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陈剑晖(5)
“人民文艺”的历史构成与现实境遇
罗岗(13)
对象保全中的“时—空”语法与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
刘彦顺(21)
中国文学的君子形象与“君子曰”的思想话语
傅道彬(27)
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
吴承学(39)
楚辞的文体视阈与礼乐仪式
熊良智(49)
文体备于何时——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确立的途径
陈民镇(58)
王世贞与吴中文坛之离合
何诗海(69)
清代“古文辞禁”论
潘务正(78)
“重写湘西”与沈从文40年代的文学困境——以《芸庐纪事》为中心的讨论
姜涛(87)
何其芳的“工作伦理”与文学转向——以1937年—1942年何其芳的经历和写作为中心
刘璐(97)
男作者与女读者——新文学阅读书写中的性别启蒙与消费主义
刘潇雨(105)
从“欲新民”到打造“舆论之母”——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环节
殷国明(114)
东南社会与现代文学的“革命地理学”
周保欣(123)
论日常生活诗学的重构
洪治纲(132)
文化帝国的语言——诗人张枣的“汉语性”概念阐释
余旸(142)
“南渡”文学叙事的三种范式——由《野葫芦引》《巨流河》《桑青与桃红》谈起
陈庆妃(150)
从“十七年”文学“分期”讨论看“现代文学”的构造
唐蕾(159)
“复”与“杂”的写作——溥仪《我的前半生》的成书历程
马春景(169)
近现代时期“观物取象”内涵之转折
王怀义(179)
试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
赵奎英(188)
中国“审美经验”的知识社会学考察——兼论新时代文艺美学的一种转向
周才庶(197)
自由之病:伊格尔顿的悲剧观念
陈奇佳(205)
《项狄传》插图与现代图像理念的源起
李森(214)
编后记(封三)
摘要
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陈剑晖
内容提要 当代文学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也是一个问题比较多的学科。在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如何,“断代”史与当代文学思潮两种当代文学史写作类型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如何经典化,如何评价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史“历史化”过程中的“外源性”与“内源性”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当代文学;学科建构;文学史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人民文艺”的历史构成与现实境遇
罗岗
内容提要 在新形势下重提“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并非要重构“人的文学”与“人民文艺”的二元对立,也不是简单地为“延安文艺”直至“共和国前三十年文学”争取文学史地位,更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相互交织的大历史背景下,重新回到文学的“人民性”高度,在“人民文艺”与“人的文学”相互缠绕、彼此涵纳、前后转换、时有冲突的复杂关联中,描绘出一幅完整全面的20世纪中国文学图景:既突破“人的文学”的“纯文学”想象,也打开“人民文艺”的艺术空间;既拓展“人民文艺”的“人民”内涵,也避免“人的文学”的“人”的抽象化……从而召唤出“人民文艺”与“人的文学”在更高层次上的辩证统一,“五四文学”与“延安文艺”在历史叙述上的前后贯通,共和国文学“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在转折意义上的重新统合。
关键词 人民文艺;人的文学;印刷文化;视听文化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对象保全中的“时—空”语法与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
刘彦顺
内容提要 保全其研究对象即审美生活的完整性,是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第一要务。不同于科学活动、宗教活动的无时间性、无空间性,审美生活作为兴发着的时间视域只能奠基于特定作品的空间性构成,且以此愉悦的过程为目的,这就是审美生活的“时—空”语法。文艺欣赏活动作为时间视域最为显著的特性是流畅性,在这一前提下才能陈述文艺作品空间构成的整体性,文艺作品的内容是时间化、空间化的。审美与科学、宗教、道德之间的不同组合与历史发展,造成了文艺理论“时—空”语法的不同状态,可望形成新的文艺理论研究的富矿。
关键词 对象保全;审美生活;“时—空”语法;时间视域;流畅;整体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学的君子形象与“君子曰”的思想话语
傅道彬
