑容温暖柔和,眼神熠熠发光,周身散发着灵魂的暗香。窗外正是金秋,阳光遍洒大地,枝繁叶茂的桂花树,迎着秋风惬意舒展,阵阵飘香,浸人心脾,令人明亮。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