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7期|西元:战争与中国人精神的近现代变革

来源:《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7期 | 西 元   2018年07月16日16:38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晚清以来,国人内心世界经历了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其血脉至今仍埋藏在我们心底。我审视着自己的心,仿佛能够透过这幽暗的世界看到更辽远的历史。我在想,是什么如此强有力地触动了中国人的灵魂?我的同胞在精神上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以直面这个世界?在一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在精神上是否更加强健起来,以面对未来?我暗自琢磨着,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是来自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德先生、赛先生?抑或是来自那里的宗教?当然,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个侧面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我又觉得他们都不够强悍,不够坚硬,不够彻底,没有把这个古老民族逼到了死胡同,并且意识到灭亡的危险,没有让我们痛下决心必须变革。但有一个东西做到了,那就是战争。我清晰地看到,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等等大大小小战争,每一场战争都在我们灵魂里留下深刻的印迹。同时,沿着这一场一场战争留下的历史轨迹,我也清晰地看到,这个民族的灵魂在改变着……

这种改变是难以言传的。作为一个作家而不是学者,我也不打算以一种理性的、思辨的、概念化的方式来展现它。我更多地殚精竭虑于感觉是否准确,情绪是否旺盛,美感是否极致,语言是否有爆发力,总之,是以小说的方式向目标挺近。同时,也寄希望于挖掘或者说重塑民族灵魂丰饶积极有生命力的那一面,诚如前辈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鲁迅、熊十力等人所做的那样。在这条似乎注定孤独的路上,我写了一系列中篇小说,如《Z日》《死亡重奏》《黑镜子》《炸药婴儿》《无名连》《拷•问》《理想国》《胴寺》等等,有的已经发表,有的即将发表。这些小说都紧紧围绕着战争这个主题,从不同向度,或不同问题意识出发,来审视国人的精神世界。虽不敢说有了大踏步的前进,且还远远未达到目标,但自觉确是发了一些前人所未发的新东西。当然,并不是我个人有多大的才华,而是我正身处在一个充满诸多可能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重新打量历史的眼光。

中篇小说《无名连》是这条探索道路上的中间一环。如果沿着以上思路,而不仅仅是想欣赏一个好看的战争故事,就会从小说中读出更多的东西。我愿意毫不留情地去写战争,也有人认为我笔下的战争过于残酷,令人难以忍受。我尽力克制这方面的写作倾向,深知沉迷于残忍狂暴不啻于一种病态。但另一方面,我却又不得不为自己辩护,战争小说不是给小孩子讲的童话。从地狱里走过一遭的灵魂才是真灵魂,经过血与火洗炼过的文字才是真文字,战胜了绝望的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我愿意直面,也期待读者能够直面,唯有直面难以直面的痛苦、恐惧、绝望之后,灵魂才有浴火重生的希望。我喜欢并且试着去创造一种野蛮、强悍、带血,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认为这样的文字才是有尊严有脊梁的,才能让活生生的历史在其中现身。试想,一个只能接受童话的民族,一个只会哀怨、只会隐喻、只会低吟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一个一味回避世上残酷之事的民族还能有什么血性呢?更有甚者,把仁义道德、温良恭俭让、“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挂在嘴上,暗地里却行着吃人的勾当,则简直是国民精神的癌症了。

《无名连》是我在接触了大量历史材料之后写成的小说。那个故事发生在严冬,而我也生长于冬季寒冷的东北,对其中人物的感受特别能够理解。他们的形象虽然并不高大,但说到底都是一群宁可站着死,而不跪着生的人。我怀着一种难于表达的感情把他们写到小说里,希望他们在这里永生。关于《无名连》,也关于我的其他战争小说就说这么几句吧。当然,他们有着更复杂的内在脉络,也不宜剧透太多,有待于读者们吧。

(中篇小说《无名连》

载《解放军文艺》2018年 第7期)