内容提要 君子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词。中国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君子文学,君子的人格追求也是中国文学的理论追求。君子一词经历了从阶级向道德意义的转化,中国文学的主题也经历了从英雄表现向君子叙事的转变,君子与小人的冲突,成为中国文学基本的人格对立与矛盾叙事。新君子群体凭借道德和知识的优势,建构了一套从哲学到文学的完整思想话语,中国文学的人格、思想、艺术、审美等原则本质上也是一种深刻的“君子曰”。
关键词 君子;新君子人格;驱逐小人;君子曰话语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
吴承学
内容提要 饶宗颐先生治学领域非常广阔,其研究基础是语言文字学与文学,同时重视史学方法与文本之学,用“治史之法”来研究文学文本,把一切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时间与空间中来考察。他极为重视和擅长利用新发现的文献来研究文学。他学艺兼修,对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都有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体悟。饶宗颐治学“堂庑特大”,以文化史的眼光,打通各个学术领域进行贯通性的研究。他给学界留下宝贵遗产,也留下继续探讨的空间。他的学术精神与治学方法、学术智慧与学术个性对后学者启示良多。饶宗颐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他走出一条在现代学术与国际汉学背景下回归中国学术传统的独特之路。
关键词 饶宗颐;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楚辞的文体视阈与礼乐仪式
熊良智
内容提要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样化诗歌体式的作者,创作了骚体、天问体、招魂体、九歌体组诗和《卜居》类散文诗体,它们不仅各自具有鲜明的体式特征,而且成为了后世创作的范式。因为发生在早期仪式的语境下,不同的仪式题材和语境决定了屈原诗歌的结构安排、书写方式、表现方法,形成诗歌体式的多样化特点,反映了早期诗歌体式的形成机制,不仅仅决定于作者的文体意识,还在于诗歌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就算是作家的诗意书写,有时也会寄存在礼仪程式中,甚至直接借用礼仪程式与名目。因为早期的艺术形式往往依存在实用性、功能性的生活形态中,这正是屈原诗歌体式讨论的诗学意义。
关键词 屈原;文体;仪式;诗学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体备于何时
——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确立的途径
陈民镇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确立于何时,向有异辞。中国早期文体围绕三代礼乐文明展开,而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战国时期经历了“文体的突破”,中国古代文体框架初现轮廓。秦代的文体史地位在过去认识不足,乃至于有“秦世不文”的定位。从出土文献看,秦代不但有一定数量的诗赋作品,还涌现了名目繁多的官文书文体,可谓“官文书文体备于秦世”。之所以说文体“至东汉而大备”,正在于两汉兼取战国与秦代的文体创获,从而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文体;文体论;文体突破;官文书;中国古代文体框架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王世贞与吴中文坛之离合
何诗海
内容提要 王世贞对吴中文坛并无天然的乡土认同,而是经历了从否定、排斥、背离到接受、认可、亲近,直至奉为正朔、推崇备至的曲折过程。究其原因,既有生活阅历加深、文学思想嬗变等因素,也与王世贞文坛地位的变化息息相关。从早年追随、依附复古派和李攀龙,到晚年独操文柄、号令天下,是王世贞与吴中文坛由“离”到“合”不可忽视的心理动力和逻辑依据。
关键词 王世贞;吴中文坛复古派;离合;盟主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清代“古文辞禁”论
潘务正
内容提要 清代出现众多禁止各种语体、文体等侵犯古文领地的禁忌,以方苞、李绂之论影响最巨。“古文辞禁”渗透着儒家尚用观、文质观,是为尊古文之体,而排斥南宋以来背离道统、文统的种种文学主张及创作倾向,亦可谓清代的“古文运动”;主要提倡者为翰苑中人,针对明代文柄下移造成的种种“弊端”,提倡通经学古及雅驯文风,以期形成“文归馆阁”的文坛态势。每当思想活跃之际,为维护道统,禁忌范围就进一步扩张。尽管如此,清人的努力终究未能挽救古文及其所载之道的命运。
关键词 “古文辞禁”;尊体;唐宋文统;文归馆阁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写湘西”与沈从文40年代的文学困境
——以《芸庐纪事》为中心的讨论
姜涛
内容提要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曾重返湘西,在沅陵小住了一段时间,对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下,有了更为切近的了解。南下昆明之后,他开始着手一个庞大的“重写湘西”计划,试图在抗战前后特定的情境中,检讨湘西地方的历史困局与可能的出路。为了表现情感与社会之复杂多方,对小说、游记、报告、政论、地方史志等多种文体的综合,也是“重写”过程中的自觉追求。其中,《芸庐纪事》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篇,不仅记录了战争初期在张治中“新政”下沅陵地方的社会新风,也集中体现了文体“综合”的困境和张力。扩展来看,“综合而不能”的困境与沈从文在40年代“动”与“思”的位置、状态大有关联,如何在主体内部克服个我与历史的矛盾,也构成了一个不断延宕又颇具症候性的“问题结构。”
关键词 沈从文;沅陵;《芸庐纪事》;新文学重造;文体综合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何其芳的“工作伦理”与文学转向
——以1937年—1942年何其芳的经历和写作为中心
刘璐
内容提要 何其芳在抗战爆发后的文学转向不仅与时势相关,也与他此前在京派文人群体中所形成的“工作伦理”及其内在逻辑有着紧密关联。正是这种工作伦理,促使他在抗战初期的成都和延安这两个不同文化空间中,以独特的方式理解新的历史经验和要求,既在抗战情境中内在地作用于他的顺利转向及其转向的具体形态,使他的新诗写作不断开展出联结群众、热情工作的新面貌,又让他与延安的文化逻辑发生复杂关联从而反复陷入苦恼矛盾的困境。对此现象的考察,将有助于从思想脉络上揭示何其芳抗战前后思想转向和文学姿态调整的深层意味。
关键词 何其芳;“工作伦理”;抗战;成都;延安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文系
男作者与女读者
——新文学阅读书写中的性别启蒙与消费主义
刘潇雨
内容提要 受新式教育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在新文学的消费、传播、接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女性读者又因其性别特质,成为新文学启蒙叙事的言说对象,以男性作者为主要生产力量的新文学由此构建了一系列建立于女性读者之上的想象,并出现一种习见的叙述结构:“男作者与女读者”。本文着意分析新文学男作者的小说文本中所呈现的女读者形象,讨论她们如何被书写形塑,如何消费文学亦被文学所消费,透过内在的性别视野,揭橥新文学启蒙机制与消费机制间的复杂关联。
关键词 女读者;男作者;性别启蒙;消费主义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欲新民”到打造“舆论之母”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环节
殷国明
内容提要 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被带入一个新的社会场域和文化语境之中,其社会性和变革意识越来越趋于强烈和突出,从梁启超的“欲新民”之说,进一步转为提出打造“舆论之母”,接以痛失“舆论之母”的地位,为革命党人所接替。这体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对于文学批评新的诉求,不仅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呐喊出了先声,营造出了氛围,也为重新思考和把握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某种从文化和意识形态切入的路径。
关键词 欲新民;舆论之母;文学批评;梁启超;《民报》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东南社会与现代文学的“革命地理学”
周保欣
内容提要 清末民初之际,中国文学领域的系列革命,以东南社会为主导而发动,其领导者、参与者及其空间互动,均未逾东南。文学革命之东南发生,其因在于东南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为文学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亦得益于东南内在的文学/学术逻辑推动;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东南作为“文化同心圆”中的边缘地带反抗中心的产物。东南社会主导的文学革命,铭刻着东南文化性格的印记,即它的“底层政治”、回归“地方性文学经验”与“外向型文化取向”特点。
关键词 东南社会;现代文学;革命地理学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论日常生活诗学的重构
洪治纲
内容提要 日常生活诗学的核心内涵,是揭示日常生活内部所蕴藏的各种微妙繁富的生命镜像,重构人类身与心、人与物的统一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一诗学逐渐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的自觉追求,并在创作实践中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趋于成熟期等三个阶段。在具体创作中,它体现出辩证而多元的价值观、平等而质朴的生命观、自由而精细的文本形态等主要审美特征,但也暴露出作家对世俗欲望的过度张扬、创作主体审美视野狭窄、一些作品审美意蕴单薄等审美局限。随着日常生活本身的不断丰富和作家们对其自觉地强调,可以看出,日常生活诗学的重构,已反映出当代作家对生命整体性的关注,也预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某种趋势。
关键词 日常生活;诗学;重构;当代文学;整体性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化帝国的语言
——诗人张枣的“汉语性”概念阐释
余旸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90年代,诗歌界发生了一次有关中国当代新诗文化身份合法性的大讨论,涉及到当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关系的问题。通过对比其中最具典型性与说服力的诗人批评家臧棣的有关论述,本论文对诗人张枣的“汉语性”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揭示出这一诗学概念背后的文化身份焦虑与独特的思想文化背景。而通过“汉语性”概念,张枣重新阐释“传统”并将之转化为一种可能性的资源,丰富了“90年代诗歌”的自我探索。
关键词 “汉语性”;传统;消极现代性;可能性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
“南渡”文学叙事的三种范式
——由《野葫芦引》《巨流河》《桑青与桃红》谈起
陈庆妃
内容提要 《野葫芦引》《巨流河》《桑青与桃红》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宗璞、齐邦媛、聂华苓的扛鼎之作,分别代表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南渡叙事”的三种视角,涉及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知识分子的两次南渡。从“流亡体验与两次南渡”“延宕与重述”“伤痕与康复”“从南渡到离散”四组概念出发,本文对南渡文学书写进行多重观照,考察两岸相关文学史的书写差异及其历史成因,并提出“二次南渡”之说,以期重建历史连续性,消除隔阂,建立海内外汉语文学对话的新路径。
关键词 南渡;离散;《野葫芦引》;《巨流河》;《桑青与桃红》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文学院
从“十七年”文学“分期”讨论看“现代文学”的构造
唐蕾
内容提要 作为文学史的核心要素之一,“分期”问题受到关注。“分期”讨论是对既已成型“历史”的反思与质疑,主要源自当下历史处理的需要。“分期”在“十七年”成为人文学科的显要问题,史学界、文学界同时展开讨论。从文学史来说,“十七年”“分期”讨论直接导致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诞生,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十七年”“现代文学”分期为考察对象,既探讨作为整体的“现代文学”如何确立自己的时间概念,也考察其内部时间段落的划分。当“现代”作为一个整体性时间概念时,与它并置的是“古代”“近代”“当代”等时间概念,它们之间的变化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学科角度看,“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从重视分期到从现代往前回溯性研究的过程。在“分期”问题上互为参照,反映出学科间权力的博弈与渗透关系,因此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细部厘清,考察“十七年”时期“现代文学”分期讨论,都具有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古史分期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复”和“杂”的写作
——溥仪《我的前半生》的成书历程
马春景
内容提要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文本,在其成书历程中产生了种种复杂现象,可称之为“复”“杂”写作。它经历了众版(文)本的流变,除了1964年初版的“定本”外,近年尚有“全本”“灰皮本”“批校本”等陆续出版;除了主要作者溥仪外,溥杰、李文达等均参与了写作与修改,所以它拥有“复数作者”;除了主要文体形态——自传以外,检讨书、口述史、批校文、他传等都是《我的前半生》成书过程中的重要体裁形态,共同形成一种混杂体裁特性;该作虽具强烈的文学性,但其非虚构性和实用性最终成就的是一种“杂文学”品质。
关键词 《我的前半生》;众(版)本;复数作者;混杂体裁;杂文学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近现代时期“观物取象”内涵之转折
王怀义
内容提要 《周易》“观物取象”被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观念予以研究,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美学进入中国,杭辛斋、王国维、郭沫若、马一浮、宗白华等学者为解决时代问题而重新阐释以确立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结果。“观”被对译为西方现代美学中的“直观”,并与二三十年代新人生观讨论合流而具有伦理内涵,其宗教性置换为个体的情感性;“物”由神物、万物置换为无机物,成为与神、人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自然存在;“象”由易象转化为意象,成为独特的美学概念。考察《周易》“观物取象”内涵在近现代时期的变化历程,对当下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之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观物取象;科学主义;审美观念;概念重释;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试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
赵奎英
内容提要 在有关艺术是不是符号、艺术是什么性质符号的争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皮尔斯符号学意义上的再现符号。再现符号是对某种不在场对象的代替,符号、对象与意义不能同时在场,符号的意义处于符号之外,符号只是一种工具和载体。把艺术归于再现符号不仅受到当代语境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而且还会造成难以解决的符号学悖论和艺术意义难题。艺术本质上不是一种再现的不在场符号,而是一种显现的出场符号。艺术作为出场符号,不是对某个不在场对象的代替,而是对自身存在及相关意义的显现,是在特定时间和场所中发生的有意义或意味的符号实践。符号、存在和意义是同时出场、不可分割、一体生成的。出场符号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艺术符号的本质、艺术活动的本体,更深入直观地理解艺术符号与“人物”“出场”活动相关相类的物质性、动作性、展示性、具身性和场域性等特征,从而使艺术符号学及艺术基本理论研究得到真正推进。
关键词 艺术符号;出场符号;再现符号;显现符号;皮尔斯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审美经验”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兼论新时代文艺美学的一种转向
周才庶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审美经验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知识谱系:80年代审美经验主要在审美心理学的维度得到阐释,开启美的历程;90年代以后,在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审美经验理论与现象学、解释学、生活美学诸种美学形态相关联,倾向于语义摹仿而忽略本土建构。中国语境下的审美经验疏离于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意涵。近40年来,审美经验已蔓延到多个人文学科分支中,从一个美学概念成为共享的人文话语,审美经验漂浮的所指根源于变迁的现世。
关键词 审美经验;知识社会学;审美心理;文艺美学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自由之病:伊格尔顿的悲剧观念
陈奇佳
内容提要 伊格尔顿认为,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左翼悲剧理论家们过于高估了自由价值理论。他指出,现代自由理论与其说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还不如说是更多蕴含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话语陷阱。正是局限于“自由”观念,现代悲剧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固有的活力,也背离了其所应承负的文化使命。主体的魔性之维、关爱他者、重新发现替罪羊的文化价值,是当代艺术家突破自由话语陷阱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悲剧;自由;魔性;他者;替罪羊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项狄传》插图与现代图像理念的源起
李森
内容提要 《项狄传》中的抽象插图摆脱了一般再现性插图在文本位置、表现内容、意义指向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约,表面上挣脱了文字束缚,独立图说,实际上仍然与潜在的叙事主题、文学传统有关,最终与某种哲学沉思相关联。抽象插图的出现除受到经验主义视觉观的影响,也与18世纪小说的哲学化倾向以及当时流行的寓意画密切相关,是这种思路推向极端的反映。从《项狄传》插图的角度反观现代抽象绘画,会发现二者在造型、主题、意涵上的亲缘关系,其艺术性必须依赖异质性的语言而存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抽象绘画所标榜的图像的纯粹自律,所谓反语言不过是更换了语境。现代抽象艺术仍然没有跨越《项狄传》在200年前开创的范式,语言始终是图像作为艺术而存在的根基。
关键词 《项狄传》;插图;语言;抽象绘画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